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0-1岁 > 婴儿教育 > 教子宝典:孩子,你使我的生命完整

教子宝典:孩子,你使我的生命完整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2.1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教子宝典:孩子,你使我的生命完整
生还是不生,这是个问题

20岁的时候,我非常多愁善感,动不动迎风流泪、情天恨海,加上我喜欢写写画画,私下里便有了“林黛玉”的叫法。即使在家人的眼中,我也是过于浪漫、脱离现实。为此,活泼好动的假小子一样的妹妹常常有点酸溜溜地揶揄我。不过,有一次我无意中看到了她写给朋友的信,在信中把我描绘成“好像琼瑶小说里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孩子”,并且表达了对我的艳羡。

20年过去了,现在想起来,我依旧会忍不住偷笑一下。之后却是感慨无限:不管什么性格的女性,都曾有过潮湿的青春和浪漫的幻想,对于刚刚展开的生命画卷,充满不安和期待。

教子宝典:孩子,你使我的生命完整 第2张

但是,有哪个少女在对生命画卷的展望中,会细细构想做母亲这一重大的内容呢?反正我没有。做母亲这样的内容太琐碎、太世俗、太沉重了,它从来不曾在我少女的幻想中出现过,它被我缥缈的浪漫过滤了。

而一旦步入婚姻的殿堂,生育便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课题,摆在年轻夫妻的面前。

过去,生育、传宗接代是婚姻的最重要功能。在避孕既不具备技术上的成熟,也不为大多数家庭所接纳的情况下,生育是一件没有选择的事情,什么时候生、生多少,女性只能听天由命。在一些多子女的大家庭,儿媳妇与婆婆一起生产、坐月子,甚至儿媳妇伺候婆婆坐月子的事情,也并不鲜见。随着避孕技术的发展以及婚姻与生育的必然关系逐渐走向松散,不少夫妻选择不要孩子,成为“丁克家庭”(DINK,doubleincomenokids),即使没有“丁克”的决心,也至少可以延缓生育的时间。

我25岁的时候结婚,在是否做“丁克”的问题上有踌躇,不过,对于延缓几年再生育是非常坚决的。少女时候的浪漫虽然已经遭遇了世俗生活的冲击,但是依旧不想完全就范:孩子什么时候不能生,先让我玩几年再说!婆婆那时候已经被查出胃癌晚期,经历了手术,然后不断地做化疗,身体状况很不好,我很理解老人家急切见到孙儿的心情。不过,婆婆是个非常聪明又有涵养的女性,从没有在我面前唠叨,只是偷偷询问儿子。而我早就把工作做到了前头,所以,当儿子的便照本宣科摆出了客观条件不成熟的诸多理由,比如没有房子、没有人手帮忙、他常年在外面跑等等。婆婆也便不再究根问底。

其实,我心里很清楚,那些客观条件的不成熟,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对生育的恐惧,担心一个孩子的出现,把我的人生幻想彻底摧毁。我到底有什么样的人生幻想?我也说不清,就是恐惧自由的被剥夺。那时候,有一个要好的女同事,比我大三岁,已经结婚两年,还没有要孩子的计划,天天与丈夫出双入对,两人很相爱又都漂亮,简直就是神仙眷侣。两人扬言不要孩子,要做“丁克”,免得破坏了二人世界的幸福。一年以后,这位女同事意外怀孕,经过一番矛盾斗争之后,胎儿被留了下来。又过了一年,当我看到她那小仙女一样的女儿的时候,忽然第一次对拥有一个小宝宝萌发了热情,一种毛毛糙糙还不完全成形的母性隐约而生。

不久,婆婆的病情恶化,大家都明白她老人家去日无多了。春节回去探亲,还没进家门,大姑姐先悄悄叮嘱我,说为了让老人家高兴一下,告诉老人家我怀孕了,让我装一装,别说漏了嘴。我一听,心里发怵又别扭,也不知道这要咋个装法。不过想到一家人对我结婚三年都没要孩子这件事从来没有说一句不中听的,我心里也感觉歉疚,便满口答应大姑姐:好吧,我装。

一个月的时间,我承受着躺在床上的婆婆无微不至的语言关怀,心里直打小鼓,欺骗人的滋味真不好受啊。听婆婆唠叨“一点反应也没有啊,胃口真不错啊,脸色粉嫩嫩的啊”,我总是傻笑着不发一言,怀疑婆婆那么聪明的人,已经识破了我们的诡计。

假期结束,婆婆的情况依旧很不好,但是不管怎样我们也要先赶回去上班。临走的前一天,婆婆忽然提出了一个请求:摸摸我的肚子,摸摸她的孙儿。我实在不知如何拒绝,便硬着头皮躺到婆婆身边。两三个月大的胎儿,据说也就是鸡蛋大小,摸不出啥吧?当婆婆的手慢慢伸到我的小腹的时候,我还是紧张得想哆嗦、想跳下床逃走。为了不让她老人家摸到啥,我使劲憋着气。婆婆一边摸一边说:“这小肚子咋这么结实呢?咋摸不着呢?”在我差点崩溃之前,婆婆终于饶了我,说好了,摸到了摸到了。我如释重负,大冬天的,我出了一身冷汗。后来,等我真正怀孕之后才明白,两三个月大的胎儿虽然只有鸡蛋大小,但是就我这种没很多脂肪的肚子,不用很费劲儿就可以摸到的。婆婆生过四个儿女,是有经验的人,她当时一定明白了我们是在骗她开心,但是聪明的老人家却故意装了糊涂。

没过多久,婆婆去世了。那年春天,我已经28岁,蠢蠢欲动的母性使我没有坚定的决心做“丁克”。既然早晚要生,28岁也不小了,筹备吧。一位非常热心的女同事听说我准备怀孕,便送了一本书给我,介绍如何科学计算合适的怀孕时间,选择一个智力、体力等综合值最高的时间,这样,胎儿更聪明健康。这正好符合我喜欢什么事情都有计划、有准备的性格,便按照书中的介绍,计算了一个最佳的怀孕时间。

真是奇怪,一旦身体中真正地孕育了生命,此前想象中的那些恐惧、尴尬都不见了,关注的东西也开始变化。最好笑的是,从前出门专门看那些美丽的姑娘,怀孕之后再出门,竟满眼都是孕妇,也不再觉得她们那臃肿的身形、蹒跚的步态奇丑无比了。

十个月的等待,最后一刻来临了。经过十个小时的痛苦折磨,我听到了新生命的哭声,我的第一个动作便是抬起手腕看了下表:上午十点三十五分。女性的潜力是神奇的,不管平时多么娇弱、多么无能、多么没用,都能闯过生孩子这一关。因为无法生了一半再反悔,没有退路,只准成功不准失败。

关于生产的疼痛,我的体会是,一部分来自于生理,一部分来自于心理的恐惧。确实,通常说来没有比那种疼痛的体会更让人撕心裂肺了,但是也不像影视作品中渲染得那么恐怖,鬼哭狼嚎有点过了,毕竟不是渣滓洞集中营里上大刑。为我接生的医生是我妹妹的朋友,面对熟人,反而使我更不好意思嚎叫了。其实根本顾不上嚎叫,我觉得已经使出了最大的劲,医生还是在一个劲地催促,我真担心自己因为精疲力竭而断了气。一旦孩子降生了,所有的疼痛立刻烟消云散。神奇。

创造生命的喜悦和感动,使我在医院的几天,精神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孩子的小床在我的大床的左手边,我忍不住一次次撑着左胳膊探头看他。两天后父母赶来的时候,惊呼我的左胳膊肿得好粗。

