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6岁 > 学龄前教育 > 乖孩子:你只看到我被羡慕,却不懂我多孤独

乖孩子:你只看到我被羡慕,却不懂我多孤独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1.7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做为一个乖孩子,家长最害怕的某过于乖孩子学坏了。然而乖孩子只想说:别人有多羡慕,我就有多孤独……

“你带着一身的明媚,离开我温暖的堡垒,你不能去学坏,你可以不太乖。”

这是王菲写给女儿童童的歌词,道出了她对女儿最大期许,仅仅是不要学坏而已。

在大多数的爸爸妈妈眼中,这个童童可能的确不太乖。

身上有好几处纹身,上学期间有两次辍学。好几次,娱乐记者爆料王菲为了带童童出去玩,让她对老师撒谎“肚子痛”,然后在围墙外,等着女儿翻墙而出。

可是这位“不太乖”的孩子,却能“生而由我,从心所欲”,没有“挣脱的苦”,也没有“证明的累 ”,如今在娱乐圈小有成就,虽然自己的父母早已离婚,她从没有恨与怨,每一个人都教给了她爱与宽容。

当记者采访她对辍学的看法,她说:

我放弃的只是在学校里学习的形式,在外面同样可以学习,并且是我真正想要学的东西。

我觉得学校里很多同学都不太清楚自己想做什么,但我很清楚,当我说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我已经准备好了。

对于一个二十岁不到的人来说,这种心态很难得。

当众人赞扬窦靖童认真率性时,王菲说,因为每一个任性不懂事的妈,都会有一个明事理的女儿!

这里的“任性不懂事”,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她从来没有过多为孩子“打算”,为她划定要既定的未来,而是让她自由选择,自在成长呢?

乖孩子:你只看到我被羡慕,却不懂我多孤独

其实这个时代,很多爸爸妈妈也不太崇尚“乖”“听话”的赞美了。(注:这里讲的“听话”“乖”仅仅指压抑自己的欲望,无条件顺从成人“的孩子。)

太多爸爸妈妈从物质匮乏的时代走过来,那是一毛钱都要掰成两半的时代,他们内心了解表面的“乖”并不是真的懂了什么,而是生活所迫而已。

后来条件好了,这种“懂事”就过渡成《七月与安生》中安生的模样。顺从所有人,成为人见人爱的孩子。

也是《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如此用力去爱别人!

乖孩子:你只看到我被羡慕,却不懂我多孤独 第2张

马伊琍的女儿前段时间获得了拉丁舞的大奖,当日,马伊琍开了直播,说出了自己育儿方面的遗憾。

她说,她曾认为孩子“听话”最重要,所以对爱马管教很严,对她限制很多,成功把爱马教育成大家眼中的“乖孩子”。

爱马一岁多的时候,有一次吃饭时把饭碗扣在了自己脑袋上。马伊琍很生气,让爱马把饭粒一颗颗捡起来。爱马边哭边捡,捡不干净,马伊琍就让她把小手伸出来打两下。

爱马也很胆小,很容易认错,马伊琍只要声音大一点,或者表情严肃一点,爱马就会说:“妈妈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

又过了几年,马伊琍发现跟孩子用体罚的方式是没办法“管好”孩子的,她开始学着用平等的方式对待女儿。

上幼儿园的爱马提出要打耳洞,她第一反应是“女孩儿爱美,打就打吧,越限制她越想要。”

她说,“谁也不是天生就会做妈妈,我就走了很多弯路。”

其实,每个人天生都会做妈妈,只不过,她太用力了。

马伊琍讲的这几点也在告诫为人父母,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道理,孩子也是魔鬼与天使的综合体。过多的管教只会让孩子更“乖”,但不会更好。

乖孩子:你只看到我被羡慕,却不懂我多孤独 第3张

网上早就有人说过:

你这么乖,一定没有人疼吧!

实际上,特别“乖”的孩子,可能还存在——讨好性人格。

“我因为太希望别人喜欢自己了,而成了一个谄媚的人。”

你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是那位9岁成名,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毕业后直入《新周刊》任副主编的美女作家——蒋方舟说出来的。

在各种关于她的访谈节目就可以看出,她似乎永远是一群大佬身边的小丫鬟,没有自己的意见,小心翼翼,也常常会把“对不起,抱歉,打扰了,谢谢”挂在嘴边的人。

几乎每一个讨好者都清楚,讨好别人会令自己很累,会令自己委屈,甚至变得软弱,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停止不了对别人的讨好。

为什么呢?

讨好型人格必备的一个特质就是—敏感。

他们非常的、超乎常人的心思细腻,对别人的需求十分敏锐,并随时准备好无条件去满足对方:

1、几乎不会拒绝别人的任何请求。

2、自己似乎没有需求。

3、过度害怕和别人起冲突。

根据心理咨询的经验,这些讨好者只有经历一次或多次“彻底绝望”才能放下对别人的好。而大部分人呢?终其一生无法逃脱这种命运。

究其根本在于:讨好者对与安全感、爱、关注有超乎寻常的渴望。

如果幼年,妈妈只是希望孩子成为她所希望的“乖巧懂事”,那么孩子很可能会形成讨好性人格,心智无法成长(成为讨好性人格如何改变自己,在这里不做延伸)。

乖孩子:你只看到我被羡慕,却不懂我多孤独 第4张

所以,从现在开始,请拒绝使用“听话”这类词语来夸奖,换成“你真棒”吧,他不需要成为一个接受命令机器,他需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再做出行动。

要孩子是为了什么?

不是为了控制占有他,而是只要这个生命健康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走上一遍,让我有机会与他同行一段路!

学龄前健康
学龄前营养
学龄前教育
学龄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