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3岁 > 幼儿教育 > 这四招帮助妈妈和孩子度过入园焦虑,学会和老师沟通

这四招帮助妈妈和孩子度过入园焦虑,学会和老师沟通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9.97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四招渡过入园焦虑期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怎么和老师打交道这个话题吧。我自己的孩子在美国上幼儿园,又上小学。我们碰到的大部分老师都非常好,但是也有个别老师不是很满意。我想讲几个故事,讲一讲,怎么和老师打交道,关键是怎么帮助孩子。

跟老师沟通这件事情,在我看来,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也就是说,我们做父母的也好,老师也好,大家其实是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嘛。

当我们和老师去交流的时候,尽量记住这个目的,尽量把人往好处想。如果你认定“我和老师是对立的,老师怎么怎么样,我有一肚子怨气”,一旦有对立的心理,往往会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那就没有办法顺利解决问题了。

这四招帮助妈妈和孩子度过入园焦虑,学会和老师沟通

一、第一件事情,我们可以让老师了解基本情况,在入学之初就跟老师沟通一下基本情况。

比方说,大宝小宝上幼儿园的时候,还包括上小学,每一年开学分到新班级,新老师的时候,学校都会发一些表让父母填。比方说,这个孩子的性格怎么样啊;能不能跟别人合得来啊;如果他紧张焦虑的话,怎么样能够比较快地安慰他啊;他有什么兴趣爱好啊;他对什么东西过敏啊;等等等等,这些能够帮助老师迅速了解孩子。

所以,在开学之前,有心的父母可以自己经常琢磨琢磨,我孩子个性怎么样啊,兴趣是什么啊,在一定的什么什么情景下,通常他会怎么做,通常我是怎么回应才效果比较好,包括孩子的语言能力啊,家里的生活作息啊,父母可以把这些事情记下来,等见到老师的时候,可以跟老师介绍一下,让老师了解孩子,并且对孩子的行为或者反应有个预期。

其实好的老师,她自己也会观察。比方说,大宝的幼儿园老师,发现他喜欢看书,喜欢数字,每天早上送他去,就让他玩有数字的积木,或者是给他有数字的绘本看一看,这样能让他更快地冷静下来。

再比方说,大宝上幼儿园的时候,还不会说单词。他先去小一点的班级适应,当时去的是18个月-2岁班。不到2岁的孩子,语言发展都还不太好,老师有时候会用手语和孩子们沟通,每个星期都有一节手语课。大宝在那里过渡了两个月,就去2岁到3岁班级。2岁多的孩子,都会说话了,都说得挺好。那老师就没有必要再用手语了。但是我发现,大宝在升班后的第三天,晚上做噩梦,有时候会哭。我就跟老师去商量了。老师说,是不是大宝压力太大?这样吧,我还是用手语跟他沟通几天,看会不会改善。在老师用手语跟他沟通以后,大宝晚上不再做噩梦了。所以我们猜测,2岁到3岁班级,几乎每个孩子都会较好地表达自己,而大宝还只能往外蹦单词,所以他的压力比较大。在和老师沟通之后,老师愿意帮助大宝过渡,所以事情就解决了,如果我不跟老师去商量,可能大宝的过渡期会更长。

二、第二件事情,平时有什么问题多和老师交流,请教。因为老师毕竟见过很多孩子,也有挺多经验。

比方说,在家里孩子有什么行为啊,你觉得有什么问题啊,可以跟老师商量,让老师出出主意。我有时候也会跟老师请教,不一定我学发展心理学就一定比老师处理得好。我觉得多一个人商量,多一个思路也挺好的。老师也很乐意跟我聊,她如果帮助我解决了问题也很有成就感。

有一次我跟老师反映,说大宝在家跟我们玩桌游,输了就要闹,他在幼儿园是什么样的。老师说,在幼儿园没问题啊。不过对于有些事情,老师会淡化。比方说,排队,轮流排第一个,省得孩子们去争着排第一个。整理架子,也跟孩子们说这不是比赛。所以老师会把她的处理办法告诉我。我有时候也会借鉴老师的办法。

经常跟老师交流,老师会知道,哦,这个妈妈,对孩子的教育挺上心的嘛,她也会主动地来分享一些孩子在幼儿园的事情。大宝小宝有很多事情,都是老师主动告诉我的。

比方说,大宝喜欢骑红色三轮车,轮不到他,他就发脾气。老师没有让他罚站,而是通过情绪引导,过了几个星期,他就不闹了。象这种事情,如果老师不告诉我,我根本就不知道。

象大宝3岁半以后,就基本不午睡了,老师把他安排在窗边的位置,稍微亮一点,他可以自己看书,安静玩玩具。有一天,老师说,今天我摸着他的背,他居然睡着了!真是一件新鲜事!哈哈哈,老师会告诉我。