很多人说新生儿都一个样子,皱巴巴、红彤彤像个小老头。当了妈妈的我,发现这个说法太不负责任了,在妈妈的眼中,自己的孩子是与众不同的,一眼就能辨认出。后来大家回想当初在医院那几天的时候,孩子的爸爸、姥姥、姥爷、小姨异口同声:“小孩子一生下来就是不好看啊,看北北现在多漂亮。”我坦白说:“我说呢,你们一个个去看完了孩子之后都不吱声,我还纳闷呢,怎么也不夸一下。跟你们说实话,北北一生下来我就觉得他挺漂亮,看来当妈的眼光,跟别人就是不一样的。”

教子宝典:孩子,你使我的生命完整 第3张
母性是一种无私而强悍的天赋

在产床上挣扎的时候,心想只要能让我赶紧把他生下来,以后什么苦我都不怕。等孩子生下来才真正明白,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在孩子三个月大之前,我几乎过着一种白痴的生活:不看电视、不看书报、不出家门,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孩子孩子孩子,眼光似乎须臾不能离开他,离开他就是失职。初为人母,一切都需要边学边干,再加上精神紧张,没有点白痴精神,还真是顶不下来。

我29岁,在家里白痴一样地照料孩子,经常忙乱得蓬头垢面。孩子的爸爸30岁,事业开始上升,得到了第一次重要的提升。也就是这个时候,我感受到他对我开始不满、开始疏远了。三四年的二人世界,他已经习惯了清静,也习惯了享受我的照料。这时候,我一个人照料孩子已经手忙脚乱筋疲力尽,而他不但不能帮我的忙,还陷入失落中,抱怨我对他不管不顾。他30而立、事业有成,但在生活中他还是个被惯坏了的孩子,从前被父母和姐姐哥哥惯着,结婚以后又被我惯着。没有孩子的时候,他很知足,说我是个天生的贤妻良母。而这时候,他做了父亲的男人了,难道要跟儿子争宠吗?我当时实在不能理解他的情绪,对他的失望和不满也产生了,我觉得我嫁错了人,他是个适合做朋友、做玩伴的男人,不适合做我的丈夫,因为我还不够无私、不够圣母。

一次次的小摩擦,使我的心不断发凉。我也渐渐意识到,他嫌弃我的情绪中,或许还有一种强者对弱者的轻视。在怀孕生产养育幼儿的这个阶段,我脱离了工作、脱离了社会、脱离了人类文明,回归到人类的最低等状态,又被孩子累得顾不上收拾打扮,从前的小燕子变成了老母鸡。这可不就是一个弱者的形象吗?而他,事业和社会身份都开始上升,踌躇满志、春风得意,可不是强者的形象吗?

奇怪的是,作为弱者的我,这时候却不再像从前一样多愁善感、迎风流泪了。一种坚硬的、坚定的东西,似乎已经着床于内部。抱着孩子小小的柔弱的身体,我觉得自己已经重任在肩,除了孩子,别的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看着孩子在睡梦中露出恬静的笑,我觉得所有的阴霾都立马消散,只要孩子健康成长,我的世界就是光明的。我想起鲁迅那句话,女性本弱,为母则强。我用文学化的语言来表达:如果我像少女时代那样动不动湿漉漉的,如何给我的孩子一个温暖的怀抱?

母性真是一种奇特的东西。过去,人们喜欢赞美母性的伟大与崇高。女性主义思潮兴起之后,部分女性主义者认为,对母性的过度赞美,是男权社会的阴谋,愚弄女性傻傻地无私奉献,丢掉自我,更容易被男权社会所奴役。

母性是一种自然天性,它的无私与强悍,是大自然赐予女性的天赋,这项天赋不仅有利于女性养育人类的后代,而且有利于女性走出柔弱与狭隘、走向坚定与宽广。如果说从生育这一点来看,女性的自然生理结构与男性相比天生柔弱,那么伴随生育而发酵成熟的母性,则使女性在精神上有了强大于男性的可能。

母性既然是一种天赋,也就并不需要假以“崇高”、“伟大”这样的赞美与拔高。当然,母性也绝不应该成为女性的耻辱。贬低母性的女性主义,其实也就是在贬低女性自身。承认和珍爱女性的自然天赋,并将其作为女性走向成熟和宽广的借力,才是女性主义的真义。男女平等不是要求女人等同于男人,也不是要求男人等同于女人,而是应该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更尊重身体的差异性。

教子宝典:孩子,你使我的生命完整 第4张
三岁看老,培养一个省心的孩子

养育、教育一个小生命,是一项繁重的工作,不经历的人,永远想象不出要付出多少辛苦。不过,在养育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喜悦和感动一直伴随着我,孩子在成长,我也在成长。

俗话说“三岁看老”。所以,小孩三岁之前的教育非常关键,一些重要的习性在这个时期都基本成型了。如果这个阶段的教育工作做得好,就会培养出一个省心的、不累人的孩子,后面的教育就会事半功倍。我的体会是,三岁之前这个阶段的教育重点在于,给孩子树立行为规则、树立父母教育的权威性、激发和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建立亲子之间无障碍的情感沟通关系。

溺爱这个词很有意思,溺,有“过多”的意思,同时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溺死”。对孩子不当的、过多的爱,就是将孩子溺死在爱中。这有点骇人听闻,却不无道理。注意观察一下,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不仅是因为爱,也往往是因为懒惰。教育孩子是个很费心、很累人的事情,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是做不好的。因为懒得教育,便干脆孩子想怎样就怎样得了,没有冲突没有争吵也没有苦口婆心,貌似和谐轻松。但是,恶果就是,孩子的问题不断累积,直到有一天,做父母的发现忍无可忍,但是想教育却已经感到无从下手了。

北北在1岁之前,基本上还没有暴露出什么问题,8个月开始叫爸爸、妈妈,10个月开始叫哥哥、姥姥,爱笑爱闹活泼可爱。但是,自从学会走路之后,问题就来了。太淘了,在家里到处乱跑乱撞乱动搞破坏,更重要的是,不管我怎么叫他、怎么劝说他,他总是像没听见一样,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对我爱搭不理的一意孤行。这样一直持续到一岁半,我感到束手无策,总不能一岁多的孩子就用巴掌教训他吧。

有一次,那个要好的漂亮女同事到我家玩,我正忙着给北北喂饭。刚吃了两口,北北就哧溜滑下椅子,从餐桌下面钻了出去,任我喊叫劝说也不搭理我。我只好放下碗,去把他抓回来,重新按到椅子上。吃了一会儿,他又故伎重演,逃跑了。

女同事向我传授经验:给他讲道理。我说他根本不听、不搭理我。女同事说:甭管他听不听,你就要一个劲地讲、耐心地讲、娓娓动听循循善诱地讲。我说:真能管用?女同事说:管用,你这样坚持一段时间,肯定会引起他的重视的。

于是,每当北北做了错事,我便在他旁边按照同事给的秘诀开始“讲道理”,开篇语通常是这样的:“北北,妈妈给你讲个道理--”一开始,他还是充耳不闻,根本不搭理我。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忽然发现,我的开篇语刚讲完,他便有了反应,抬起头,瞪着眼睛又认真又好奇地看着我。

又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讲道理”已经成了我们娘俩之间的功课,而且一个讲得越来越从容,一个听得越来越认真。这种沟通的良性循环建立起来之后,孩子的教育有时候会变成一件乐事。比如,当他不爱吃饭的时候,会主动要求:“妈妈,给我讲个道理吧。”我忍不住笑了,明白他是真的不想吃。这时候,我反而不再讲道理了,因为如果孩子确实不想吃,又何必用“讲道理”的办法引导他呢?讲道理是为了让孩子明白道理,而不是为了逼孩子撒谎,把不爱吃当成爱吃。于是我问:“北北是不是真的不想吃了?”他点点头:“嗯,我真的不饿,妈妈。”我说:“那就先不吃,玩一会饿了再吃。”他问:“妈妈真的不给我讲道理了吗?”

