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你知道年少留学意味着什么吗?MIT天才少女的自述

你知道年少留学意味着什么吗?MIT天才少女的自述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2.1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绛小妹,15岁出国留学,高中毕业后顺利进入美国麻省理工(MIT)攻读本科学位,之后就职于顶级投行。麻省理工的课业负担出名的繁重,但她却游刃有余,此外各类课外活动也都没有落下,被同学认为拥有“最完美的四年生活”。

绛小妹,15岁出国留学,高中毕业后顺利进入美国麻省理工(MIT)攻读本科学位,之后就职于顶级投行。麻省理工的课业负担出名的繁重,但她却游刃有余,此外各类课外活动也都没有落下,被同学认为拥有“最完美的四年生活”。

可是她却说自己背负了巨大的压力,而这些压力完全和学业无关。

少年留学,自我认知和价值观还未成型,给她的成长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现在的“低龄留学”风越来越热,各位家长不妨来听一听一个过来人的心声。了解小留学生的个人体验,和她给小留学生父母的一些建议。

你知道年少留学意味着什么吗?MIT天才少女的自述

一个人从2岁左右第一次产生“我”的意识,之后不段通过和外界环境的交互,丰富和更新对自己的了解。正常情况下,这个自我认知的变化过程,平稳、逐步,一般持续到20多岁,直到自我认知固定成形,人才对自己有了稳定的认识和了解。

我在国内的前十几年,认知过程遵循正常的发展节奏。在自我的认知中,我可以是个伶牙俐齿幽默机智的明亮的女子、或是一个国学底蕴深厚的小墨水瓶,或是一个在球场肆意飘洒魅力的女汉子。从这些特点和优点中,我获得归属感和自信。

我是谁?自我认知的冲击

某一天,15岁的我一人到了国外,此时,我的自我认知尚未成型。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认知过程受到激烈的冲击。在此之前,我从原生文化中培养出的对自己的了解。

要么不再是我的特长(篮球不再独领风骚;能言善辩?话能说明白就不错了),

要么无法被新的环境所理解(饱读诗书出口成章,脱离了中文环境谁人能识)。

相反,由于来自中国,数理化基础扎实,很容易被贴上“那个聪明的亚裔小子” (that smart Asian kid) 的标签

于是,我对自己的了解与外界对我的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偏差。即便我成功地“融入”交上了许多美国朋友,身边朋友环绕,内心仍无限孤独。

因为没有人认识那个“真正的我”。

一开始,我无限怀念原生环境。只有在那里,有懂我的人,我可以做自己,不用每天顶着一件别人硬披给我的人皮。

与此同时,十几岁的年纪,由于性格发展阶段还未结束,自我认知并不牢固,新的身份开始侵入。我开始怀疑,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原生文化下对自己的认知,在新文化中另外一个样子,也许是因为原本的那个我根本不是真正的我?在这个新环境里的新标签,才更是我应该的样子?那我到底是谁?

从这一刻,小留学生们开始经历自我认知上的困惑和探索。

这种自我认知的偏差在青春期最易形成。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自我认识增强,逐渐意识到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一方面希望接近主流文化,另一方又想保存自我……

这也是为什么,从我身边的例子看,中学出国的留学生,普遍对于国内的好感度和亲进度高。排除工作签证等不可抗因素,相比之下,更多研究生博士出国的同学愿意定居美国,而中学就出国,按理说比研究生更早习惯国外生活的小留学生,毕业后纷纷选择回国。

你知道年少留学意味着什么吗?MIT天才少女的自述 第2张

▲父母对送孩子出国留学寄予厚望,可是可曾想过这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对家庭意味着什么?这样的“别离”,值得么?

