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6岁 > 学龄前教育 > “菜鸟”如何教好“老鸟”

“菜鸟”如何教好“老鸟”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1.1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在今天,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确是个难题,在现在的环境中我们发现,“问题”父母比“问题”孩子多。孩子为什么难教育呢?我认为至少有三个原因:

1、信息化的时代,动摇了成年人的权威地位。

过去的父母很有权威性,真敢对孩子吹牛,“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还长,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孩子相信大人见多识广,自己只知道玩。而今天的世界刚好倒过来了,大人不了解孩子,觉得孩子很神秘,孩子知道的很多事大人却不知道。

什么是信息化时代?我在巴黎开国际研讨会时,几百个专家形成一个共识,在计算机时代,成年人心怀恐惧、疑虑重重,而青少年无所畏惧、满怀欣喜地往前走。

在网络时代,像“菜鸟”“蛋白质”“唐僧”这样的词汇,可不是什么褒义词,如果现在的家长不了解这些,那将不可避免地与孩子产生“数字鸿沟”。面对这样的状况,父母都感到恐慌,觉得孩子变化太大,教育他们真的很困难。

2、孩子的性发育大大提前了。

据1999年的数据,女孩子初潮的平均年龄是12.54岁,男孩子第一次遗精的平均年龄是13.85岁,这比以前提前了1~2年。然而,我们对孩子的性教育却滞后于孩子的性发育,而且很失败。

《藏在书包里的玫瑰》是我和张引墨合写的一本书,内容是关于中学生的性教育。我们采访了13位在中学就有过性行为的孩子,有一些惊人的发现:13个孩子中半数以上是学校里公认的“好学生”,13个孩子中1/3来自重点学校,孩子们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时候100%不采取任何安全措施,他们对自己发生性行为乃至怀孕流产的事情100%不告诉父母,他们也100%对家庭和学校的性教育不满意。

有一个跟我关系很“铁”的高三学生曾告诉过我,他认识一个上初三的女孩子,那个女孩子经常后半夜穿上校服悄悄地离开家,去会男朋友,穿校服是因为第二天来不及回家换衣服就要去学校上学了。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做家长的又能拿出什么样的应对之策?

3、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

今天的独生子女们存在着五大优势、四大缺陷。他们的五大优势是:充满自信;乐于助人;渴望友谊(特别希望有朋友);积极寻求发展;兴趣广泛。四大缺陷是:第一,克服困难去获得成功的动力比较弱,有点怕困难。有的是因为家里生活条件挺好的,奋斗精神不够强。第二,攻击性强。这个攻击性并不一定就是去打人骂人,这是从人格方面讲的。就是说,今天的孩子在跟伙伴们交往的时候,很容易伤害别人。有的是说话比较刻薄,不容易感受到别人的痛苦,不大会替别人着想。因为他从小是受别人照顾的,很少照顾别人。第三,勤劳节俭的意识比较差。花钱有点大手大脚,不太爱劳动,不大爱干家务活。第四,不怎么爱学习。学习就是为了获得知识,获得能力,获得经验。但是今天的孩子,认知需求比较低,所以说今天的孩子对学习缺乏热情,学习缺乏毅力,不大爱学习。独生子女的问题主要是环境和教育的问题。比方说,父母越娇惯孩子,这个孩子就越难健康地成长。

有一次,我与一个中学生聊天,他说:“现在的父母都是‘菜鸟’,我们都是‘老鸟’。”这是网络语言,在网络中笨手笨脚的人被称为“菜鸟”,高手则被叫做“老鸟”。我用一句话概括——现在就是“菜鸟”教育“老鸟”的时代,也就是信息量不够丰富的成年人教育有海量信息的青少年的时代。在这样的状况下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呢?我送给天下父母三句话:

教育的信心是培养健康的人格

人格是人的行为倾向。比如是否自信友善、是否有责任感、生活中是否有序、有没有抗挫折能力,这是人格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有一个数据,2000年国内一所著名大学的负责人说,当年考上他们学校的学生有35人有过自杀倾向。这不是学习问题,而是心理、人格问题。现在的教育,表面上抓得特别紧,学生的负担也特别重,而真正的教育往往被忽略。全国很多的父母都会对孩子说一句共同的话,“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