我说:“现在是北北有道理,北北给妈妈讲道理了呀。”他心满意足,高兴地玩去了。

有不少做父母的,为了孩子吃饭的事情大伤脑筋,甚至使出各种威逼利诱的方法,为了给孩子喂上一口饭满家追着孩子跑。我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我认为孩子不想吃肯定是有原因的,或者不饿,或者对食物不满意。吃饭,应该是一种自然的需求,怎么好强加于孩子呢?孩子一顿不吃或少吃点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等他饿了就会主动跟你要求了。应该谁求谁,关系不要颠倒啦。

在吃饭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时候太过紧张,也太过一厢情愿。强加的爱,不是一种理性的、健康的爱。这跟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而望子成龙、拔苗助长,反映出的是同样的问题。

孩子的教育一旦走上了轨道,就会变得事半功倍起来。从两岁半开始,与同龄的孩子相比,北北已经属于非常省心的孩子了。有时候我去市场买菜,或者去不太远的地方购物,带着他实在太辛苦,我便跟他“讲道理”,让他在家里等我,并告诉他注意的事项,比如不能动电器,不能动插座,不能爬窗台等等,把大约所需要的时间也跟他说清楚,他便会乖乖地在家里等我。我有个原则,从来不骗孩子,直接跟他实话实说,让他接受现实。当然,孩子太小的时候,还是不应该长时间地让他自己在家里,我一般将这个时间控制在一个小时内。

北北非常喜欢吃草莓,但是我一次不让他吃太多。买来一斤草莓之后,我一般全部洗干净,放在盘子里,然后告诉他:“一次吃太多不好,好孩子要把好东西留作两次吃。”他会问我:“妈妈我吃几颗呢?”我说:“吃八颗吧。”他高兴地说:“啊,真多!”他自己数着,吃完八颗之后,自然就会停下来。

满三岁之后,北北和我妹妹的孩子乐乐(俩孩子同岁)一起上幼儿园了。事先,我给北北描述了幼儿园的美好生活,引导他对幼儿园产生向往。单纯的北北很吃我这一套,高高兴兴地去了,下午接回家也没有表现出什么不愉快,第二天继续高高兴兴地去。乐乐却没有这么单纯,第二天早晨就哭着不去幼儿园,到了幼儿园之后,又哭着闹着找妈妈,要回家。结果,北北受了影响,回家之后也跟我说不去幼儿园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幼儿园不好,很多小朋友不开心,在那儿哭,乐乐哭得最凶。我做了一番“讲道理”的工作之后,北北答应继续去幼儿园。第三天早晨,我送北北步行去幼儿园。一路上,走出几十米远,北北就停下来,对我说:“妈妈你蹲下,我跟你说个话。”我蹲下来,北北先亲我一下,然后慢条斯理地说:“妈妈,我真的不想去幼儿园了。”我说:“再这样折腾,天都要黑了。”没想到他接茬说:“啊,天黑了,那我们这就回家吧。”

我被他逗笑了,想了想,还是要让孩子接受现实,哄骗他只能管一时,不能解决长期问题。于是我说:“所有的孩子到了三岁必须上幼儿园,适应集体生活,即使他们天天在幼儿园里哭闹,也还是要去幼儿园,北北愿意天天高高兴兴地去幼儿园,还是哭着去幼儿园呢?”我给他的两个选择,前提都是要去幼儿园,这个前提他是必须要接受的。北北想了想,只好说:“高高兴兴地。”

去了幼儿园之后,北北开始有些变化。有一次,他把我刚给买的坦克弄坏了一个轱辘,便大喊着:“不好了!不好了!我要新的!”刚买的玩具就给弄坏了,我有点恼火,努力忍着,跟他说:“现在不能买新的,你弄坏了,就只能玩这个坏的,过一段时间才能买新的。”没想到,他突然躺到地板上打滚,还是喊着“我要新的”。我很奇怪,北北从来不会这一手,这是从哪学的?反正,对于这种要挟行为我是绝对不能买账的。我说:“妈妈很讨厌在地上打滚的孩子,打滚也没用。”说完,我就去厨房做饭,不再看他“表演”。过了一会,我从客厅外偷看一眼,发现北北还在地上躺着,似乎若有所思,可能在想,怎么不管用呢?我有点着急,怕他躺在地上着凉,但还是忍住了,没去拉他,继续去厨房忙活。

又过了一会,北北抱着掉了一个轱辘的坏坦克走到厨房,说:“妈妈,坏坦克也挺好玩的。”我扑嗤笑了,他给自己找到台阶了呢。我问他:“是不是幼儿园里有小朋友在地上打滚?”他说:“刘福俊早上在地上打滚,他妈妈就把他抱回家了。”果然是现学现用啊。孩子一打滚,家长就满足他的无理要求,以后孩子可就擅长用这一手了。我说:“北北是好孩子,不在地上打滚,打滚也没有用,记住了吗?”北北点头。我赶紧表扬了他,然后承诺两个月以后给他买新坦克。说到做到,两个月之后,北北拿到新坦克,喜出望外。我又跟他一起回忆了一下打滚事件,强化了他的认识:打滚没用,妈妈不买账,做懂事的孩子会得到更多。

孩子在成长中总是会不断出现问题,作为父母,要坚持前后一贯的教育原则,遇到问题立刻纠正,让孩子懂得规则、接受规则、遵循规则。现在,关于儿童教育的理论很多,有一种理论就是强调父母要平等对待孩子,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民主。有的父母就将其理解为对孩子不进行任何约束,完全任其自由发展,孩子可以根本不听父母的话,甚至还可以随意打骂父母。我认为这样就过头了。作为父母,确实应该了解孩子的真实愿望,尊重其真实的心理需求,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需要正确的教育引导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长。做父母的肩负着教育的重任,就必须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权威性。孩子将来走向社会之后,要想正常、顺利地为人处事,就必须遵循基本的规则,而不可能按照自己的喜好为所欲为,所以,规则意识从小就要培养。小时候父母给与过度的自由,孩子将来面对社会就会难以适应,结果就是失去自由感。

北北四岁的时候,有一天下午从幼儿园回家之后,在走廊上撒尿,并为自己的小恶作剧有点沾沾自喜。看起来是小事情,我用水一冲,用拖把拖两下也就过去了,邻居之间都很熟悉,大家也不会对一个四岁的小孩子较真。不过,我想还是得让他为自己的不良行为负点责、付出点代价。我先跟他讲了在走廊撒尿为什么不对,然后告诉他:你自己做错了事情,要自己负责,现在,拿着抹布,去把走廊擦干净。北北乖乖地拿了抹布,蹲在走廊里吭哧吭哧擦了半天。我知道他擦不干净,目的就是为了让他经历这个过程、体会这个道理。最后,我表扬了他,让他进了家门。然后我又悄悄出去清理了一番,不让他看见。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建立起无障碍的亲密关系,对于孩子的心理安全、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我认为,未必要培养孩子特别擅长说甜言蜜语,但一定要鼓励引导他适当地表达感情,在表达感情的过程中,有助于孩子的心灵充盈、丰富。

有一次,我去美发店染了头发,回家之后发现比我预期的红多了,非常懊恼,跟我妈妈唠叨抱怨了半天,然后去卫生间使劲冲洗,想让颜色变淡一点。洗完之后,我坐在椅子上发呆,依旧气儿不顺。5岁的北北过来,很认真地看了一会,忽然说:“妈妈,我觉得真的不那么红了。”孩子懂得安慰妈妈了。我被他天真烂漫的小小关怀感动了,心头的不快立刻烟消云散。

2000年的冬天,我开始筹备跨学科考北师大文学院的研究生,北北还不到三岁,考前冲刺的两个月,姥姥把他带回了老家,让我专心备考。每个周末我回老家看看他,临走的时候,姥姥姥爷担心他难过,撕扯着不让我走,就特意把他抱出门去玩,让我偷偷走。有一次,姥爷又把他抱出了门。过了一会,他对姥爷说:“姥爷,我们回家吧,反正妈妈已经走了。”原来,他对我们的小伎俩是心知肚明的啊。从那以后,我走的时候也不再瞒他了,直接告诉他真实让他接受和面对。

2001年的研究生考试结束之后,我知道自己的英语很危险,准备得不充分,加上大雪封路打不上车迟到了15分钟,整个考试过程紧张得一塌糊涂。考完之后,在电话里跟同学朋友唉声叹气了半天。放下电话,我去收拾书。坐在床上摆弄玩具的北北开口了:“妈妈别看书了,反正你今年考不上了,过来陪我玩呗。”

第二年,我接着考。我天天拿着书的姿势,也影响到了北北,我们娘俩经常拿着自己的书,各看各的,各得其乐。这种阵势,一直发展到现在。每当我们娘俩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书中的时候,我都觉得那种安宁的气氛非常纯净美好。北北从小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这是我非常欣慰的一点,一个擅长从书中寻找乐趣的孩子,一般不容易变坏。一个擅长从书中寻找乐趣的成年人,心灵也会更充盈,也更容易心平气和地对待生活。

北北小的时候,我们家人喜欢逗他,问他:“你妈妈最喜欢什么?”他总是眼皮不抬地毫不犹豫地给出两个字:“看书!”