我该怎么办?价值观的混沌

与自我认知类似,十几岁的年龄,一个人的价值观也刚刚搭建,但尚未牢固。中西方截然相反,甚至很多地方水火不容的文化和价值观,同样给我带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冲击和混乱。

中国文化受儒家文化影响,提倡群体趋同(social-centric),个体的共同努力是为了群体的利益;

而美国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提倡个人主义(individulistic),发扬个体光芒的国度。

在国内,我习惯了“韬光养晦“,”十年磨一剑“,“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

而在美国,这却被视为不自信,不主动。尤其作为容易被忽视的少数族裔,更需要随时表达自己的意见,首先被别人听到,才能被别人尊重。

许多小留学生到了国外发现,怎么那种头脑大条、想啥说啥,甚至有点”不善察言观色,脑子缺根筋“的行为方式更如鱼得水?

困惑由此产生。

是否要摒弃我原来的行为方式,而接受另一种为我原本所诟病的新方式?摒弃原生文化是不是对过去的我,对我的根和我的家的一种否定?怎样在两种文化中寻得一种平衡,满足新环境的行为需求的同时,还能从原生文化里继续取其精华?

类似的文化冲突还体现在与国内父母的关系上。

在儒家文化里,不同代人深入地参与彼此的生活。

比如,父母会给孩子很多意见和建议。尤其在报考大学,选择专业,工作感情等大事上,甚至会利用父母权威左右孩子的判断。再往远了说,老人帮助新晋爸妈照看孩子,照顾月子,都是寻常不过的事情。

而在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里,个人意志是被高度尊重的,父母与孩子之间互帮互助得少,相互影响得也少。

有时,父母们可能觉得仅仅在提供建议。但这种“提供建议”在出国了数年并已潜移默化接受了新文化的孩子听来,却是僭越了个人空间。他的反应很可能是”这是我自己的决定。作为父母,如果爱我,就应该无条件地接受和鼓励我走自己选择的路。即便事后发现决定是错的,我也愿意承担相应的后果。“

父母们,当你眼见得孩子就要犯一个可能影响其一生的重大错误时,你是否还能够压抑住权威被挑战的愤怒,压抑住想要干预的冲动,坦然接受,拍手道“孩子我支持你” ?

这种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的怀疑、困惑和混沌不清将伴随小留学生很长一段时间。少则五年,多则十年。而且这个过程,不甚愉快,我们常会感到无所适从。常常,困惑以愤怒、不满的形式表现出来,体现在对新的环境的排斥、与父母的冲突、甚至有的变得沉默寡言自我封闭。

平稳度过留学生活父母该怎么做?

这个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做?

这里想给各位想送年幼孩子出国的家长推荐一本书---"第三文化儿童"。这本书很多地方直触心底,我边读边哭,看完的感受两个字:救赎。但同时也觉得非常适合小留学生,或带着幼年孩子一起出国的家长阅读,可以帮助家长们了解这个阶段的特殊性,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认为,作为父母能做的,首先是等待。

时间带来成熟。一个人早晚都会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认知。随着大脑前叶的成熟,成年步入社会、拥有自己家庭带来的社会身份的稳固化,身份认同上的混沌会停止。第三文化儿童可能一开始在某些地方比单一文化儿童要落后,但是一旦给这些孩子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努力,最终,他们是可以在每个语言文化层面达到单一文化小孩的水平的,而且会更成熟。

其次,在价值观混沌上,父母能做的是引导。

帮助孩子体会到,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没有绝对的对错,没有绝对的善恶,更非非此即彼。接受新的价值观,不意味对原生环境的背叛,因此不需要固守。同时,原生价值观里的某些元素,可以让我们在新环境里如虎添翼,因此也不需要全盘迎合。

精神层面,父母最好的帮助就是“我懂你”。

你知道年少留学意味着什么吗?MIT天才少女的自述 第3张

▲听听孩子想要什么,比家长想“达到什么目的”,重要的多

涅槃多元文化的收获

少年留学,挣扎难免,但收获也颇丰。

我的一个好朋友,儿时随父母移民美国。毕业于西点军校,并短短几年内,升至陆军上尉,几次带兵出入阿富汗战场。他说,他在部队的晋升得益于两种文化的熏陶。他一方面在部队里拥抱美国的大兵文化,剔除美国对华裔的刻板印象,证明华裔不只会数学编程也可以当领导带兵,另外一方面,中华文化里对“人情味儿”和“人际关系”的敏感度帮助他在他的团队内外建立了广泛、更牢固的人际关系网。

