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宝护理 > 宝宝呵护 > 宝宝鼻塞没法吃奶,宝妈该怎么做?

宝宝鼻塞没法吃奶,宝妈该怎么做?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6.8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很多宝妈表示自家宝宝感冒流鼻涕,刚擦干净分分钟变成鼻涕虫,有时候不注意宝宝还会将即将流出来的鼻涕吃回去,这该怎么办啊?

宝宝流鼻涕确实是很麻烦的事情,有些宝宝鼻涕流不出来出现鼻塞,甚至还会影响吃奶。可你知道吗?鼻涕是会不断产生的,成人每天约有2矿泉水瓶那么多,而且大部分都是被我们自己给吃掉了。是的,没看错,吃!掉!了!呕~~~

鼻涕虽然恶心,但却是有好处的,别不信,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宝宝鼻塞没法吃奶,宝妈该怎么做?

鼻涕的产生和作用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鼻腔每天都会分泌出大量的液体,其中大部分液体在鼻腔内蒸发了,以此来湿润进入鼻腔的空气;另外的少部分在鼻腔的粘膜表面,起到保护粘膜、防止鼻腔干燥、粘合细菌和灰尘等作用,最后风干成为鼻屎。

由于鼻腔和食道是相互连接的,其中没有被蒸发的液体(鼻涕)就被我们无形中吃进了肚子里~

不过不用担心,鼻涕中大部分是水,也有可能混合着从鼻腔“席卷”的灰尘、微生物等,但是我们的胃酸会对其进行分解,所以即使将鼻涕吞进肚子也是无害的。

宝宝鼻塞没法吃奶,宝妈该怎么做? 第2张

正经的鼻涕什么样

当宝宝哭闹、受到冷空气的刺激、过敏打喷嚏等情况时,都可能会出现流鼻涕的现象。

这些鼻涕一般是透明的,原本安安静静的待在鼻腔内,受到刺激后流出来,擦掉之后就不会再流了,这都是正常的鼻涕,家长无须担心。

不正经的鼻涕长啥样

(1)水样的清鼻涕

水样的清鼻涕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的初期,身体和病毒/细菌感染做斗争,这期间会不断的产生很多清鼻涕。流鼻涕的同时,宝宝没有发热,精神状态、吃、喝、玩都良好,只要注意宝宝多喝水(6个月以上)、多休息就好。

清鼻涕相对其他鼻涕很好处理,但要注意频繁的擦拭,可能会擦破鼻腔周围的皮肤,家长尽量用柔软的纸蘸干鼻涕,而不要用力擦拭。清理完鼻涕后,不要忘记在鼻子周围涂上一层润肤霜。

(2)粥样的白鼻涕

上呼吸道感染增强时,会加重鼻粘膜的炎症,导致鼻粘膜肿胀,出现鼻塞、鼻涕厚重、流不动的情况,这时就产生的粥样的白鼻涕。

白鼻涕里含有大量的白细胞,为了抵抗炎症,白细胞“战士”和病原体做着斗争,所以,白鼻涕虽然恶心还会引起鼻塞,但却是对人体有益的。

Tips

当宝宝出现鼻塞不舒服,睡觉呼吸不畅时,家长可以用生理盐水滴鼻液(不要自行购买任何药用成分的滴液)来帮助清理鼻腔。

喂奶/吃辅食前或者睡前,可以往宝宝鼻子里各滴2滴生理盐水滴鼻液。

(3)浓样的黄、绿鼻涕

随着上呼吸道感染病程的发展,当粥样白鼻涕里的白细胞和病原战斗死伤后,病原的伤病和白细胞一起相互搀扶的流出鼻腔,就产生了浓样的黄、绿鼻涕。

浓样的黄、绿鼻涕是病程自然发展的结果,不代表感冒加重,但家长仍需观察宝宝是否伴有恶心、头痛、发热等症状,以免贻误其他疾病。

(4)血样的粉、红鼻涕

当空气干燥,或外伤使鼻粘膜受损时,宝宝鼻腔内可能出现血样的粉、红色鼻涕。

家长应注意调节室内空气湿度在40%~50%,室内还可以摆放空气加湿器,加湿器注意每天清洗(不要加入任何水以外的其他液体,如:抗流感xxx、防感冒精油、各种醋……),6个月以上的宝宝多喝水。

(5)果酱样的棕、黑鼻涕

果酱样棕、黑色的鼻涕代表鼻涕中有灰尘、粉尘等脏东西,家长要注意不要在宝宝身边吸烟,平时也不要带宝宝到粉尘较大的环境去。

可以用生理盐水洗鼻器给宝宝清洗鼻子,注意修剪宝宝的指甲,不要让其用手抠、抓鼻腔,以免造成鼻粘膜破损,引起感染。

感冒需要吃药吗?

感冒大多是由病毒引起的。与大多数人想像的不同,对于最普通的感冒,目前医学上还没有太好的治疗方法,也并没有对抗普通感冒的特效药。

抗生素是用来对抗细菌感染的,对病毒则完全没有效果。常见的鼻塞、流涕、咳嗽等感冒症状,不用吃任何药也会自己好。除非医生认为宝宝感冒继发细菌感染,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足疗程的抗生素。

如果孩子发烧,一般建议超过38.5度以上可以吃一种单一成分的退烧药。美国儿科学会认为感冒药和镇咳药对6岁以下的孩子无效,却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副作用。

如果宝宝患有感冒症状,且小于3月龄,不管你认为严不严重都应立即就医!因为这么大的婴儿,症状非常具有迷惑性,有可能会快速的发展成别的更严重的疾病。

当3个月以上的宝宝,发生以下的情况也需立即就医:宝宝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嘴唇或手指发青;感冒症状2周后还没好;咳嗽超过7天;耳朵疼或一直哭闹;过度嗜睡或精神状态很差;发热体温>39℃。

每每回忆宝宝的各种鼻涕,就会忍不住的“呕~”,但想想宝宝鼻子不通难受的小模样,又心疼不已。同时也真是委屈家长们了,每天研究完屎、尿、屁,又要开启观察鼻涕的新技能,笔芯~

宝宝呵护
生活护理
急救措施
体检免疫
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