2002年的研究生考试我比较胸有成竹。考试结束后,我便大大放松起来,妈妈从老家过来,我们俩便无休无止地闲聊。4岁的北北急了,大声说:“妈妈别跟姥姥聊天了,赶紧看书!”

分数出来了,389分,我估计自己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我激动地简直不知如何是好。那天去幼儿园接北北,我第一个告诉了他:“妈妈考上大学了(一直跟他说妈妈在考大学),可能是第一名。”北北兴奋地说:“第一啊,妈妈你真棒,赶快蹲下来,我要亲亲你。”

教子宝典:孩子,你使我的生命完整 第5张
快乐的孩子、省心的学生

2002年9月,我到北京读研。北北的爸爸做工程管理,大多时间不着家,家中的一切从来不能指望他的。我把4岁半的孩子和家都一并交给了我的父母。

在北师大的3年,我每年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算起来只有两个假期,也就是3个月的时间,平时回那么几趟家,也呆不了几天。整整3年的时间,我这个当妈妈的为了自己的所谓追求,把孩子撂给了姥姥姥爷。虽然孩子懂事,从来没有为此哭闹,但直到现在,每当我想起这一点,依旧感到揪心的愧疚。记得第一年冬天我回家看孩子,回北京的那天晚上,要跟孩子告别的时候,我手里拿着火车票满家走来走去、坐卧不宁。北北靠在床边,上半身支在床上翻着画书,眼睛并不看我,却已经明白了我的情绪:“妈妈你走吧,我没事的。”我在床边蹲下,说:“妈妈真不舍得走。”他立刻转过头,高兴地说:“那就不走啦。”

平时见不到孩子,没法跟孩子面对面的沟通,我就想了个办法,给孩子写信。虽然我们都没有刻意地教他认字,但是他平时留心、好学,通过看画书、看电视、看广告牌、看菜单、看报纸,到5岁的时候,阅读一般的儿童读物已经没有问题了。所以,我给他写的信,寄到幼儿园,老师交给他以后,他都是自己就能拆开看。这让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们又好奇、又羡慕,他为此也感到很自豪。

我的父母都算是有点文化、通情达理的人,对待孩子也比较有原则,不溺爱。不过,他们毕竟有些观念比较陈旧,对孩子心理的把握更是欠缺。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难免出现一些问题,每次我从北京回家,他们总要跟我唠叨半天。有一次,我刚进门,就听姥姥和姥爷在喝斥孩子。原来,乐乐的爸爸给孩子们买了一个小跷跷板,踩到上面如果能保持好平衡的话,就不会掉下来。一开始,北北和乐乐都很有兴致,踩了一会,乐乐先学会了,能在上面保持平衡了,边踩边跳。北北却仍然不会,就坚决不学了。姥姥姥爷认为,你不会,怎么还不赶紧学呢?太没有上进心了。但越是劝越是逼,北北就越是不干。

我一听,明白问题出在了哪里。示意父母不要继续拿这个说事儿,越说越僵,现在需要大事化小,模糊处理。于是,大家就一起吃饭,把踩跷跷板的事儿先搁下了。

吃完饭,我装作不经意地走到跷跷板旁边,说:“这小玩意儿有意思,我来试试。”我踩上去,一下就踩了空,说:“原来还真还挺难学的呢。”我知道北北在远处看着我。我又踩了几次,还是不成功。我念叨:“我就不信,多踩几次,我还能学不会!”北北看我有点狼狈,觉得好玩,凑了过来。我心想,哼哼,我就是踩给你看的。我赶紧说:“北北,过来跟妈妈一起踩,我就不信咱俩治服不了它。”北北上钩了,兴致勃勃地跟我轮番踩,终于可以保持平衡了。而我呢,还是没有学会,我趁机表扬北北比妈妈聪明多了。这倒不用装,我是真的还没学会,嘿嘿。于是,北北开始指导我了。

原来,有些事情学得慢点并不耻辱,连妈妈也有学不会的时候呢。多学几次不就会了吗?

这就是我想通过这件事情给北北灌输的意识。不需要直接说教,整个过程就是对他的教育,他会有体会的。

还有一次,也是我一进家门,就听见姥姥姥爷在气急败坏地审问孩子。原来,北北将好几条红领巾都拿到了学校,却没有带回家。问他红领巾哪儿去了,一开始他支支吾吾不说。问了半天,他说借给同学了。姥姥姥爷认为他是在撒谎,继续责问,他就不说话了。

为什么一定认为孩子在撒谎呢?吃完晚饭,我把北北叫到了我的卧室,关上门,不让姥姥姥爷参与。

我说:“北北能跟妈妈好好说说怎么回事吗?姥姥姥爷说的,妈妈听得糊里糊涂的,你给我说说吧。”

我发现,6岁的北北不象小时候那么活泼了,倒有点少年老成的意思,可能是跟着姥姥姥爷过了几年,姥姥正好更年期综合症比较厉害,孩子会受些影响吧。当妈妈的长期不在孩子身边,肯定是不好的。

北北小心翼翼地说:“能。”但是并不赶紧说个原委。

我只好继续引导:“你带了好几条红领巾到学校,借给同学了,是吗?”

北北点头。

“他们为什么要借你的红领巾呢?”

北北说:“他们忘了带。”

“他们怎么知道你带了好几天红领巾呢?”

“是我告诉他们的。”

“他们借了红领巾干什么?”

“上音乐课,老师让我们拿着红领巾打拍子。”

我心里还是有点狐疑,因为我想象不出,为什么要用红领巾打拍子呢?但是我已经看出孩子在这件事情上有种焦虑的情绪。那么,是他确实是在撒谎吗?如果是,我一定要寻根究底揭露他吗?我凭着直觉,认为这样做的效果未必好,于是决定作出相信他的姿态,不再追究。

我说:“好,妈妈相信你说的话,看来,北北是在助人为乐呢,只要你是做好事,妈妈就会支持你的,明白吗?”

北北点头。

我说:“那,明天你能把红领巾跟同学要回来,带回家吗?”