走过了这个成长阶段,回头看,你会发现,这段困惑时光痛苦的外表下,其实包裹了一个巨大的礼物。

相比单一文化中生活的人,小留学生们成年后普遍具有更强的同理心,开放的心态,和包容心。 他们亲身体验到,一个原生文化下被默认的“真理”(normative principle),在另外一个文化下,被拎出来重新审视,就不再那么理所应当。

他们习得,世界也许本不存在真相。大家各自看到的,都是各自视网膜过滤后的世界。因此,他们在捍卫自己的权利和意见的同时,也尊重和理解别人眼中世界的成像。

巨大的冲突,起初,将他们原本立身的价值观被打成碎。但伴着成熟过程,他们在碎片中挑挑拣拣,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融入某些新文化的价值观碎片。 最后,终有一日,他们又把价值观重新粘合起来。这标志着他们真正走向成熟。

因为有了“打破再粘合”这个额外的过程,小留学生们相比生活在单一文化下的人,普遍需要更多时间走向成熟。

凤凰涅槃,成熟后,他们将拥有一个更强大的内心,更包容的自我,更坚定的信念。

小留学生的挑战,一种来自于新老环境之间的冲突。而另一种则来源于孩子与父母过早的分离。

过早分离会造成什么后果?

留学生面对的第二大挑战是与父母的过早分离。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是与父母逐渐分离的过程。婴儿时期,与母亲融为一体,需要父母几乎无时无刻的陪伴。等上了小学,和小朋友玩耍,甩开父母在身后好远也无妨;再后来上了中学,有了自己秘密、渴望有属于自己的上锁的独立房间;等到了18岁,大部分人巴不得尽快离开家,到外地上大学。

心理学研究证实,一个健康的成长节奏下,孩子与父母的分离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而且,父母应该时刻在合适的距离上,像一座”安全岛(secure base)”,作为孩子勇气和力量的来源,保护孩子的大后方。就好比,小朋友刚学会走路,能离开大人身边几米,但此时父母一定不能就此离开ta的视线,否则小朋友一定会惊恐地大哭。而孩子上大学了,还硬让ta住在家里,每天接送上下学,也着实不妥。

脱离正常的发展节奏,过慢的分离会阻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过早、过快的分离会给孩子造成恐慌和不安全感。

小留学生都面临与父母过早分离的问题。他们的正常成长节奏被快进,和父母的距离,被过早地拉远。在新环境里遇到的困难,很可能超出一个未成年孩子的能力范围,他还未发展出足够的能力来独自面对成年人世界的各种挑战。 而父母,远在天边,对新文化新环境的更是不甚了解,因此也无能为力。

父母这座“安全岛”,名存实亡。

你知道年少留学意味着什么吗?MIT天才少女的自述 第4张

常见两种结果,一是孩子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学习成绩、生活质量、心理健康每况愈下。

另一种常见的结果,也是家长们喜闻乐见的,就是他们迅速培养出独立性,表现得能够应对各类挑战。但要小心,一部分孩子表现出的坚强和独立,并不是真正的坚强和独立,很可能是硬撑出来的,营造出来的一堵墙,来隐藏脆弱的心。

这堵墙,一是体现在与父母关系疏远。

他们渐渐地报喜不报忧。他们不再和父母分享真实的情感。因为与父母分享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再次提醒他们,”安全岛“不在了,徒增伤感。

这堵墙的另一个体现,是孩子逐渐养成过度好强的个性。

对于”优秀"的孩子, 家长们尤其要留意。这样的孩子天性要强、自诩适应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强,因此习惯了一己之力来面对挑战和困难。任何事情都自己扛,而不愿去寻求外界的帮助。

