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父母和孩子天生就是一对冤家吗?

父母和孩子天生就是一对冤家吗?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2.2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父母和孩子天生就是一对冤家吗?父母真的是孩子的前世债主?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真是恨铁不成钢,感觉就是上辈子欠了债,所以这辈子来还债的吗?

父母和孩子天生就是一对冤家吗?父母真的是孩子的前世债主?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真是恨铁不成钢,感觉就是上辈子欠了债,所以这辈子来还债的吗?

丁克也是一种幸福的存在

L是与作者对话的第五个人,是宋涵的同事,一个坚定的丁克一族。

丁克家庭,一般指的是有生育能力却自愿不要孩子的家庭。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丁克一族悄然在中国出现,以前这样的家庭会被人们议论,甚至是被人嘲笑有“生理问题”。而现在,这种家庭已经开始被“外人”理解和接受。

2012年12月的某天,丁克的L和未育的作者坐在公司楼下的餐厅,一边吃饭一边谈起了丁克的话题。作为资深的丁克L向作者宋涵讲述了自己之所以选择丁克生活的理由,即对自由的向往,并由此引发了对生命、死亡、冷冻卵子等话题的讨论。显然,L是个思路清晰且不纠结的人,她认定了丁克就不再犹豫,所以她很快乐。而相比之下,作者宋涵显得犹豫不定,并在纠结中略显无奈。

事实上,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对于丁克、同性恋等话题越来越淡化,存在既有理由,人生苦短,无论选择哪种生活方式,只要当局者觉得开心快乐,“局外人”又何必干涉呢?

父母更依赖孩子吗?

徐小2在很久以前就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天底下只有离不开儿女的父母,没有离不开父母的儿女。”在本书中,作者与P她的高中闺蜜聊天中也谈到了这个话题。P目前的状态是已婚,有一个五个月大的女儿。

事实上,P生活得并不轻松,孩子尚小,没有老人帮忙,家庭开支大,还得兼顾工作,于是,P看起来瘦了很多,“以前是圆圆的,现在是长长的,“作者宋涵对p的改变有些心疼和不忍。但是,P却过得很充实,同时在很多方面也理解了母亲的固执和冷酷。从P的身上,我们都看到了一个母亲的伟大,全身心地为孩子付出,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母亲显得更依赖孩子。

“大人要从孩子身上吸收力量,就是那种好奇的、干净的、生长的、不矫揉造作的、浑然天成的美和力量。这是大自然的赐予,而大人们自己已经缺失了,分裂了,于是衷心地赞叹和拥抱。”

父母对孩子的依赖,作者宋涵的思考倒是显得很深刻,但是与此同时,她也似乎找到了自己为何一直纠结生孩子的原因,就是父母的离异让她的性格中缺少了自信。

从而也就引出了后来她与已故作家张爱玲的“对话”,两个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都有些相似之处的人似乎话题更多,聊得更透彻些。

父母和孩子天生就是一对冤家吗?

做个聪明的人还是乐观的人?

接下来,C和T是作者的前同事,三个人在C的新家相聚,三个都没有生孩子的人在一起讨论关于孩子的话题。

显然,三个人都有并不愉快的童年,C的父母很少关心她,而T则是“留守儿童”从小跟随奶奶长大,作者宋涵来自单亲家庭。

对于生孩子和养育孩子,三个人都非常不自信。关于亲子关系,三个人都比较认同的观点是:孩子从人格上讲,是独立的个体,不应受父母的管制太多,而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则训教人们要对父母言听计从,这是不对的。

对于聪明人都比较悲观的论调讨论到最后,三个人达成的共识是聪明的人总是容易把事情往不好的方向去想,但单针对孩子这个话题,还是与他们的成长环境有着更加直接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父母决定了他们的子女愿不愿意成为父母这个结论,”宋涵这么认为。

那么,究竟是做个聪明的人好还是做个乐观、糊涂的人好呢?清朝乾隆年间郑板桥有句著名的传世名言——“难得糊涂”,其实从某些方面思考不无道理。

人生有太多想不明白的事情,然而即便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想明白又怎样呢?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没有人可能把一切事情都做到完美,不是吗?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