北北说好。

后来,姥姥姥爷说,北北真的把红领巾都找回来了。

一直到孩子8岁半,我终于将他带到了北京来上学,我可以天天看到他、照顾他了,我对他的亏欠感可以稍稍缓解了。那时候,我在石景山那边买了一套期房,还未交付,于是又在附近先租了个小房。为了孩子上下学方便,就给孩子联系了家门口的一个学校。石景山的学校本来就普通,这家门口的学校又是普通中的普通。我知道,大多数北京孩子的家长们,都特别讲究择校,从幼儿园就开始择,为了进一个“名园”,不但每年多花费几万块,而且宁愿让几岁的孩子起早贪黑。我不知道他们幼儿园到底要学什么高深的学问,需要让孩子这样辛苦地奔波。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心理病症。在北京,这种教育焦虑和攀比的心理病非常严重。有的家长为了孩子进名小学,要额外掏15万左右,就这,也是需要很大的关系才能进的呢。

我就是不信这个邪,我就不信,小学阶段上个普通的学校,孩子就不能正常发展了。据说有的重点小学从一年级就作业量巨大,孩子做作业要到深夜。我倒是更喜欢普通小学作业少这一点,孩子可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玩耍、看他喜欢的课外书。我不希望在小学阶段就将孩子的油水榨干,我希望他保持着足够的弹性和潜力,去迎接中学的学习。

孩子三年级来到北京以后,因为搬家的缘故,又从石景山的普通小学,换到了东城区最普通的小学(曾经听我的一个同事跟别人念叨,那是东城区最滥的小学)。我的亲身体会是,北北在这两个所谓的滥小学中遇到的老师都很好,生活得也很快乐。当然,成绩更是不用说。今年小升初,北北非常顺利地被人大附中录取,从最滥的小学,直接升入最好的中学。

我用北北的上学经历,可以告诉一些对孩子的教育太过功利、太过焦虑的家长,其实你并不需要付出那么多的金钱、精力和痛苦,孩子也能发展很好,关键是,你能做到坚持自己的立场不盲目跟风吗?

北北自己的头脑中,就从不在乎那些虚荣浮躁的东西,我觉得,这跟我的价值观和处事态度都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当妈妈的整天为一些小事情焦虑、焦躁、斤斤计较、愁眉苦脸,孩子怎能不受暗示和影响呢?

在石景山的那一年,租着破旧窄小的房子,每天早晨我5点半就要起床收拾上班,每天下班回到家经常就7点了,但我依旧在那个黑乎乎的小厨房里兴致勃勃地炒菜、炖排骨、包饺子、蒸包子,我们娘俩过得有滋有味的。孩子从来没有抱怨过居住条件不好、学校不好,对孩子来说,在妈妈身边,过着单纯快乐的生活就是最幸福的。直到现在,北北还经常怀念在石景山住的那一年呢。

如果说北北的学习中存在什么困难的话,那就是作文了。小时候,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同龄的孩子强,我对他的作文是很有信心的。没想到,上学之后逐渐发现,还真是没有那么乐观。三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正式写作文,我很耐心地辅导了一段时间,发现还是有成效的,北北的作文经常得到老师表扬。三年级下学期,我就基本不管他了,让他自己写。有一次,他在单元测试中作文得了满分,这可完全是靠他自己独立完成的。作文的要求是:请你根据“月亮”“空调”“猴子”“草原”四个词语编写一篇童话故事。

小狼灰灰

在炎热的大草原上,生活着许许多多的狼。这些狼的子孙非常兴旺,然而猎物却越来越少。

一天晚上,小狼灰灰一家在赏月。妈妈觉得太热了,就打开了空调。从空调里吹出来的风把草吹到了一边,爸爸发现了藏在草丛里的一只猴子,就扑上去抓住了它,然后给了灰灰一些肉,自己吃了一些,其余的给了妈妈。

可是,很长时间里灰灰就吃了这么一回肉!

有一天,灰灰饿得睡着了,他梦见自己有肉可吃了,就张开嘴,无意中啃了一口青草。它被青草的味道弄醒了。虽然青草不如肉的味道可口,但是毕竟可以填饱肚子呀!他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妈妈,他们狠狠地打了灰灰一顿,说它这样做有失“狼格”。

又一天过去了,爸爸妈妈饿得永远站不起来了,只能躺在地上,看着太阳和月亮在眼前来回穿梭。而灰灰又偷着啃青草去了。

渐渐地,吃草的狼越来越多。那些不改吃肉习性的狼有的饿死了,有的远走他乡,没有一个在这里生存下来。

这就是残酷的自然法则:动物在某些情况下不得不改变习性。

孩子的这篇作文使我惊喜,我发现他的小脑袋里装着一些超出我想象的东西。我对他的作文有了信心,从此任他自己去写,不再插手了。

到了四年级以后,我发现北北的作文并没有如我想象的那样“入了门”。只要晚上的作业中有作文,他就会愁眉苦脸,迟迟不下笔。怎么回事呢?我辅导了他几次,发现这个孩子太不擅长“虚构”,也不擅长谋篇布局。三年级的时候写的大多是童话式、科幻式的小作文,他的想象力和思辨力还可以,基本能把三四百字的小文章撑起来。

我一直认为,作文很难教,手把手教出来的,可能更类似于八股文。真正写好作文,需要靠个人的悟。所以我对他的作文没有很在意,让他慢慢去体会吧。与此同时,我引导他看了大量的课外书,家里书柜中的书,不管是他的还是我的,只要他有兴趣,我就支持他阅读。只要他能够从阅读中获得乐趣,就算对作文起步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我也不在乎。也许有一天,他看过的书,积淀到一定程度,他就会开窍了。况且,阅读的意义主要并不在于写作文。

从三年级到六年级这几年,除了适合他的年龄段读的书之外,比如《鲁宾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小王子》、《夏洛的网》、《昆虫记》等等,他还看了很多成人看的书,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鲁迅小说集》、萧红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等等,最近还看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麦家的《风声》、《麦田里的守望者》、《追风筝的人》等。有时候我怀疑他是否看得明白,但是看他津津有味、自得其乐的样子,知道他肯定是从中获得了乐趣。他看完《风声》的小说之后,正好我们又一起看了电影(我没有看小说),他便将电影和小说的差异,给我讲得头头是道。

看来,孩子的阅读能力还是不错的。作文不擅长,慢慢来吧。在我看来,擅长阅读比擅长写命题作文更重要。

怎样培养一个让家长省心的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学习变成孩子自己的事情。

北北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晚上做作业时,偶尔我会在旁边督促一下,适当关照一下,然后让他自己做。等他做完之后,我再来检查,主要是看书写是否认真,再看做作业用的时间是否太长。如果时间太长,说明做作业时精力不够集中。那么下次做作业的时候,我会根据作业量的多少,给他规定时间,督促他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如果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了,而且做得比较认真,可以给他点小奖励,可以是语言上的赞美和鼓励,也可以是小玩具、小礼物。

这样,上了三年级之后,北北就养成了主动、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但是,有时候依旧在做作业时精力不够集中,比如一边做作业一边又想吃东西。这是我不允许的,做作业时必须全力以赴,不允许分心。如果孩子特别饿,那么我让他先吃点东西,吃完东西之后,再做作业。我知道有的家长习惯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不断地嘘寒问暖,或者一会端来水果,一会拿来饮料,生怕孩子累着、饿着。我很反对这种做法,这种“关心”实际上是对孩子的打扰,使孩子难以集中精力。

我经常给北北讲的一个道理是:做完作业之后才能玩,而要想多玩一会,那么你就要提高做作业的效率(当然,太潦潦草草是不能过关的),要提高效率,唯一的办法就是聚精会神。

从四年级开始,北北做作业总是很主动,效率也很高,不需要我进行任何督促了。每天晚上我只是最后大约看看他的书写是否认真,然后签字。

至于孩子作业中是否有错误,我一般也不去细察和订正,我总是叮嘱他,好好听老师纠正答案,哪里不会,更要注意听老师的解答。

我这样做的原因有三个:一个是我希望孩子的作业真正反映出他的实际学习情况,如果我帮他都改对了,老师就不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另一个是,我希望孩子带着疑问去听老师的讲解,加深印象;还有一个原因,我担心自己的讲解跟老师的讲解有出入,孩子无所适从。

当然,这只是指书本上的内容而言。如果是课外知识,我会根据自己的知识面,给孩子做些比较轻松的扩展和介绍。比如有些词语的解释,我会随口举出些生动有趣的例子,让孩子领会。