我其实是一个很内向,不太会聊天的人,我跟老师聊得并不多,但是,我肯定是很诚恳的,所以,跟老师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所以,又回到我开头说的,父母和老师互相信任,目标都是为了帮助孩子成长,那么很多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如果把老师放到对立的一面,总想着去质疑老师,又或者是,不愿意和老师去沟通,那问题会越积越多,越来越难办。

有个妈妈曾经问我,说幼儿园要背诗,她家孩子没背好,让老师给罚站了。第二天孩子就死活不愿意去幼儿园了。妈妈想,反正也快到春节了,要放假了,不去就不去吧。在家待了两个月,过了春节又开学了,孩子不太愿意去,但是不强烈反对,所以就送去了。孩子放学回家说,老师没让我背诗,但是老师让跳绳,我不会,很害怕。妈妈说,幼儿园的老师有点厉害,她问:怎么办?怎么引导孩子。

虽然我不是很赞成幼儿园一定要背诗。不过如果妈妈出于各种原因不能转园,那怎么办?

我的第一个想法是,为什么不去跟老师沟通一下?妈妈的原话“老师有点厉害”,那妈妈不去跟老师沟通,难道全指望着孩子自己吗?

这件事情,如果妈妈的思路不是和老师对立的,即“老师有点厉害”,而是,解决问题导向的,就会容易处理得多。

怎么解决问题呢?先去跟老师沟通,问问老师看,具体要求是什么等等。跟老师说,下次别罚站,在家里会帮助孩子。同时,在家里,跟孩子说,妈妈来帮助你,我们每天来练习一下。也可以用多样的方式,比如说,妈妈现在来读,你帮妈妈检查读对了没有或者妈妈来背,你看着,妈妈背对了没有。各种方式交叉着,让孩子不会厌倦或者有压力。只有帮他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才有自信。

相反,诗没背好,孩子害怕老师批评,妈妈也怕老师批评孩子,就不去。这样的逃避,解决不了问题。过了节还得去,去了以后他跳绳不会,还是会害怕。

所以,要好好跟老师沟通一下,不用觉得老师很厉害,也不需要跟孩子露出口风:“哎呀,这个老师太凶了”之类的,这样做没法解决问题。而是跟老师沟通一下,表明你们很关心这件事,我们跳绳都已经买好了,在家也会每天跟孩子一起练习跳绳,帮助孩子提高。老师看到父母关心孩子,真正在帮助他,也会鼓励他的。

所以,这件事情用“解决问题”导向的话,既能帮助孩子提高一些技能,又能影响孩子的思维方式,孩子也会是一种“解决问题”导向的思路,也能建设和老师之间的积极的关系,一举多得。

这个问题其实是挺普遍的,我觉得大家都可以去思考一下,碰到类似的事情,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处理的,你的方案会有什么后果,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帮助的还是没有帮助的。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有些人会说,国内的情况和美国的情况不一样。我承认国内确实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父母是孩子的安全港湾,不能因为“这个老师确实不咋地,我根本不想理这个老师”,那孩子夹在中间怎么办呢?如果换一个视角,“这个老师确实不咋地,我想办法保护我家孩子”,这样的视角怎么样?

我们也曾碰到过不是很有经验的老师。当时大宝上kindergarten(学前班,在美国是义务教育开始的一年),我当时在我的博客详详细细写过。这里就不再重复,我挑重点说个事例。学前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让孩子向真正的小学生活过渡,所以学前班有很多规则,老师很重视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我也在博客里详详细细记录过)。

大宝的老师是刚毕业的,实习过一段时间的新老师,而且她自己没孩子。后来我观察到,她对孩子的特点了解不够或者说耐心不够,宽容不够,处理问题比较生硬,没有4两拨千斤的小办法。

我经常去做义工,有一天我等在门外,听到她说:xxx,你再这样我给你一个黄条!所以她没有什么办法,只能用小黄条来威胁学生。

其实一个好的老师,应该会鼓励,会想办法。比如,大宝小时候4-5岁喜欢看书,一看书就入迷,老师让他去其他活动就充耳不闻,老师没有惩罚他,而是说:大宝,现在你来做我的助手,我们要干什么什么了。大宝高高兴兴地放下书去了。

