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讲礼貌从0岁开始! 美国托班/幼儿园如何培养有礼貌的孩子

讲礼貌从0岁开始! 美国托班/幼儿园如何培养有礼貌的孩子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4.76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来美国学习和工作这些年,明显感觉这里的人真的挺和善、热情。比如上班路上,即使是陌生人,也会很主动地跟你打招呼说,“How are you!”或是“Have a good day!”每次进公司大楼,或者进电梯,只要有人先进入,总会主动撑住门等后面的人。出电梯时,“女士优先”也是一种

就连孩子从小也会受这样的教育,我就亲耳听到一位母亲在一位不扶门的大叔走进大楼后直摇头,转而对自己的孩子说,“That’s rude, we need to hold the door and watch other people.”(这样的做法很粗鲁,我们需要扶住门看看后面是否有人要进来。)

我们通常把这种素质称为“礼貌”,但一谈到这个词,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的是晚辈对长辈,或是年纪轻者对年长者的一种尊重。但我发现在美国,从幼儿园开始,就在鼓励一种“平等”的概念,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在强调“就事论事”,很少会拿某种身份地位来引导孩子尊重别人。

比如老师们从来不会和孩子说“因为我是你的老师,所以你需要对我有礼貌。” 更多时候,他们会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感受,比如如果孩子冲老师吼,老师们多半都会直接告诉他,“你这么大吼大叫我耳朵受不了,心里也不开心,你小声点儿说我才能听得进你说什么。”你会发现,整个交流并没有出现“对待别人你要有礼貌”这类表达,更多的时候是直接告诉孩子你的行为如何影响我的感受,以及你应该怎么做。同样的,他们也需要明白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同伴的感受。在幼儿园这个小小社会里,他们会有很多机会来学习。

0岁,从gentle touching开始

婴儿室最常见的场景就是两个宝宝抢玩具。院长多次提醒老师,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把玩具的型号记下来,及时告诉她,这样中心就可以尽快添置更多同型号的玩具。婴儿室同一款玩具都会备上4-5个,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分享,更不能强迫他们分享。如果老师发现孩子抢玩具的情况,一般很快就能找到一款一模一样的玩具拿给宝宝。

但即使这样,孩子们的心理依然可能是“就是别人手里的好啊!”

讲礼貌从0岁开始! 美国托班/幼儿园如何培养有礼貌的孩子

所以有的宝宝还是会继续争抢其他人的玩具,而且动作比较大,甚至会弄哭同伴。往往这个时候,就是老师教育孩子“懂礼貌”的最佳时机,他们最常采用的方式就是教会孩子gentle touching (温柔的抚摸)。

1 温柔地示范刚当老师的时候,我的教授和我说,“The important part is not what you say, but how you say it”(最关键的并不是你想要表达什么,而是你如何表达。)即使在你对面的是一个不到1岁的宝宝,忽闪着大眼睛看着你但其实可能真不太明白你在说什么,但他还是可以非常敏锐地从你的表情、体态上捕捉到你的态度。

如果成人发现A宝宝为了抢玩具要去抓B宝宝的头发,下意识地会很着急,最常见的做法是直接抱起宝宝B或者对宝宝A生气地说“不能这样!”

面对类似的场景,我的做法是先用自己的身体阻断两个宝宝的肢体接触,毕竟保证孩子安全是第一位的。接下来,我会先较为严肃地看着A宝宝。我自己发现,1岁前的孩子对于脸部表情的识别要优先于语音,他们很容易读懂大人是生气了还是开心了。当然不用板着脸太久,因为这样会很容易把A宝宝弄哭。然后摇摇头,再用比较坚定的语气说,“No Scratching”(不抓别人)。接着面部表情会稍微缓和一些,告诉他“Be gentle with you finger please”(你要温柔地使用自己的手指),边说还要握住A宝宝的手,带着他先轻轻地抚摸我的头发,再轻轻地摸摸同伴的头发,让他重复地熟悉什么叫做 gentle touching。

看到另一个小朋友笑了,这时,我就会再加一句,“See, Your friend loves gentle touching!” (你看,你的小伙伴很喜欢你温柔的抚摸嘛!) 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为了让孩子可以理解自己的错误行为在别人看来的感受,我们可以做到以下三点:

①成人用眼神和脸部表情明确告知孩子这个行为不可以;

②直接上手的操作,引导孩子什么是合理的行为

③让孩子自己看到行为的结果(同伴笑了)。

2平时玩的时候,多注意让孩子感受“力度”