几年前,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做节目,说的是“从同伴关系看独生子女的成长”。宁夏有一位出类拔萃的中学生王希(化名),是全国化学大赛西北赛区第一名、物理大赛第三名,被保送至北京大学化学系,但在大学三年级时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1年,他犯的是故意杀人罪。他不偷不抢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从小不会交往,没有朋友,从小学到中学放学就回家,回家就写作业,安安静静。到了大学就不一样了,没有朋友没办法生活下去,他不会交往但又想交朋友。他觉得同宿舍有一个男同学不错,想跟他交朋友,就天天跟着别人,有什么好东西就给他,无论什么困难都帮助他。这两人整天形影不离,就招来了其他同学的议论。这个同学就对王希说,以后不要再跟着我了。王希很纳闷,自己付出了许多却遭到了拒绝。王希没有交往的经验,更没有拒绝的承受力,他决定报复。他就找了一种剧毒化学品——铊,投到这个同学的牛奶杯里。这个同学虽然经抢救挽回了生命,但也经受了很大的折磨,最后把王希告上法庭。消息传回家乡,父母都无法理解,这么优秀的孩子竟成了故意杀人犯。所以说,孩子没有朋友比考试不及格还严重。

对孩子的教育绝对要以表扬为主,可现在逐渐形成了一种倾向,家长对孩子只有表扬,没有批评;不敢批评,不会批评,更不会惩罚。

家长们要明白,我们的孩子总有一天会“倒霉”的!到了学校里。到了社会上,他们总会多多少少地受到委屈、冤枉和打击。没有惩罚的教育是“缺钙”教育,是危险的教育,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父母不能光给孩子糖吃。还得给孩子吃点苦,酸甜苦辣都是营养。

我们现在的教育走进了很多误区,比如对孩子过度满足,有求必应,但被过度满足的孩子并不快乐,而且比较脆弱,没有耐力,这都是埋下的人格隐患。

2005年,国际心理学大会上,令我非常难忘的是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做的试验,在5岁幼儿面前放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想吃就按铃,但只能吃少的那盘,如果能等到15分钟后按铃就可以吃多的那盘,结果80%以上的中国孩子都等不及,但是66%的澳大利亚孩子都能等。跟踪调查表明,有耐力的孩子长大后在各个方面都更有成就。因此,家长要教育孩子,为了更好的目标,学会克制,学会等待。

如果给孩子一块巧克力,问他:“好吃吗?”他会说“好吃”,再给他一块,问他,还会说“好吃”。然而,你给他一箱,给他两箱,孩子再不说“好吃”了。现在,有很多父母拼命工作赚钱,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但结果呢?孩子懒散、任性还很不开心。父母就埋怨孩子:“我们拼命挣钱,都是为了你啊,你还这么不争气?!”其实,孩子的这种反应在心理学被称作“饱享剥夺”,父母的溺爱剥夺了他们追求成长的快乐的权利。

好的关系胜利许多教育

与孩子的关系是好的,你的教育才可能好:与孩子的关系是糟糕的,你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关系的好坏,决定教育的成败。好的关系是对儿童的理解、尊重以及权利的维护。

儿童喜欢“胡说八道”,大人要有包容心,提倡童言无忌,防止集体失语。有一次一位老师也是一位母亲找到我,要说说她儿子的丑事:上课时老师讲一个问题——什么是对称。老师怕学生理解不了,就问小朋友,人的身体哪里是对称的。小朋友们说,眼睛、眉毛、鼻孔等,他儿子却说,人的两半屁股是对称的,男孩的两个小蛋蛋是对称的,小朋友一下全笑了。下课老师就来找她,说她儿子胡说八道。该怎么教育他?这位教师母亲真怕儿子长大会变成流氓。我告诉她,6岁的小孩没有流氓,这是儿童的天真无邪,是儿童的一种思维,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孩子。尊重儿童的发展权就要尊重儿童的未成熟状态,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孩子就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犯错误是儿童的成长方式之一,要理解、引导儿童,而不是讽刺、打击。

现在的许多父母很忙,下班回家只对孩子说三句话:“吃饭了吗?”“作业写完了吗?”“睡觉。”这不是好的关系,这会让孩子觉得缺少关爱。应该到孩子旁边坐一坐,问问孩子今天有什么新鲜事。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孩子的脸上写满了成长的密码。不要以为孩子每天都过得很快乐,他们也会有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习压力等各种烦恼。要学会倾听的艺术,多问少说。孩子不说话,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

