首页 > 早教 > 幼儿园教育 > 你如何看待“小红花”?解读幼儿园的“小红花”

你如何看待“小红花”?解读幼儿园的“小红花”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1.4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家长要如何看待幼儿园“小红花”,孩子们又是如何看待幼儿园的“小红花”,“小红花”的存在到底有没有意义呢?下面一起来解读一下幼儿园的“小红花”。

大到理论的建立,小到个体教育,任何一个概念都需要放在一定的背景下去阐述才有其意义。就像你问我“我的孩子写作业拖拉应该怎么办?”,我无法马上回答你,反而我需要先问你一些问题。

我可能会问“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业拖拉的?”,“你注意过他写哪科拖拉吗?”,“父母有没向老师问过他在学校的表现?”,“家长在身边和不在身边时他的表现一样吗?”

你可能会纳闷,需要问这么多吗?需要,因为这是孩子拖拉的背景因素。有时,背景很可能是问题产生的土壤。

言归正传。小红花的存在是一个什么背景呢?

虽然考上大学不再像鲤鱼跳龙门一样被仰视,可学历仍然是个体成长成才的标配,孩子们必须从小就整齐划一的接受填鸭式教育,等待着最后的角逐。差之毫厘则谬以千里,很多时候,同学们之间不是互相帮助的关系,而是你超我敢的竞争关系。

你如何看待“小红花”?解读幼儿园的“小红花”

家庭中,在拥有财富的多少决定其存在价值的大环境下,男人(爸爸)做为社会的主体不得不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工作和应酬上以获得应有的尊严,而女人(妈妈)为了自由和独立也应声而起。

孩子或许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甚至非常优越的家庭环境,可他们的精神是极度匮乏的,他们缺乏父母的陪伴,缺乏和大自然的接触。

父母们错把自己的需要当做孩子的需要,他们拼命的给孩子挣钱,为的是可以帮孩子把握住赢在起跑线的任何机会。

很多学校为迎合急功近利的父母,培养一个“聪明又体面的孩子”,就努力在规则、知识、礼节礼貌等这些看得见的行为方面下功夫。“谁表现好就给谁贴小红花”,做为一个符号,小红花被等同于优秀。

那么,小红花到底会不会造成孩子过度依赖外界评价而失去内在自信呢?如果会,被小红花伤害的是哪些孩子?

(我也看到许多孩子根本不会受到小红花的影响)

孩子在生命之初最需要的是妈妈的关怀和照顾,当一个婴儿获得充足的奶水和拥抱时TA是舒适和积极的,TA会笑、会安然入睡、会在妈妈的怀里撒娇;

慢慢长大,如果继续拥有足够好的陪伴,这个孩子就会开始去探索外面的世界,TA会夸张的走路,会勇敢的摸一只小狗,会给陌生人打招呼,因为TA的内心是足够安全的;

妈妈会允许他摔跤,允许他犯错,允许他和小朋友争执而不责怪他,因为妈妈深知这是孩子必须经历的体验。而妈妈的允许和接纳也给孩子的一生奠定了安全的壁垒。

对幼儿,妈妈就是全世界。在互动中孩子逐渐形成了“我是好的,我是可爱的,我是值得被爱的”自恋基础,并形成了健康的自我概念。当TA得到“你是差的,你不够好,你不值得”的外界评价时他会报以兴趣去了解(就像自信的成人会对误会进行澄清而不是暗自怨恨一样),TA不会因此而怀疑自己,因为TA的内在是自我认可的。

一个没有得到足够爱的孩子是自我怀疑的,TA不确定妈妈(外界)对TA的态度,因此也不确定自己应该怎样做(以获得妈妈的喜爱),TA只好以妈妈(外界)的接纳程度作为行为的标准。哪些是妈妈喜欢的,哪些可以得到妈妈的表扬,TA就会去做哪些事情,即便有些事情TA并不是真心愿意。

这样的孩子受到外界的负面评价时会很恐惧,“是不是我做错了?”,“我惹老师生气了,我是个坏孩子”,“我闯祸了,妈妈肯定又该吵我了”,“妈妈会不会不爱我了?”……为了抵消失去爱的恐惧,他们会哭泣,退缩,不分是非的道歉,变得更敏感和努力。这种孩子,往往把他人的评价看得比自己的感受更重要。

如果一个幼儿无条件的爱的需求长期被忽视,TA就会形成一种虚假的自我,迷失在他人的眼光里。会很容易被“小红花”、“小星星”等任何可以得到认可和价值感的东西所吸引。

因为“小红花”而造成对外界评价过度依赖的孩子本身就是在其最初的家庭环境中缺乏无条件的爱和接纳的孩子。他们随时需要外界肯定的评价以确定自己是好的,是有存在价值的;而自信的孩子,会乐意接受老师的认可,但不会把外界评价作为行为的标准。

妈妈和老师在“小红花”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我们不妨假想一下双方对于小红花的态度:

如果一位妈妈认同的是文章开篇所提到的价值观和环境,或者她自己在成长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自我,这个母亲就会以大部分人所认可的生活方式而存在,她也会教育孩子成为一个在他人眼中“优秀的人”。

孩子深知母亲的需要,TA便会去努力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获得更多的小红花,因为小红花等同于被爱,被认可。

你如何看待“小红花”?解读幼儿园的“小红花” 第2张

“自我中心”是婴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特征,国内外的研究均显示,儿童大概在6-8岁才可以完全脱离这一概念,形成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

在此之前他们很容易认同外在的评价,会把别人的感受当做自己的感受,也会认为别人知道自己的想法。

当老师(妈妈)对孩子报以充满爱的眼光和态度时,孩子的内在便会响应这种爱的感觉和积极的情绪,内心生出自爱;而当老师(妈妈)对孩子投以失望的眼光时,孩子的内在便会响应这种失望的感觉和情绪。

在学校,当小红花作为一种表达,总是和爱一起出现时孩子就会形成这样的错觉:“小红花=被爱”,没有得到小红花等于老师不爱我。

这是一种概念的混淆,这种混淆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爱是有条件的,要拿好表现作为交换。如果老师在给孩子贴小红花时加上“你真棒,老师爱你”,“你再这样做老师就不爱你,不给你贴小红花了”如此充满诱惑的言语,那么孩子就真的太不幸了。

“小红花”的出现必有其意义。但对身心稚嫩的幼儿,不管老师还是妈妈,所有的行为都需要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如果我们对方法的热衷多过于对孩子本身的耐心,又或者我们本身就是想通过方法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那与教育,确实是南辕北辙了。

本文希望可以借由“小红花”引起我们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再思考,而并不对其存在进行是非对错的评价。因为所有事情的发生无非是让我们可以通过外在而经验到自我的认知,然后再通过思考扩展我们对外界,对自己的觉察。

我们坚信:家长的认识有多宽广,孩子的舞台就有多大。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