你知道年少留学意味着什么吗?MIT天才少女的自述 第5张

这种过度好强是不必要,非理性的。他们很有可能在吃一些不必要的苦,忍受一些不必要的痛苦。

也许你会说,苦难塑造性格。可是,我向来不认可为了吃苦而吃苦。直面苦难,是因为无法躲避。为了塑造性格而自找苦吃则是愚人之举。就好比,过一条湍急的小河,一个人可以选择纵深一跃游过去。是啊,虽心惊胆战,最终也能达到对岸。但是既然知道河水湍急,为什么不能提前借个救生衣,或者踩着前人搭好的木桥呢?再好比王小波提到当代某个历史时期,有个村子为了培养村民强健体魄,从驴拉磨改为人拉磨。好生滑稽。

我身边”优秀”的小留学生的例子中,发现太多这样过度好强的例子。他们坚强的外表下,是一颗被忽略了的,未被安抚的心。面临极端挑战下,这堵墙一旦被打破,他们容易一跪不起。因为脆弱的心暴露在外,无法承受起生命之重。或者,即便这堵保护墙一直都在,压抑的情绪长期积攒下来,产生抑郁倾向。

在我身边,中学及本科出国的小留学生里,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比例,是研究生博士留学生的几倍。

这里要说明一下,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反,是预防、解决过早分离问题的有效手段。寻求心理帮助,并不是矫情、多愁善感、更不是脆弱(weakness)。真正的强者的敢于直面内心。认识到并且承认自身的局限性造就坚韧。Vulnerablity builds resilience.

而家长,也应该允许孩子的脆弱,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说一声“我懂”,教会他们“放下”,比“得到”更重要。

直面别离父母、孩子该如何做?

即便没有心理问题,我也建议所有十几二十岁,处在人生迷茫期的年轻人,尝试心理咨询。美国所有大学,都提供专业、免费的心理咨询。它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建立对周边环境和人性的理解,提升思维高度。

另外一个预防过早分离问题的方法,是在新环境里建立一个类似父母的存在,重新点亮“安全岛”。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好客的同学或室友的家长,或者某位好客的教授,都是好的候选人。感恩节,如果他们邀请你去家里小住,一定不要推脱。

留学生应该主动寻找机会,维系这类与长辈的友善关系。比如,大部分留学生都会打一点零工,第一次报税有些棘手。的确,你可以自己琢磨,从google上找答案。但你也可以以此为契机,和室友的妈妈通半个小时电话,让她手把手教你。大多数美国人都非常好客友善,你一定能在身边找到这样的人,他们不会觉得麻烦。更何况,研究显示,在一段关系中如果一个人是给予帮助的人,比假如他是接受帮助的人,对这段关系还珍重呢。

而家长,则可以给孩子在当地找一个信的过的“监护人”,这是非常好的做法。即可以代替家长监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又可以在新环境里给予帮助、支持,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留学生活。

在孩子发展出足够的能力来独自面对成年人世界的各种挑战之前;在他们还未储蓄足够的安全感来独自面对这个世界的各种未知之前,父母/类父母人群能在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给智慧、经验和引导,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

总结:

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寻求帮助

建立维系与新环境下长辈的友善关系

父母帮孩子找一个靠谱的类父母监护人

这几剂良药,可以有效对抗小留学生与父母过早分离所造成的性格发展上的挑战。

虽然和父母分开,也需要紧密的连接,让离别不别离。

说在后面的话:

感谢绛小妹分享她的小留学生体验。希望可以给家长们一些参考,明白出国留学,特别是在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留学,会有哪些后果,应该如何应对。

绛小妹作为一名大写的学霸,经历更多的是文化、认知上的冲突;但小编也想提醒各位家长,国外的课业负担并没有你们想象的轻松。特别是美国顶尖高中,学生们每天睡不到5个小时是很稀松平常的。更多的小留学生在经历自我认知和价值观混沌的同时,还要承受巨大的学业压力,特别是一开始语言上的不适应和不自信。

当然,就像文中所说,凤凰涅槃,留学的收获也是满满,这个过程需要等待,更需要家长的支持。

所以各位想送青春期孩子出国读书的父母,请考虑清楚利弊。出国读书,不光是经济上的准备,父母孩子双方都需要更多心理上的准备。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