我从前有一个同事,从孩子刚上学起,做作业的时候她就全程陪读。后来孩子上中学了,还是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一米八的大小伙子了,还是嗲声嗲气地让妈妈陪着,妈妈不坐在旁边,就没有主心骨。我觉得这不但影响了家长的正常生活,也影响了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

小学阶段,孩子课堂内容的学习是比较轻松的。如果家庭作业不是很多的话,孩子还有不少自己可支配的时间,那么可以抽取一部分,进行有计划的课外学习。

我在给孩子选择课外班的时候,考虑了几方面的因素:一个是孩子的特长和兴趣;另一个是孩子的精力。尽量选择孩子有特长、有兴趣的课外班,而且课外班不超过两个,防止孩子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没有了自由玩耍、自由阅读的时间。

我不赞成有些家长不顾自己孩子的天分和精力,为了面子好看,或者为了拔苗助长,给孩子报很多课外班,奥数、英语、舞蹈、绘画、钢琴等等,一个都不能少,好像少一个就落后于人了一样。这样做,一个是有可能“赶鸭子上架”,比如硬把个五音不全的孩子逼着弹钢琴,而且以考级为目标。另一个是有可能把孩子搞得身心疲惫,一个周末在不同的课外班之间疲于奔命,一点自己自由的时间都没有。我觉得,这样做不但破坏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因为精力太分散,可能什么都学点、什么都学不好。

北北三年级之前,什么课外班都没有上。从三年级开始,我跟他商量,选择了两个课外班:奥数和英语。奥数是他非常感兴趣的,英语是他有一定潜力的。这样,每周除了这两个课外班,他还有一部分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可以玩耍,也可以在家进行课外阅读。

由于北北养成了“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这样一个好习惯,两个课外班的学习,也都是他自己主动完成的。他的奥数课家长是可以陪听的,大多家长都跟孩子一起听课,帮着孩子做笔记,课后可以督促、辅导孩子。我给北北报奥数班的时候,依旧坚持不择名校、不择名师、就近选择的原则,正好离家一站地的地方就有一个上课点,我们几年来就一直在这里上课。数学是北北的擅长,奥数更是他的兴趣,所以我根本不需要去陪听,连接送也省了。每次上课之前20分钟,他自己背着书包从家出发去上课,下课以后在自己回家。我所要做的,只是每次课前课后询问一下学习情况,提醒一下做作业。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北北的精神独立和生活独立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从四年级开始,北北每年春季参加多个数学竞赛,每参赛必获奖:“走美”连续2年获一等奖,迎春杯获一等奖,IMC国际数学竞赛获中国赛区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还有很多。

每次获奖,我都给予适当鼓励,有语言的赞美和肯定,也有一定的金钱奖励,不过这些钱不会落实到孩子自己的手里,而是我以他的名义存起来,作为他将来的学费。但是,这样做让孩子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他认为自己有了赚取荣誉的能力,也有了“赚钱”的能力。

教子宝典:孩子,你使我的生命完整 第6张
如果我不能给孩子“完整”的家

有一段时间,经常有人问我两个问题,或者,他们不好意思直接问,也会在心里这样寻思:你为什么在三十多岁的时候辞掉老师的工作、丢下三四岁的孩子,去北京读研究生呢?你为什么在将近四十岁的时候不顾八九岁的孩子、放弃事业有成的丈夫离婚呢?

我非常理解他们的不解。

是啊,我这个从小懂事听话守规矩的乖孩子好学生,长大之后又是公认的贤妻良母,为什么却做出了这样两件“出格”的事呢?

“现在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吗?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对于我这个年龄的中年人来说,这样的准哲学问题,大多只有夜深梦回的时候,才敢在头脑中一闪念。闪过之后,又赶紧把自己抓回到可触摸的现实。不敢深想,因为惰性和安全感的需要,谁也不愿意去质疑现有的生活状态。谁愿意承认自己辛苦挣下的现有的生活却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呢?就算承认,谁又愿意去冒险改变呢?

或许,我貌似柔弱的性格中,却有一种傻大胆儿式的冒险精神。我想通过考研颠覆一眼望到头的日子,于是我考了;我想通过离婚颠覆没有相爱只有责任、义务和道德约束的婚姻,于是我离了。

夜深梦回的时候,我睁开眼看着黑暗大胆问自己:现在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吗?

虽然不能跟相爱的人在一起,但是我至少可以跟不相爱的人不在一起,过着身心自由的诚实的生活;做着可以养活自己的体面工作,培养着读书写作的高雅爱好,养育着健康成长的聪明的孩子。

--是的,现在的生活其实正是我多年前在心中暗暗期待的。它还不够完美、不够理想,但它没有患得患失、没有同床异梦、没有虚与委蛇、没有强装幸福、没有谎言和欺骗--这对我非常重要,我热爱真实和诚实。

在做这两个选择的时候,我难道没有考虑过孩子吗?不,我也有过无限思量,但最终我还是狠下了心,因为我确信,在我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做一个称职的母亲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而孩子幸福与否,关键在于什么,不就是在于父母能否做称职的父母吗?因为读研究生我三年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使我一直耿耿不能释怀,相比较而言,离婚的选择却使我对孩子的歉疚感非常轻,因为这些年我一直把孩子带在身边,一直做着称职的母亲。事实证明,孩子所需要的,本质上不是所谓完整家庭的形式,而是一对称职的父母,甚至,只要有一个真正称职的母亲,就基本够了。真正称职的母亲,不仅要照顾好孩子的身体,更要照顾好孩子的心灵。

北北到北京来上学的时候,是八岁半,那一年我们住在石景山。那时候,经过几年的犹豫、斟酌,我跟北北的爸爸终于下决心面对离婚问题,基本协议已经达成。虽然北北的爸爸因为工作性质依旧很少在家,而且我们见面时也不吵不闹,但北北还是感觉到了一些东西。孩子的聪明常常超过我们做父母的想象。

有一次,我跟北北一起去坐地铁,我们娘俩一人贡献出一只手,合拎着一只包。北北忽然说:“妈妈,如果是不了解你的人,会询问你的婚姻状况的。”我心里咯噔一下,问他:“为什么呀?”北北手指着脚前的地面说:“你看你的影子,多年轻!”啊,原来如此,孩子在夸我呢。那是秋天的下午,我俩的影子长长地印在路上。我于是想跟他开个玩笑,说:“那,妈妈再找个男朋友咋样?”他大声说:“不行!”我说:“为什么呀?”他很严肃地说:“那样我爸爸可就惨喽!”

到了冬天,有一段时间,北北放学回家以后经常跟我有意无意地提到“单亲家庭”。“妈妈,什么是单亲家庭啊?”“就是父母分开了,孩子跟着爸爸或者妈妈一个人住。”“妈妈,我们班有不少单亲家庭的学生。”“噢,是吗?你觉得他们跟别的学生有什么不同吗?”“嗯,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同。”“是吧,本来就没什么不同,他们也一样有爸爸、有妈妈,只不过爸爸妈妈分开了,不在一起住了。”

我心想,孩子对我和他爸爸的婚姻,已经有了危机感,他在不断试探我。这时候,我应该抓住机会,减缓和消除他的焦虑,给他足够的心理安全感。但是,我决不能愚蠢地用向孩子保证不跟爸爸离婚来达到这两个目的,那样做的话,就是被孩子牵着走了。作为父母,应该牵着孩子的思路走,而不是被孩子的思路牵着走。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不是称职的父母。

冬天的一个晚上,北北八点半上床躺下了,我还有件衣服在洗着。

忽然听北北在床上大声问我:“妈妈,离婚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有什么种类啊?”

孩子的提问还挺专业的,要我分类说明。

我心里一惊。八九岁的孩子用天真稚嫩的声音问妈妈这样的问题,当妈妈的怎能不心酸呢?孩子这是向我直接发问了,我必须直面,不能瞒哄和欺骗。

于是,我也大声说:“等两分钟,妈妈洗完衣服,过去回答你的问题,好吗?”