20HD6年北京电视台有一个案例,一个高一的班主任发现班上有个男生不对劲,忍不住偷偷搜查了他的书包,发现了一封没有发出去的信。是男孩写给女孩的,信中涉及了他们性行为的细节过程。老师一看,这还了得,要严肃批评,不许上学,得认真反省、深刻检查。结果这事就在学校里传得沸沸扬扬,这两个学生在学校待不下去了,回家又被父母骂,他们是有学上不了,有家回不了,于是就在外租房同居。时间长了,女孩怀孕了。男孩说:我们就是要把孩子生下来,向人们证明我们有真正的爱情。两人就相互鼓励,把孩子生了下来,他们这才发现根本没能力养孩子。男孩就上街抢劫,抢了几个手机被抓了起来。多么可悲,自己本身还是个孩子,还没成熟呢,怎么能做父母呢?这是一个典型的关系糟糕导致教育失败的案例。

碰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辽宁省大连市的一位母亲的做法让我感动。他们一家人到大连发展,有一天上高二的女儿突然跪在母亲面前,号啕大哭:“我错了,我真的对不起你!”妈妈说:“怎么了?有话好好说。”孩子说:“我怀孕了。”妈妈很震惊,听到这话差点昏过去。这么老实、勤奋的孩子,怎么张口就怀孕了呢?可她一想:我不能倒下,我要倒下,我女儿就完了。妈妈说:“快起来女儿,没有什么困难解决不了,起来跟妈妈走。”妈妈和女儿去了医院,以妈妈的名字挂号,一检查,果然怀孕了,必须马上手术。手术完了,妈妈给学校打电话,说女儿患急性阑尾炎,需要休息半个月。这位母亲对学校撒了个善意的谎言,保护了孩子的隐私。妈妈也请了半个月的假,在家精心地照顾女儿,一句责备的话都没有,女儿感动得热泪盈眶,深感自责。就一五一十地对妈妈说了事情的经过。因为她是从小地方来的,英语水平比较低,他们班的英语课代表是个男同学,热情地来帮她补习英语。而这男孩的语文不好,她就帮他补习语文,两人长期交往,就产生了好感。有一天两人去了男孩家。复习完功课,一时冲动就发生了关系。这时妈妈就给孩子讲了什么是性、什么是爱情、什么是人生。女儿说:“妈妈,你放心吧,我一定会让你看到一个让你骄傲的女儿。”妈妈说:“我女儿一定会有出息的,不会就此倒下。这件事我不会让别人知道,连你爸爸我也不会告诉。”女儿很感动,说:“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从此,女孩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学习,考上了北京的一所著名大学,大学还没毕业,就收到美国三所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这两个都是少女怀孕的案例,结果却截然不同,这更说明关系好坏决定教育的成败。亲子关系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关系,家长要特别注意建立好的关系。好的关系的底线是:孩子遇到麻烦事、危险事。敢于对父母说:好的关系的本质是:理解、信任、尊重、学习、帮助这10个字。不要关上孩子跟你谈话的大门。比如孩子跟你说他早恋了,你对孩子说早恋不好,这就等于把孩子跟你谈话的大门关上了。孩子如果出现对异性的喜爱的现象是非常正常的,就像春天来了,草会绿,花会开一样,这时需要家长引导。

全国有3万多个中学生给我来过信,其中一个女孩子给我寄了一封特快专递。她在信中说:“我爱上我的老师了。我能有今天的进步,都是这位老师帮助的结果。现在这位老师的老伴去世了,一个人生活。我想高中毕业后,放弃高考,陪着老师一起生活,但我现在心里有点乱,在做出最后决定之前,我想听听您的意见。”我给她回了一封信:“我相信你的感情是纯洁的,我也相信你的老师是一位很好的老师,但是我建议你‘心动不要行动’。生活就像一片蓝天,而你就像一只小鸟,小鸟只有飞上蓝天才知道世界有多么辽阔,如果你连飞都没飞就停下来了,将来有一天你可能会后悔。高考对你来说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人生能有几回搏,我建议你,全力以赴应对高考,争取考上一所大学,你出去闯荡一下,你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到那时如果你认为这个老师还是你最好的选择,那我就支持你。一个人可能会疯狂地爱上一个人,但过了这个时期,你可能会后悔自己的选择。所以现在最好的决定就是不决定。”女孩拿到我的信后看了N遍,觉得我说得还有道理,就专心学习参加了高考。考上了某个外国语学院。女孩大学毕业后给我来信说,和男朋友到南方的一个城市定居了,过着幸福的生活。大家想一想,这么大的一件事,她为什么不去跟自己的父母商量呢?跟班主任商量呢?却跟千里之外没见过面的我商量呢?其实这很清楚,如果是父母听到这样的话,肯定是百爪挠心,会把孩子骂得狗血喷头。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绝对不会信任你。老师和父母应该成为孩子最信任的人,因为好的关系可以排解很多问题。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我们都很重视德育,但效果却不理想。为什么德育就像一壶烧不开的水呢?老讲德育,为什么就变不成好的行为、好的习惯呢?就拿烧水来打个比方,从认知到行为是德育的前50度,如何把一时的行为变为稳定的习惯是德育的后50度,这方面我们做得还很不够。

