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吗?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吗?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9.92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如何定义独立性?当我们说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是希望培养孩子什么能力或什么品质?独立性,即主动解决问题、自我照顾的积极性。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孩子可以主动思考、主动表达、积极自我照顾并解决生活中发生的实际问题。独立性培养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培养独立性就是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这句话乍一听很有道理,但其实很多情况下都讲不通。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遇到困难要不要求助周围的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别人遇到困难时,孩子是袖手旁观,还是出手相助?可见,独立的重点并不在“独”,而是像上面定义里提到的,重在“主动”与“积极”:愿意主动尝试解决问题,对自己负责,对周围的人事物也有一定的责任感。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吗?

误区二:独立性培养越早越好。

事实上,独立性的培养是要有稳定的亲子依恋作为基础的,并非越早越好。心理学研究显示,0-3岁时与母亲、父亲或其他代养人建立并维持健康的依恋关系,是4-5岁左右稳定独立性出现的前提。

因此,切忌本末倒置,以牺牲亲子依恋关系来换取独立,比如

错误做法1:故意给孩子制造一些困难。在孩子要求帮助的时候拒绝提供帮助,严格地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错误做法2:刻意给予孩子尽量少的帮助和关心,希望孩子从小能有坚强坚毅的性格。
错误做法3:告诉孩子 “我总有一天我会离开你,你要学着独立、学着自己生活”。这样的话对3-6岁的孩子接受起来是有困难的。

不少研究表明,如此煞费苦心的说教和强迫孩子独立的做法会适得其反。不仅会降低孩子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还会使孩子逐渐失去对于亲子关系的安全感,变得越来越离不开成人。

误区三:粘人是独立性不足的表现。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越大越粘人而烦恼,因此想要发展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但其实恰恰相反,粘人是健康依恋关系建立的自然结果,是孩子走向独立的必经阶段。

0-6岁的孩子,甚至更大的孩子还是孩子,在妈妈面前,永远比在其他成年人面前更孩子气、更加粘人。不仅人类如此,一些鸟类也是如此。即使幼鸟已经很会自己捕食,当它们看到雌鸟雄鸟回巢的时候也会张嘴等着喂,这正是幼鸟与父母建立了健康的亲子关系的体现。

孩子粘父母,是因为他们可以意识到,母亲、父亲或其他主要代养人是与其他人不一样的,自己同这些人的关系是更亲密的。因此孩子在妈妈走的时候会哭是正常的,上幼儿园与父母分离的时候会哭是正常的,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尤其需要妈妈也是正常的。如果这个时候妈妈走了换成其他的人,比如隔壁阿姨,孩子就不再那么依赖和粘人,因为他和阿姨并没有建立那么强的依恋。这也是为什么带别人家的孩子总比带自己家孩子容易——不是因为别人家孩子好带、听话,只是因为你和他的关系没那么亲密,因此孩子对你没有那么多要求。

相反,倒是因为某些原因依恋关系没有健康建立起来的孩子,比如从小频繁更换代养人或保姆,这样的孩子对待陌生人和对待亲人是没有区别的。他可能愿意跟初次见面的人回家,对陌生人过于友好;与父母分开也鲜有反应;父母来幼儿园接他了也像没看到,甚至对父母的接近保持抗拒。这些都是依恋关系不健康的警示灯。

所以孩子比较粘家里人是正常的,家长不用担心,耐心应对就好了。而及时回应孩子需求、建立稳定的亲子依恋关系不仅不会阻碍独立性的发展,反而是独立性发展的重要基础。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吗? 第2张

什么样的孩子更独立?

研究表明,愿意独立解决问题和自我照顾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效能感。自我意识即认识到自己是独立于周围人的个体。自己的喜好和自己的想法可以与别人不同,自己可以对一些事情做决定,影响一些人。自我效能感,即对自己的能力有积极客观的认知,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去完成一些事情的。

因此在培养独立性的过程中,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巧妙的避免逆反的情绪是很重要的。家长可以注意观察孩子随年龄增长,和肌肉能力发展而出现的主动性,并主动创设适宜的物理和精神环境,支持孩子独立性发展。支持孩子主动做事情的意愿,是独立性培养很重要的一点。

因此,判断独立性培养是否有效也要从孩子出发,观察孩子做事情是否越来越有积极性、主动性。当你觉得你是为了孩子好或是为了他日后更加独立而要求他做一些事情,但是现在的他却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你,我越来越不想自己做事情、害怕犯错、依赖别人,那你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太过心急,对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任务是不是太难。是否高要求的同时,给予孩子同等水平的倾听和关爱?

什么时候不适宜培养独立性?

独立性不是越早培养越好,需要以亲子关系作为基础,以孩子的意愿为前提,伺机而为。当孩子身体不佳,或家里突然出现变化,比如:妈妈生病,孩子新入园,或是孩子以一种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不想做,希望妈妈能帮助的时候,家长都应以尊重孩子的感受为先,暂时放弃在此时此地的独立性培养,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给予回应和关注,用更稳固的亲子依恋关系帮助他们在日后发展出更稳定的独立性。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