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3岁 > 幼儿教育 > 有多少父母,不遗余力的做着孩子的差评师

有多少父母,不遗余力的做着孩子的差评师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3.75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周末去听了个教育讲座,其中讲师有这样一个提问。“你家孩子有哪些优点?”家长几乎异口同声的说“很多”,但能一口说出来的不多。“你家孩子有哪些缺点?”家长回答起来如数家珍。

这个提问挺有意思,父母都知道自己的孩子有很多优点,但这些优点很少认认真真的思索过,记在心里。孩子的缺点,父母却记得一清二楚。

原因何在?

会场还有一个提问:“爷爷奶奶们,你们觉得是带孙子孙女好带,还是自己的孩子好带?”

在场的爷爷奶奶的回答很统一:当然自己的孩子好带。

因为不是自己的孩子,在带孩子的过程中祖辈们对孩子更多的是宽容和宠爱,生怕带不好会被自己的儿女嫌弃。

因为是自己的孩子,做父母的更多的考虑的是要给孩子立规矩、定标准,让孩子无限接近自己心目中那个完美的形象。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想到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修正孩子的缺点,有意无意的做着孩子的“差评师”,这样做好不好,值得商榷。

有多少父母,不遗余力的做着孩子的差评师

今天早上,送孩子去上学,路上听到一段母女的对话。

妈妈说:你的本子带着了吗?

孩子说:奥,我忘记了。

妈妈说:“你怎么回事,每次都这样,如果不是别人帮你收拾好了,你自己从来都想不着,你这点什么时候能改过来?”

孩子默默的低着头往前走,不再搭话。

妈妈继续说:“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做完作业一定要检查一下书包,看看有没有落下东西,你就是不听。”

这一幕是不是特别熟悉?

大多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遇到过家长的苦口婆心和恨铁不成钢。

还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多少次兴冲冲的想告诉父母一个好消息,最后好消息变成了坏消息。

小妞说,怎么不记得,每次说完都想再打自己几个嘴巴子。

上初一的时候,第一次其中考试,陈小妞在班里考了第三名,拿到成绩单的时候,她很高兴,比别的同学晚上两个周,这个成绩不错了。

一整天,她都无心上课,想着晚上回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父母,他们一定会为她高兴的。

“什么,才考了第三名,为什么没考第一,与第一名和第二名差多少?”

“我去的晚”,陈小妞想辩解一下。

“去的晚不是理由,你上小学的时候可都是考第一的”,妈妈严肃的说。

“我下次一定好好考”,陈小妞保证道。

“下次?这次为什么没考好?好好找找原因,为什么扣分,错在哪里?”

“我知道了。”

陈小妞说,本来挺高兴的一件事,换在别的同学身上,回到家也许会皆大欢喜,可父母对她从小要求严格,尤其是学习来不得半点马虎,以后每次考试前她都有些莫名的紧张。

我们都曾是陈小妞、王小妞、李小妞,在父母的殷切希望中成长。

有多少父母,不遗余力的做着孩子的差评师 第2张

看过一篇文章,作者写自己过年回家的经历。

她说,要想过年期间平平安安,她的经验是,自动把自己调成半白痴状态。

什么意思呢?

不管她在外面多活泼、多干练、多能干、多独立,回到家之后,在妈妈的眼里,她就是那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什么都干不好的傻姑娘,她妈让她往东她不往西,绝对听老妈的话。

如果她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干,那就是与她妈开战的导火索,在她妈眼里,她处处需要人照顾。

父母的纠错式教育有没有用,当然有用,不然也不会被众多的父母当成教育孩子的神器。

到底有多大用处,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则很难说了。

如果换一种方式,会不会更好。

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当孩子做了某种自己认为不好的事情的时候,在没告诉父母之前,她已经非常忐忑了,她会小心翼翼的把它告诉我们。

告诉我们之后,会有两种后果,一种是被批一顿,一种是得到安慰。

如果被批一顿,孩子会更加沮丧。如果你不批评她,反而安慰她,她身体就会放松下来,紧绷的笑脸会露出笑容。

得到安慰,下次犯这种错误的情形不会因此变多,反而会减少。

现在不少幼儿园和培训机构采用“赏识”教育的方式,就是对孩子多鼓励、多表扬,我觉得在高年级孩子身上同样适用。

有多少父母,不遗余力的做着孩子的差评师 第3张

前面举的那两个例子,如果父母换一种方式呢?

第一个:

“宝贝,带本子了吗?”

“我忘记了。”

“忘了,没关系,妈妈也没想着,我相信你下一次一定能想着。”

第二个:

“妈妈,我考了第三名。”

“第三名,这么棒,你比别人少上了两个星期,照这样下去,下次你不是能考第一名。”

两种回答,在孩子心目中起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作为成年人,我们如果在工作中处处得不到肯定,领导每天盯着你的小错误,整天给你提意见,你不会觉得自己有多大问题,而是觉得领导吹毛求疵,故意跟自己过不去。然后就是自我否定。

这种情况下,你会不会把工作做的更好呢。当然不会。

推己及人,孩子的反应也是如此,长期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不但会降低自信,同时对父母的信任程度也会降低,改正问题的效果会更不理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初对父母是无条件的信任和崇拜,很多行为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如果父母能把握住大原则、大方向,对小问题、小缺点采用宽容、鼓励的方式,对孩子的教育效果也许更好。

父母的“赏识”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千万别动不动就做孩子的“差评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