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3岁 > 幼儿教育 > 作为一个中国家长,要教孩子做事,更要教孩子发声

作为一个中国家长,要教孩子做事,更要教孩子发声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2.7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尴尬的家长

无所适从的老师

昨晚,一个朋友给我发微信,问孩子能否说清楚每天学校的作业。她说,她们学校老师布置了好多阅读和手工作业,没有清晰说明,孩子也讲不明白,她都不知道怎么做才好。

同班家长亦是颇多抱怨,在家长群里各种吐槽。

我说,这多简单的事,跟老师沟通下不就好了?

她说,大家都不好意思,也或者是没人愿意出头,于是从开学到现在,任由事情自由发酵,大家每晚都吐槽,却又无计可施。老师教学也算认真,家长们辅导孩子作业也凑合做完了,估计两头都没落下好名声。

不由想起去年。有天,在学校附近偶遇我们班外教,她很郁闷地说,最近在班里微信群,她说什么话,家长们几乎都不回应,好像彼此配合越来越难,是不是家长们都不喜欢她?

我很为难地想,其实家长们只是有点怨她不布置家庭作业,因为有的班老师作业很多,看上去很负责。但没人愿意主动说出来,于是保持着表面上的客气,有活动时候需要家长出钱出力,大家也都做了,但是口头上没人愿意捅破这层窗户纸。

我试着建议外教提出是否考虑过也像其他班一样,安排一些家庭作业,因为中国的国情使然,放学就放羊,家长心里总是不安的。她条理非常清楚地跟我讲了她之前在美国教学,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是如何安排,在国内其他学校时,作业是如何要求,整体都是没有额外作业负担的。

此外她特别解释说,因为我们所在这个班的孩子,英文水平是同年级平均水平以上,每天课上内容安排已经很紧凑了,所以她认为没有必要写额外作业。但若是家长们有这样的顾虑,她很乐意给安排一点,既能让家长们安心,也不至让孩子太累。

我当下也觉得澄明了很多,很多事情,说出来并没有那么困难,然而不说只是保持假平和,对己对人都是一种不负责任。

作为一个中国家长,要教孩子做事,更要教孩子发声

少说多做?小心吃大亏

我有个师姐,携子随夫远赴美国工作五年有余。近两年间,她数次念叨要回来,我说人家都为了雾霾避之唯恐不及地想要往外跑,你这公款租房,待遇不低,环境也好,为什么倒想回来?

她说老公的印度同事太厉害了,特别擅长扬长避短,懂得适时表现和表达自己,因而做得风生水起。老公虽然业务能力绝对不差,但整天闷声不响,很多工作都做到黑影里去,不懂得表现自己,也不会为自己争取权益,所以升职的总是印度人,而升职后的印度人,继续提拔同胞,老公似乎看不到熬出头的一天。

在这样的纠结中,上个月,他们举家回到国内,在帝都停留时,我们短聚了一下。席间聊到她老公,师姐说她老公其实比美国和印度同事都勤奋,但不擅长沟通和表达,总觉得把事情做好就够了,秉持着特别传统的咱们中国人的习惯——“少说多做”,因此就吃了大亏。

当然这是师姐一家人自己的想法,事情往往有多面原因,并不完全取决于外部环境。但师姐总结说,好好做事固然是第一位的,不过做完也应该懂得适当的说出来,让别人了解你,懂得与别人更多地沟通,这是她今后对自己孩子一定要进行的教育。

网上有个很流行的故事,说:

一家硅谷公司招来三个实习生,分别是中国人、印度人和美国人。

美国实习生只求把事情做完就好,一到下班立马走人。他对一些问题尽管一知半解但也能侃侃而谈,一分钟可以讲完的问题,能讲五分钟。

中国实习生很努力,活干得最多最好,但不爱多说话。

印度实习生工作做得没有中国实习生精细,但也不差。虽然讲话带有口音,但最爱发问,擅长表达自己。

在实习期间,学到东西最多做事最多的是中国实习生,但是,最后人们最能记住的是那位印度学生。

按照我们熟悉的价值观,这个故事实际是想抬高中国人、贬低印度人,也包括贬低美国人。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民族。

中国传统文化是比较内敛含蓄的,而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以听而采纳为主,表达想法的机会很少。在学校里或工作中那些所谓擅长表达自己,乐于展示的人,往往要么成了风云人物,要么被冠以爱表现的帽子,成了非议对象。

大多数人,倾向于不表达,不争辩,这背后甚至可能会导致不思考的惰性。即便真的有了争辩,大家也都不会特别较真,差不多就好,否则,会产生强烈的不适应与自责。仿佛自己逆了大势,成为不合群的人。

作为一个中国家长,要教孩子做事,更要教孩子发声 第2张

你不说,凭什么指望别人来了解你

我的大学英文老师,当年给我们上过一门社交外语课程。那对我们来说,既新鲜,又折磨。新鲜是因为她总有无尽的开拓视野的知识娓娓道来,折磨是因为,她的每堂课,都不断有discussion(讨论)这个环节。

每次她说想听听大家的想法时,我们就开始嫌自己的脖子长得长,恨不得缩回到后背里才好。每个人都躲到书后面,心里默念,千万别叫我!千万别叫我!真的被喊到名字的人,更是十分慌乱,不知从何说起好。

后来这样的课上多了,也接触了越来越多的外教课,适应了这种人人要表达的样态,便觉从容起来。

待到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也负责过一些中外学生交流活动,明显感觉,中国学生整体还是愿意做个听众,而欧美的学生,则非常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便那想法并不成熟,但显然他们能够获得更多被指导、被倾听和被认可的机会。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当我以一个老师的身份再去看这件事的时候,我发现那时的中国孩子,已经远远好过当年的我们。他们中已经有人愿意站出来表达,虽然程度上依然含蓄,但总是走出了一大步。

我们都不喜欢只会说而不做的人,但默默做事,不想作声甚至不会作声,真的也算不得成功。在孩子身上,我希望看到首先努力做事,同时敢于表达自己,并且乐于去与人沟通的品质。

用得体的方式,如实让别人了解你的辛苦付出,同时自信满满地表述清楚你的观点,并不会给人你虚浮的感觉,反而会让人看到你的努力,珍惜你的劳动。

在适当的时候,懂得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当仁不让地争取应该属于你的权利,这一个人理应具备的能力。

而沟通的作用就更是不言而喻,良好的沟通很多时候会对事情产生逆转性的变化,没有人是我们腹中的蛔虫,你不说,凭什么指望别人来了解你?

隐忍真的是个好习惯?!

中文里有一个词很有意思,叫“隐忍”,其实细想,这个词背后的原因就是“不好意思”,所有的能力,情感,倾诉的欲望都被限制了。

我喜欢你,不说,就是拼命对你好,因为说不出口。

我对你有意见,不说,只是在心中聚集怨愤情绪跟你作对,因为拉不下脸。

我有比别人都好的想法,不说,因为说出来太扎眼,人家觉得我炫耀自己……

长此以往,我们不但含蓄了,也懒惰了,思考少了,动力也少了。

回到我们自己的孩子这一代人,我们真的应该给他们更多表达自己的机会,鼓励他们脚踏实地做事的同时,坦荡开放地表达自己,不要偷懒,也不必遮掩。他们将会是国际化的一代人,这国际化不止是行为上走出国门,意识水平上,更要突破限制,做一个更自信,更独立,更敢于说出想法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