“好--”孩子便在被窝里老实等着了。

这两分钟,我让自己的情绪镇静了下来,并且想好了对策。我把衣服晾好,来到了北北的床边,在他旁边躺下。

妈妈:

离婚可以分为两大类,也就是两种情况。一种是爸爸妈妈因为某些原因经常吵闹,甚至大打出手,他们生活在一起感到很痛苦,当然啊,他们的孩子就更不用说了,看到父母这样,感到很没有安全感,一点都不幸福。这两个人就像敌人似的,当然没有办法在一起生活了,于是就离婚了。

还有一种情况呢,爸爸妈妈不怎么吵闹,也不打架,外人看起来还可以,但是他们自己总觉得在一起过日子没意思、没劲、不幸福,于是他们就心平气和地商量一下,就离婚了,都希望能找到更合适的人。

北北:哦--那孩孩怎么办呢?

妈妈:小孩一般跟着妈妈,因为妈妈照顾孩子最细心。爸爸呢,一般要拿一些钱,帮助妈妈抚养孩子,因为爸爸一般比较能挣钱。这样,平时妈妈带着孩子,爸爸有时间的时候也会经常带着孩子出去玩。

离了婚以后也有两种情况,有的妈妈心态不好,天天愁眉苦脸、哭鼻子抹泪的,对待孩子也没有耐心,甚至骂孩子的爸爸,甚至不让爸爸带孩子出去玩,你说这样孩子会觉得幸福吗?

北北:肯定不会了!

妈妈:对呀,妈妈愁眉苦脸,孩子怎么会开心呢?不让孩子跟爸爸见面,孩子怎么会高兴呢?还有另一种情况呢,妈妈依然很开朗很幽默,每天高高兴兴地上班,高高兴兴地回家,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妈妈开心了,孩子会不开心吗?

北北:嗯,我跟着妈妈就很开心。不过,那妈妈会不会再找一个男人结婚呀?

妈妈:有的妈妈会,有的妈妈不会,关键是要看妈妈能不能遇到一个非常好的男人。要是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男人,妈妈就会跟他结婚,这个男人对妈妈好,对妈妈的孩子也会好。

北北:那这个孩子就有两个爸爸啦!

妈妈:对呀!这样的话,就有两个爸爸都对他好了,要是有人欺负他的话,就有两个爸爸帮他的忙啦。

北北:哈哈--

妈妈:要是妈妈没有遇到非常好的男人呢,就不会跟别的男人结婚,就一直跟孩子一起生活,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最后变成一个长着小胡子的帅小伙,那也会挺幸福的。

北北:啊--小胡子、小胡子,嘻嘻--

妈妈:其实呢,那些没有离婚的爸爸妈妈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幸福的,一种是不幸福的。有的虽然没有离婚,但是整天吵吵闹闹,甚至刀光剑影的。

北北:小孩最讨厌大人吵架了。

妈妈:你最近经常提到这个问题,是不是担心爸爸妈妈离婚呀?

北北:嗯。妈妈会跟爸爸离婚吗?

妈妈:要是妈妈跟爸爸离婚了,北北害怕什么呢?

北北:害怕没有爸爸妈妈了。

妈妈:爸爸妈妈离婚,只是爸爸妈妈不在一起住了,但是爸爸还是你的爸爸,妈妈还是你的妈妈呀,爸爸妈妈还会跟以前一样爱你。

北北:妈妈还会带着我吗?

妈妈:那当然,妈妈不管什么时候都会带着你,让你快乐地成长。爸爸呢,还跟现在一样,有时间就会来看你,带你玩。你还有什么害怕的吗?

北北:没有了。

妈妈:那就可以放心地睡觉了吧?

北北跟我亲了一下,半分钟就睡着了。

我不能给孩子一个形式上完整的家,但我可以给孩子一个温暖、轻松、幸福的家。

孩子越来越大了,懵懂渐开,我们母子之间形成了一种幽默轻松的关系,经常相互调侃。

我正在写东西,北北在预习新概念(2)的课文,不断问我新单词。一开始我还挺耐心,后来思路老被打断,我忍不住说:自己查字典,要不我没法写东西了。他拿起字典,一边差一边嘀咕:“切~,搞创作就是牛啊。”

我的床一般不让北北随便上去祸害。北北洗完澡换上衣服之后,我正倚在床边看书,他又过来蹭。我说:“上来,跟妈妈一起看会书吧。”北北说:“哈,妈妈,我看出来了,每当我洗完澡的时候,我的地位就提高啦。”娘俩并排在床上,各看各的书。过了一会,北北说:“妈妈,你这里太高雅了,时间长了受不了,俺闪了。”

晚上炒了几个菜,其中有一个韭菜炒鸡蛋。我对北北说:“多吃点韭菜,补阳气。”北北说:“那你为什么也吃呢?”我说:“妈妈也可以补点阳气嘛。”北北说:“不要补大了,变成泼妇哦。”

我正赤着脚,跪在客厅的地上,用抹布擦地板。北北路过,发感慨道:“唉,妈妈你也太勤快了。”口气不是表扬,竟是责备。

“勤快咋了,勤快还成缺点了?要不你住狗窝里啊?”

“你这么勤快,别人会有压力的。”

洗完澡,做完面膜,我坐到镜子前,除除杂草,再涂涂抹抹一番。

旁边在网上下棋的北北又发话了:“妈妈,你太爱美了。”

“女人就是要爱美嘛,你将来找媳妇,难道喜欢找个邋邋遢遢不修边幅的?”“反正我看不能找像你这么爱美的。”

“为啥?”

“跟我差别太大啊,不协调。”

“嗯,我明白了,你要找个懒散的、邋遢的媳妇,好跟你步调一致,那,你们家的活谁干啊?”

“嘿,我们找钟点工。”

教子宝典:孩子,你使我的生命完整 第7张
孩子,妈妈感谢你

10岁之前,北北都是那么让我顺心如意,我们母子之间的关系也一直很和谐。但是,11岁之后,北北的变化让我几乎猝不及防。好像忽然之间,这个孩子变得陌生起来了,跟我生分了,我也难以驾驭他了。当我意识到,这是他进入青春期的前兆的时候,作为母亲,我竟然有种特别失落、特别伤感的情绪--这个孩子,不再是我可爱的小宝贝了,也不再把我当作说啥就是啥的权威了。为此,我曾经跟孩子还小的朋友说,做母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失去和失落的过程,一定要珍惜孩子小时候跟你无间的亲子关系。

但是,孩子总是要长大的,作为母亲难道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乖宝宝吗?

冲突很快就来了。去年冬天,北北快到12岁生日的时候,我第一次动手打了他。

一个周五的早晨,我刚刚在单位吃完早餐,就接到了北北英语老师的短信,说北北没有带来英语课本,请我马上回家给他取,送到学校。我立刻打车回家,东翻西找。说实话,我并不认识他的英语课本是什么样子。平时我基本不管他的学习,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我只负责看看作业是否比较认真,然后签字。心慌意乱地找了十几分钟,才在书桌上的一摞书中,找到了一本英语书,赶紧打车送到了学校,让传达室的老师给送到教室去。

我以为这件事情就算完了。放学回家之后,我问北北没有带英语书的事情,北北说我送的不是课本,是练习册。我以为这就算完了,反正周末他要做英语作业,自然就自己找到课本了。

没想到,周一下午,英语老师又来短信了,问北北为什么还是没有带英语书。这一次,我的火腾得就上来了。压下火气,忙着工作上的事情,心想晚上回家一定要好好盘问清楚。

吃晚饭的时候,我问起了北北,怎么今天又没带英语课本。他漫不经心地答曰:没找到。我说周末不是做英语作业了吗?答曰:英语作业没有用课本,用的是练习册。我问:那你的英语书在哪?赶紧找。北北放下饭碗,去东翻西找了一通,说:没有,可能是丢了。我使劲压着火气,问:那你打算明天怎么跟老师交待。他不说话。我继续问:你这样三番五次,就不怕老师批评吗?没想到他耷拉着眼皮说:我脸皮厚啊,我不在乎啊。

我惊呆了,简直不相信这是我的孩子。一股火伴随着绝望的情绪冲到了头顶,我的右手鬼使神差地就甩到了北北的脸上。他晃了一下,站稳了,眼泪将落未落。过了一会,北北继续吃饭,吃完了,起身做作业去了。

我一个人在客厅里呆呆地坐着,回不过神儿来。第一次动手打了孩子,心突突地跳,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时,拿着手机的手还在哆嗦。而且,娘俩这样撕破了脸皮,可怎么圆场、怎么沟通、怎么回复常态呢?