我自己的原则是,从来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老师的怀疑或者批评。

大宝也吃过几次小黄条,有一次他觉得很冤枉,他说他其实是摔倒了,那个地比较滑,他就出溜了一下,老师认为他故意跪在地上滑着玩,给了一张小黄条。我没有说老师做得不对,因为我确实不知道真正是什么情况。我就跟大宝说,嗯,老师也是担心你们,在地上滑,这样碰到别人,会把别人也绊倒,很危险。所以才有这样的规则,在走廊上要安静地走路,不能打闹。如果你是摔倒了,不是故意在地上滑,你可以跟老师说明一下。老师很可能没看见。

我知道要求一个5岁的小男孩做到跟老师这么明白地去讲/申辩,这个要求是高了,我根本没有指望大宝这么做。但是,我告诉他一个选择,如果出现你真的被冤枉的情况,你有这个选择。你现在做不到,也许以后会做到。而且,我这么讲, 表明我的态度。妈妈不是一定要站在老师那边,不问青红皂白就批评你。我觉得让孩子明白妈妈的立场和态度很重要,孩子会根据这个来决定要不要和妈妈沟通。如果妈妈不分青红皂白,看到老师的条就批评孩子,孩子以后什么都不会跟妈妈说了。

然后我跟老师写了短信,告诉她,我和大宝谈过这件事情了。并且我告诉她,我积极配合她的工作,每天在他拿绿卡的时候都鼓励他,每天在学校门口放他下车的时候,都提醒一句:要保持绿卡哟! 我没有直接和老师提意见,说你这样老靠惩罚不对啊,这个年龄的孩子,其实正面鼓励,多鼓励比惩罚更有用。但是,我通过我的条子,表明我的教育态度和方法,我在配合你,而且我是用这种正面鼓励的方法配合的。

虽然那年老师不是很让人满意,不过,孩子们上学还是挺开心的,放假了,大宝还说想念他的老师。我作为父母还是努力起到一点buffering(缓冲带)的作用。尽量和老师配合,尽量让孩子保持心情愉快。

如果完全和老师对立,一有问题(在老师处理不公的时候)指责老师,护短,那孩子在学校就会越来越不配合。指责很容易,但最终伤害到的孩子的利益和成长。父母站在比较中立的立场,保护孩子,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智慧。

四、最后想说一个故事,也是涉及到父母的思考的角度,怎么化解来自老师的一些影响。

这个故事是一个朋友告诉我的,说上幼儿园的孩子回家,在晚餐桌上,孩子突然双手合十,口中念到:感谢父母养育我。。。感谢爸爸什么什么。。。感谢妈妈什么什么。。。这对爹妈一下子很错愕,面面相觑,然后说,感谢你做我们的孩子,我们照顾你是应该的啊等等。

我很理解我的这位朋友,我们有时候会很反感这种形式主义,比方说在网上也经常看到什么母亲节就给妈妈洗脚什么的,这样的方式其实没有触及孩子的内心,他可能也没有什么概念。那我们反感这件事情,是不是就把这件事情忽略过去了呢?我觉得不然,其实可以用起来,变废为宝,哈哈哈。比方说,孩子双手合十,念着这些话,也许这就是他开始感激父母的苗头。我觉得拥抱会是一种很直接的,而且很触动人情感的一种方式。我就对朋友说,哎,这个时候,其实你扑过去抱住他,跟他说,哇,谢谢你能想到感谢我们。我好感动。这样的情感交流是互相影响的。其实这是一个情绪连接的机会。

然后爸爸妈妈也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普通人,自己的努力也希望被别人看到。爸爸妈妈努力做好的爸爸妈妈,希望我的努力能被你看到。你现在看到了我的努力,我真的很感动。这些都是真情流露。这也是培养同理心,或者说培养换位思考的机会。让孩子看到,哦,父母其实也愿意我看到他们的付出,那慢慢的,他会学会去看到父母的付出,并且学会去体谅父母。

我们常常说互相理解,哪来的呢?就是通过在生活中一些小事,你理解孩子,孩子也要学会理解父母,这很难说,一定要通过生活中什么大事来很隆重地教育孩子。其实是在生活中有很多小机会,你可以慢慢去影响孩子。你可能会说,啊,母亲节给我洗个脚,这种事情我太不屑了。那如果你换个角度,也许这就是一个你自己去影响孩子的机会。

小结

看了这一篇,我知道肯定会有很多人说,哎,中国的大环境怎么怎么样,中国的老师怎么怎么样。确实,我一直承认,中国有中国特色的育儿环境。但是,这不是所以父母从此撒手不管了的理由。父母是孩子的港湾,你怎么去做好这个港湾,自己多思考,多去寻找一些途径,看看这篇文章,有没有你没有想过的视角,你有没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