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揭示了童年缺爱的残酷真相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揭示了童年缺爱的残酷真相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4.92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皮肤是人类最大的感觉器官,分布着丰富的神经细胞,也是自我与环境之间的生理界限。当婴儿脱离了子宫封闭、安全的环境之后,触感是他认识世界的第一种方式。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婴儿出生时最成熟的分析器是皮肤分析器。它的传导通路的髓鞘化形成,几乎在孩子一出生时就完成了。触觉比其他感觉更为真实、具体,甚至强烈。

而妈妈的抚触则是母亲与婴儿内在信息交换的重要过程,它是一种情感上极为有力的非语言交流方式。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揭示了童年缺爱的残酷真相

抚触是母子之间最直接、最温暖的交流方式。

心理学家做过大量关于触摸对人类影响的实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哈洛的“恒河猴实验”。

1958年,著名心理学家哈里·哈洛(Harry ow)在当年的心理学大会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致辞——《母爱的本质》。这篇致辞不仅在心理学界,还在整个社会都引起了轰动。

他通过“独特”甚至近乎“严酷”的实验,证明了“母爱的本质”——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肢体接触——对婴儿的意义、对母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

哈洛为新生的小猴制作了两个妈妈:一个是用铁丝编成的“铁丝妈妈”,但能够给它提供奶水;另一个是用母猴的模型套上松软的海棉和绒布的“绒布妈妈”,能够给它提供接触感。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揭示了童年缺爱的残酷真相 第2张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

实验开始,刚出生的小猴被丢进封闭的笼子里,不停发出啾啾的叫声。它们害怕极了,一连几个小时都静不下来。焦躁恐惧的幼猴蜷缩成一团,情绪极度不稳定。

直到几天后,小猴知道母亲不会出现,便把感情转移到“绒布妈妈”。它们爬到“绒布妈妈”身上,趴在它胸前,用细瘦的手抚摸它的脸,轻咬它的身体,或在它腹部背部磨蹭好几个小时。

不过由于“绒布妈妈”无法供应奶水,小猴肚子饿了,会冲向“铁丝妈妈”,吸取源源不绝的乳汁,吃饱后又回到“绒布妈妈”柔软的怀抱,享受安全感。

实验统计结果表明,每天24个小时中有将近18个小时,小恒河猴待在能够给它提供接触感和依恋感的“绒布妈妈”怀里;而只有3个小时,趴在只给他提供奶水却没有任何可以依恋的“铁丝妈妈”怀里吸奶;其他时间在两边跑来跑去。

由于在生命早期缺乏母爱,这些恒河猴所受到的伤害使得它们在余生很难恢复与其他猴子之间正常的社会交往和关系。

哈洛的实验过程以影片方式记录下来,呈现的景象令人心寒恐惧,但凸显了亲密情感对生命的重要。

哈洛由此确认,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母亲总有一天不再分泌乳汁,而孩子依然爱着母亲,因为他们感受到爱,保有被爱的记忆,只是形态改变了。每一次亲子互动,都源自于幼时感受到的温柔抚触。

从哈洛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抚触给新生婴儿带来安全感、信任度和一种联结,妈妈抚摸宝宝,宝宝抚摸妈妈,这种触觉正是宝宝与世界建立连接的第一步。

随着宝宝的成长,触碰的行为还会发生变化,衍生出诸如亲吻、拥抱、搂肩、拍背等接触,这些触碰仍然会给予孩子安全感和信任感,并给予孩子鼓励。

这对他将来长大后建立亲密关系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揭示了童年缺爱的残酷真相 第3张

“爱我就抱抱我、亲亲我。”

超能陆战队里,大白为何会那么深入人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的拥抱具有疗愈性。每一次的拥抱,就是一次接纳的体验。就像妈妈的怀抱。

有过哄睡经验的父母也会了解,有一种给婴儿安全感的方法,是为他们裹上襁褓。小宝宝夜里睡不安,有一种方法,也是不要让他们睡太大的床,因为皮肤没有依靠,会让他们不安。

可惜,东方文化里,讲究内敛含蓄,并不是特别鼓励人与人身体间的亲密接触。育儿上亦是如此。有研究表明,中国的孩子远比美国孩子得到的拥抱少,甚至到10岁左右,便很少有人再拥抱和亲吻他们了。

那些小时候极少得到父母拥抱的孩子,在长大后容易形成一种潜在、深刻的、对被爱、被关心、被抚慰的渴望。当这种感觉过于强烈时,可能就会导致一种病态的情感需求。

如果一个人从小能够充分享受到皮肤接触,则对于他获得爱的满足,以及培养日后的情绪平衡能力、自信心和关爱别人的能力都会起到很大作用。

萨提亚说,要生存,我们每天需要8个拥抱。要成长,我们每天需要12个拥抱。

积极心理学家们说,每天拥抱5次,幸福指数可以大幅提高。

所以,多抱抱你的孩子吧!让他感受到你满溢的爱!

抚触不仅刺激孩子的触觉,而且促进亲子感情。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