总得先把“脸皮”都补起来,和颜悦色地、春风化雨地沟通,才能有效吧。用狂吼、用暴力总是行不通的。我脑子里乱哄哄的一团,寻思着该怎样找到台阶,把“脸皮”补起来。

过了一会,北北兴冲冲地从书房跑出来,跑到我面前,冲我撅起屁股,一边晃悠一边说:“妈妈你看,我的屁股怎么这么多肉!”

我回过神来,照着他的屁股拍了两下,说:“不但肉多,还结实哪,以后就照这儿打!”

孩子毕竟是孩子,一会儿就风停雨住了。而且,根本就没跟妈妈记仇啊。我苦思冥想的“补脸皮”,看来根本就不是个问题。那么,接下来就可以进行和颜悦色、春风化雨的沟通了。

这个晚上,我让北北跟我一个床睡。躺在黑暗中,交流顺畅了很多。第二天,北北借回同学的英语课本,去复印了一本。

但不久,又有了第二次冲突。北北在学校报了新概念英语(2)的学习班,每周日上午上一次课,每次课学习两篇课文。北北回家做作业的时候,我拿过他的书翻了一下,随口问了他几个问题,发现他的词汇和语法都还掌握不错。于是我问:“课文能背过来吗?”北北很警惕,答道:“老师不要求背课文。”我说:“背课文很重要的,只有多背课文,才能有语感,你学的那些词汇啊、语法啊,才能落到实处。”北北不买账,说:“反正老师不要求我们背课文。”我像唐僧一样继续念叨:“英语学得好的人,都有共同的心得,就是背课文,老师没要求,那是因为大多同学现在还没有这个能力,只能跟着老师囫囵吞枣,你的脑子妈妈有信心,只要稍微下点工夫,就能背过来。”北北还是不买账,嘟囔道:“我也没有这个能力,我也只能囫囵吞枣。”

我被噎得差点背过气儿。恼羞成怒,随手把书往地下使劲一摔:“那你自己看着办吧!”结果,书脊在中部被摔出了一道大豁口。北北捡起书,说:“妈妈,这怎么办?”我没好气地说:“不用办,就这么用。”

过了些日子,我想:还是得想办法严格要求他,不然的话,囫囵吞枣地学半天,掌握不了多少东西,还浪费了时间。

于是,我跟北北一起制定了一个新概念英语(2)的家庭学习计划,每天一课,睡前检查。我一项一项列出了检查的项目:词汇听写、用法,句型,语法,汉译英。我把“汉译英”这项列在最后,要求我用汉语说出课文中的句子,北北要翻成英语。这是我的一个小阴谋。北北对此并没有反对。

最初几课检查的时候,我挑选着一些重要的句子提问,基本没有问题。后来,我逐渐加大了难度,把课文中的难句、长句都拿出来提问,依旧没有问题。再后来,我几乎把整篇课文从头顺下来,还是没有问题。这时候,我确实对北北背课文的能力有信心了。

不断的赞美和鼓励之后,有一次,检查完一篇课文的汉译英之后,我说:“你发现没有,你已经把这篇课文背下来了!”北北说:“是你提问了汉语,要不我不行。”我说:“不信你背背看,这次我不提问汉语了。”北北终于放弃了对抗情绪,尝试了一下。结果,只有两个地方出了点小差错。

从那以后,北北不再对抗背英语课文了。

前一阵儿,姥姥和姥爷来北京,看到北北的新概念英语(2)课本,对那个中间断裂的书脊十分不解,询问北北,北北却笑而不答,似乎顾及到妈妈的面子和形象。

那一瞬间,我有点儿感动。我暗下决心:不管再遇到什么恼人的事情,都要克制住,找一个比暴怒发作更聪明的方式来解决。

今年春节过后,忽然发现北北进入青春期了,生理急剧变化,但是个头却几乎没有长,春节的时候164,半年之后165。这太急人了,也太吓人了。

在网上搜索了半天,我决定先去医院咨询一下。一个周末,我起了个大早,正好身体不适,早饭也吃不下,就直接奔医院挂号。

春节的时候12岁,164的个子属于比较高的,现在12岁半,165也还不错,但是生理快速发展,我担心他早早成人早早不长了。从出生到不断长大,北北的身高一直在较高的水平,加上他的骨架和模样都像姑姑,大家就一直期待着他也继承姑姑的身高。姑姑170,典型的北方大骨架、长手长脚,50多了身材也不走形,很匀称。所以,我们对孩子的身高期待一直是180。

好容易排上了号,跟医生说了一下情况。医生说:“是不是骨缝已经闭合了呢?那就不能再长了。”

我一听,立刻脑袋轰鸣。赶紧问:“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孩子才12岁半,就不长了?”医生说:“这种情况肯定是发育中出现了问题造成的。带孩子来测测骨龄吧。”

我赶紧往家赶。脑子里不断搜寻着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细节,可能是这样不对?可能是那样出了问题?要是我这当妈的犯了错耽误了孩子,可怎么办呢?要是孩子为此痛苦埋怨我,我又怎么给孩子交待呢?

回到家说了情况。北北说:“有啥好查的呀,就这样咋了,有啥不正常的啊?”我说:“医生让你去,给你测测骨龄。”

路上,看着北北一脸满不在乎的样子,我想:这孩子也够心宽的,唉,我还是得给他打个预防针。我说:“孩子啊,要是咱们再不长了可咋办啊?就现在这么高,可咋办啊?”说是给孩子打预防针,其实也是想疏导一下我自己的焦虑。

北北说:“有啥了不起的啊?反正我不是侏儒,90公分以下才算侏儒嘛!”我说:“跟侏儒比,咱们确实高多了。”北北说:“就是正常人,我看也有不少没我高的嘛。要那么高干嘛,虚荣,不就是好看点吗?我不在乎。而且科学研究说个子矮的人寿命长。”

我被北北的话逗笑了。孩子乐观,没有痛苦不堪,也没有抱怨仇恨,这太让我安慰了。心里虽然酸酸的,但是我忽然镇定多了、轻松多了--如果真的骨缝已经闭合了,那就跟这个乐观的孩子一起接受残酷的现实吧。

我开玩笑说:“那要是真的不再长了,咱们就向邓小平、拿破仑学习,咋样?”北北说:“没问题。哎呀妈妈,没那么严重,不要那么悲壮嘛。”

检查结果出来,还好,骨缝没有闭合,不过骨龄确实超前了,是13.5岁。医生说孩子吃饭太多、吃肉太多,生理容易发育太快,骨胳也就随之早早闭合了,所以需要控制饮食,加强锻炼。

按照现在的骨龄和身高推测,孩子的成年身高大约在175。经过了165的恐惧,我已经对175很满意了。

此后,北北非常自觉地将饮食减下了1/3,肉更是很少吃了。这对于胃口一直特别好又特别喜欢吃肉的12岁的孩子来说,真是需要点儿自制力。有时候做了他特别爱吃的饭菜,我忍不住劝他多吃点,但他依旧毫不动摇。

也可见,北北并不是不在乎自己的身高。如果真像他去医院检查之前标榜的那么不在乎,他怎么会这样坚定地节食呢?看来,北北懂事了,懂得安慰我了。只是,他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直接表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