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为什么有人能记住很小时候的事,孩子对童年的记忆有多深刻?

为什么有人能记住很小时候的事,孩子对童年的记忆有多深刻?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1.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为什么有人能记住很小时候的事,孩子对童年的记忆有多深刻?有些孩子对童年的一直念念不忘,而有的孩子就没有这样的现象,这说明童年发生的事情才能让孩子记忆深刻?

为什么有人能记住很小时候的事,孩子对童年的记忆有多深刻?有些孩子对童年的一直念念不忘,而有的孩子就没有这样的现象,这说明童年发生的事情才能让孩子记忆深刻?

对于童年的记忆从认识“我”开始

我关于自己的童年记忆很早的,大概2岁左右吧,昨天这个留言发出,有不少朋友也给我留言了,真的差异特别大。在学儿童心理学时,教授讲到“我”的概念时,提到了一句,就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你们脑补一下,我当时听的差不多昏昏沉沉,突然脑海里就“ding”的一声(捂脸,貌似还是喜欢听这些冷知识)。

教授提到,小婴儿是不知道“我”这个概念的,他们从出生开始喜欢吃手玩自己的脚,这其实就是探索自我的开始。他们会玩很久很久,慢慢才开始意识到,原来这些东西都是他们的。这之后就会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也就是真正认识“我”这个概念,开始明白自己是独立于任何人的存在。

当孩子认识”我“之后,他们就会无比热爱这个“我”,与此同时,他开始更加自然地记住那些和自己有关的人和事情,因为“我的”事情是和其他事意义不同的,是发生在“我”的身上,而“我”又是特别重要的。

因此,认识“我”、建立“我”的概念是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通常这也是大部分孩子开始有童年记忆的开始。

“我”的概念怎么形成的呢?

心理学把这个称为“自我参照效应”,也就是当接触新的事物时,如果它和我们自己有密切关系,那我们就会学起来更加有动力,也就更加容易记住。从上面分享就可以知道,“自我参照效应”的形成一个大前提就是孩子需要建立“我的”概念,没有认识“我”,何谈“参照”之说?

小婴儿出生时是没有“我的”概念的,他们每天吃手吃脚,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以为那是一个独立的玩具而已,直到大概接近一岁左右,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是自己的。这时,他们对于自己是蜜汁喜爱,蜜汁自恋,几乎每个孩子都愿意照镜子。这就是他们开始建立“我的”概念的初级阶段。

为什么有人能记住很小时候的事,孩子对童年的记忆有多深刻?

接近2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也就是大部分家长头痛的Terrible Two,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孩子开始认识“我”了,他们开始知道自己是个具有独立意志的个体,因此才会有各种所谓的叛逆不听话出现。

这个阶段大部分孩子最喜欢说的就是“我不要,我不吃,我不喜欢”,所有这些话都指向一个中心思想,“我”是那么大,凭什么要听你们的指挥?这个头痛的T2恰恰是最重要的“我的概念”形成的阶段。

等到3岁左右,孩子不仅仅特别有主意,他们开始可以站在对方角度看待自己。比如很多孩子开始出现羞愧、紧张、害怕等各种表现,这是因为他们开始意识到其他人对自己的影响了。

很多孩子也开始会自我肯定(当然也有一部分孩子开始了自我否定),“我真是个好孩子”,这类话也说明了孩子学会了从对方角度评判自己,形成了自我形象,这是“我的概念”趋于成熟的阶段。

过了7岁后,每个孩子的自我认知就趋于稳定了,他们会对自己是怎样的人、具有哪些性格特征有了一个比较固定的判断了。这也挺符合我们的一句老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自我参照效应”对于育儿的启示

1、探索自我的过程中,正面引导

2岁前,在和孩子互动语言启蒙时,多引入“我的”、“你的”的概念,可以让孩子更有意识更早地认识到“我”。比如对着正在吃手的宝宝说,“这是你的手,你在吃自己的手”;对着不愿意分享自己玩具的孩子说,“这是你的玩具,你不想分享。你可以自己对小朋友说,这是我的,我还在玩”。

对孩子出现的各种行为问题,不要随意贴标签,打骂是更加不好的。因为标签很容易就会成为孩子自我认知里的一部分,“我们对孩子说的话,做的行为,最终就会成为孩子对自己的自我认知,内心的声音”。

当我们可以把孩子的每一次“捣蛋行为”看作他在构建“自我”的过程,在探寻“自我”的边界时,也许我们就会更有耐心和策略了。已经有不少研究证实,一个拥有正面积极自我形象的孩子,今后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都会更加出色。

2、学习过程中多建立自我联系

调查研究显示,给孩子布置学习任务时,多用“你我“开头,会让孩子对任务记忆更深刻,也能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也是运用了“自我参照效应”的结果。

比如,同样是玩拼板的游戏,当你说,“这里有五块拼板,你要把它们放回去”,效果就不如你说,“这是你的拼板,你要帮助拼板找到各自的位置”。因为当我们强调了“这是你的”时,孩子就会对这个物体更加关注,因为这是和她相关的。

再比如,同样是比多少的题目,当你说,“这里有5个苹果,那里有3个苹果,哪一堆更多?”,和你说,“你有5个苹果,我有3个苹果,谁的苹果更多?”,孩子对于第二个提问的反馈就会更加积极,而且更愿意调动脑筋来解决,因为这是“我的苹果”,被赋予了格外的意义。

当然,学习能力的提高不是单一存在的,在孩子其他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上,这一点点的小变化也许可以成为“催化剂”。

下午写到这里写high了,大家允许我再发挥一下话痨本质,再扯个题外话。我以前工作做的是品牌营销和市场调研,我们经常会在一个广告上线之前做消费者测试,其中就是给消费者看广告版,然后拿走广告版,看看消费者记住了多少内容,来评判这个广告是否好。

结合今天分享的理论,这里面的提问就大有玄机了,我们在给消费者看板的时候如果问,“请仔细看3分钟,之后告诉我你看到什么?”和“请仔细看3分钟,你用过这个吗?”,测试结果一定会有显著不同,因为第二个问题,我们让消费者觉得“和他相关”,自然就会记得更多。

看完这个是不是觉得同样的道理可以运用到育儿、职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解决队友总是记不住的情况啊、如何更好和上司下属交流啊。任何沟通都能让对方觉得“这和我有关”,那我们的沟通效果就会越好。

你看,这就是好玩的心理学,也是我觉得育儿好玩的地方。育儿知识的本质就是了解“人”,而这和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有本质联系的。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