在和孩子们玩的过程中,我发现2岁之前的孩子,对于力度没有概念,所以对别人就会显得不够“礼貌”。比如我在学步室(1-2岁的教室),看到有的孩子会非常用力地去推另一个孩子。成人可能会很自然误读为这娃有暴力倾向,但后来我发现,不光对人,这孩子玩玩具的时候也特别用力。比如明明轻轻按一下就会亮的小鼓,他偏要“啪”一下很重地拍下去。

为了让他理解这样做可能带来的影响,我唯有硬着头皮“身先士卒”,一次我让他把手放在我的手心上,如果他很用力地打,我就会很夸张地表现出痛苦甚至大叫,如果能轻柔一些,我就会逗他咯咯地笑,慢慢用这样的方式让他懂得自己怎样的方式是别人能接受和喜欢的。

当他对力度有了一定感受之后,我又拿给了一个洋娃娃,继续让他理解什么是力度合适的拍打。一系列的特殊小灶还没算完,后来每当他很小心地去拍拍同伴的后背,我都会报以一脸微笑和一句“Yes, that’s gentle”。(对啦!这样就很温柔)不停地给他赞许和肯定,他就很乐于重复这样的行为。

所谓的“礼貌教育”其实并不是说一句“你要对别人温柔点儿”这么简单,刚才的例子就给了我们两点启示:

①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让他们感受什么是合适的行为;

②要通过即刻赞许给予行为的“正加强”,慢慢改变他之前看似暴力的举动。

餐桌礼仪,从娃娃抓起

讲礼貌从0岁开始! 美国托班/幼儿园如何培养有礼貌的孩子 第2张

(美国幼儿园里到处会有这样的图标,用通俗的方式让孩子理解良好行为需要的词汇,包括请、对不起、谢谢、不客气等。

摘自)

从两岁开始,宝宝们就开始不停地被灌输“请”与“麻烦你”等礼貌用语的使用。当然每个年龄段使用的方式不同。

2-3 岁的班上,孩子没有被要求等待同伴的菜上齐了再一起吃,只要老师准备好了,他们就可以开始吃。但是如果有孩子需要加水,老师会刻意地鼓励他们说“请”, “麻烦”,和“谢谢”。孩子只会说一个词,比如他会说“水”。老师在给孩子倒水的同时会带着微笑的完整复述,“请给我加点水。”孩子这时候也会有模有样地重复这句话。给孩子递过水的同时,老师还会主动地告诉孩子,你这时候应该说,“谢谢”。

由于孩子们是在一个桌子上吃饭,很多小伙伴看了几次老师的演示就记住了,很快就都学会了说“请给我水”“谢谢”等礼貌的表达。如果忘了说,老师还会不厌其烦地反复做演示。

重复的练习之后,孩子们往往都能达到互相提醒的境界。一次,有个孩子跑过来和我说,“老师老师,刚刚他们没说 ‘请’。”这种场景总是让我哭笑不得,我会说,“那你去教他应该怎么说。”然后那小不点儿就会很认真地纠正同伴,“你应该对我说,请你递给我水壶好吗?”他的同伴也会谦虚地改正。就是在这样反复的修正中,孩子内化了礼貌用语的使用,更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对待别人,对待自己。

表达之前先学会倾听

3 岁之后,孩子变得特别爱说话,但是很少愿意等待或者听别人说。在圆圈活动开始之前,老师都会重复一遍什么叫做“good listener”(好的听众)。很多人想象中的美国教育充满了自由主义色彩,我觉得孩子交流的内容可以无限的自由,但是“倾听”他人是一条必须学会遵守的礼节,这与自由无关。

讲礼貌从0岁开始! 美国托班/幼儿园如何培养有礼貌的孩子 第3张

图中就显示了某个幼儿园为好“听众”填写的五大要素,你可以看到这个要求是非常具体的。

一个好的听众需要满足:

有问题先举手

表达观点之前想自己有没有听

坐的时候脚交叉放好

脸朝前看

眼睛看着讲话的人

手放在膝盖上

当然,这些规矩的制定者,并不一定是老师,很多时候会在做圈活动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孩子们自己写,“好的听众”需要满足那些条件。我发现,只有孩子自己制定的规则才有约束力。每天在活动开始前都重复这些规则,孩子们慢慢的就记住了应该“倾听”,这种才是潜移默化的“礼貌教育”。

写在最后其实最后我想说,父母自己的言行才是孩子礼貌学习最重要的教材。这里给大家分享一段我最喜欢的公益广告叫做“children see, children do”,

父母需要反思,自己对家里人,对老师,对孩子,是否真的够礼貌?自己的言行比所有的灌输都有用。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每天放学,家长带着孩子来办公室里找我,然后很认真地对我说,谢谢今天带了他们家的熊孩子,然后和自己的孩子说,“快去给老师一个抱抱,谢谢老师。”就是这样的点滴与细节,让孩子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应该如何尊重人,如何懂礼貌。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