有一位妈妈对我说:“我的孩子真烦人,不爱写作业,每天看电视,说了800遍都没用。”我对她说:“怪不得啊,你要知道,一句话对别人重复三遍,就是对这个人的折磨。对孩子说800遍不把孩子折磨坏了吗?”孩子跟我说:“我妈妈真烦人,她一张嘴我就知道她说什么。她说上句我就知道她下旬说什么,她还要说,我真受不了。”

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习惯。就是说,只有培养习惯才是对儿童最有效的教育。好孩子都是和好习惯相伴的,麻烦的孩子都是坏习惯缠身的。很多孩子不是不想成为好孩子,而是被坏习惯缠身,改不了。

习惯是一种强大的力量。美国心理学家拉施里通过对动物的记忆研究实验发现,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能初步形成一个习惯,如果能持续90天,就能形成一个稳定、成熟的习惯。因此我们说,习惯不是号召出来的,也不是唠叨出来的,是训练出来的,是坚持出来的。父母是孩子习惯的老师,对儿童进行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父母可以通过6个步骤培养孩子好习惯:1、提高认识,让孩子对习惯培养产生兴趣;2、明确规范;3、榜样教育;4、持久训练;5、及时评估;6、形成环境。

儿童教育离不开细节的引导,没有细节的教育就没有儿童的教育。比如接受别人给的东西,要用双手接:出门、回家都要跟家长打个招呼;要有好家规、班规、校规。

有一个成功的例子:北京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写作业老是坐不住,妈妈拿他没办法,只好向心理学专家请教,心理学家教她一种习惯培养的方法。

先观察。儿子写作业,妈妈在远处偷偷看着儿子。通过观察妈妈发现,儿子写1小时作业站起来了7次。一会儿拉开冰箱,看看有没有好吃的;一会儿打开电视;一会儿站在窗户边往下看……

再引导。妈妈对儿子说:“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只要你好好学习,就一定能学好。但是刚才我给你看了一下,写一小时的作业,你站起来了7次,是不是有点多了?”儿子有点不好意思了。妈妈又说:“儿子,你写一小时的作业,站起来3次就差不多了吧?”儿子一听,妈妈还让我站3次:“3次就3次。”妈妈说:“儿子,军中无戏言,你要是写1小时的作业站起来次数不超过3次,当天晚上6点的动画片随便看,妈妈决不干涉。”儿子一听高兴极了。妈妈接着说:“你先别高兴,有奖励就得有惩罚。如果你写1小时的作业站起来的次数超过3次,当天晚上的电视就什么也不能看了,包括动画片。行不行?”儿子说:“行,反正我不超过3次。”母子协议达成,儿子在第一个星期有3天做到了,到了晚上6点,大摇大摆地看动画片,很自豪。但有两天忘了,一到晚上6点,心里头痒痒的,就哀求妈妈让他看动画片。妈妈很坚决,“不行。”第二个星期儿子每次想站起来的时候,就想:不行,我只有3次,我要省着点用,晚上6点好看动画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的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儿子真做到了1小时站起来的次数不超过3次,后来妈妈再慢慢地把次数减少,经过3个月的训练,孩子养成了专心写作业的习惯。

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掉坏习惯用减法。想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就让孩子把好的行为多多地出现,出现的次数越多,好习惯越牢。用美国教育家的说法,培养好的习惯就像缠缆绳,每天缠上一圈,用不了多久,好习惯就变得牢不可破。改正坏习惯,很难一刀斩断,要用递减法,只要孩子的不良习惯在减少,就可以允许甚至奖励。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习惯是我们存放在神经系统里的资本,如果你有了好的习惯,你一辈子都享受不尽它的利息;如果你有了坏的习惯,你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坏习惯能以它不断增长的利息让你最好的计划破产。

“菜鸟”如何教好“老鸟”
点击进入精彩育儿频道!

学龄前健康
学龄前营养
学龄前教育
学龄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