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行为心理 > 父母如何学会接纳孩子的行为

父母如何学会接纳孩子的行为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1.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宝宝年龄还小,很多事情都不懂得分轻重而屡屡犯错。父母要接纳孩子的错误,在教育的同时要允许孩子犯错,很多父母有个疑问,接纳孩子究竟接纳的是什么呢?

父母如何学会接纳孩子的行为

昨天早上,跳跳起床后,钻到爷爷屋里玩,此时爷爷正端着前一晚的生日蛋糕在吃。我这边招呼她刷牙,可她走过来,当我的面,把屋门轻轻关上了,把我隔在门外。

好歹我是修炼过的,不跟她好这个面子,我才不生气。对着门喊了声:“你准备好刷牙了叫我。”放下牙缸我去干别的了。

这期间,我听到屋里面爷爷奶奶反复说着:“刷牙吧,先刷牙。”我就知道这丫头在讨蛋糕吃了。我打开门,责问:“你吃蛋糕了?”她嘴边奶油分明还没来得及擦,我叹了口气,转身离开。

这时,跳跳哭了起来,大喊:“妈妈抱,妈妈抱抱~”我回去,对着床内侧的她说:“好,你过来吧,我抱。”她不肯,扭动身体哼唧地哭,执意要我过去抱。我感到她是在跟我争夺权力了,我安静地等了她一会儿,这时爷爷从中调解,去床内侧抱起她,想把她抱出来。她更加不肯,扭动着身体出溜下去,再跑回刚才的位置,看着我继续要求我抱她。

要不说好歹咱是修炼过的呢。我觉得好笑。因为女儿的表现实在很明显,一方面,她发现自己的行为让我不太高兴,这是她不想要的结果,因为她害怕妈妈会因此不爱她,所以她期待而坚持地要我抱,抱是一种接纳行为,能够让她感受到妈妈是爱她的;但同时她又不确定,毕竟妈妈生气了呀,所以她要我抱的语调弱弱的,酸酸的,里面有委屈,有撒娇,还有点焦虑。

在家长看来,很轻易就把这理解为孩子在要挟我,她想战胜我,那还了得!继而更加坚持地制止或强制孩子的行为,孩子自然报以更加不合作的哭闹表现,最终也许会以更加严重的哭都不允许或打骂收场。另一种反应是厌恶地离开,这种冷漠的方式在孩子看来就是抛弃,所有孩子在这种情况下都会恐惧地追赶妈妈,更加强烈和迫求妈妈抱。

孩子在三岁以前还没有完成跟妈妈的分离,在身体上、情感上,孩子都需要接收到来自妈妈的接纳讯息,包括妈妈在你身边,妈妈是爱你的,妈妈不会离开你,妈妈支持着你。这种确认,对孩子的安全感建立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当女儿发出这种需要的信号时,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我都会毫不顾忌地给出反馈。让她明白妈妈的爱不取决于你做了怎样的事。

忘了是哪个“偏激”的专家说过:“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在验证妈妈的爱”。 那一刻,我看到我的女儿希望得到“妈妈是爱我的,尽管我的行为让妈妈不高兴了”的反馈,既然我懂她,自然不会跟她继续这场“权力之争”,我放下坚持,走过去,蹲下来,娴熟地抱起这个长大了的肉球球,吻了吻她。

接下来相安无事,乖乖刷了牙洗了脸,屁颠屁颠去吃饭。

既然说的是接纳,我不禁问自己,我对她在刷牙前吃东西的行为是接纳的吗?起初,我的表现是不接纳,我的解读是她在破坏我们起床刷完牙才能吃东西的约定,以及她不想刷牙。但是当她有情绪时,我选择了接纳她的情绪,马上回馈她,接下来她很合作的刷牙。我便发现她之前的行为跟“不想刷牙”一点关系也没有。孩子怎会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有心机呢?那是什么呢?什么也不是!她不过是面对蛋糕的诱惑没有“延时满足”,也就是自控的能力罢了。从大脑的发育上来看,到了9岁,才真正达到到稳定的自控力。

所以答案是Yes,她的行为最终我是接纳的。更何况我现在了解到晨起刷牙虽然非常必要,但饭前饭后没关系,只是取决于你早饭时对口腔感觉的质量要求,那么我以后更加不必为了她在饭前吃点什么而焦虑。

然而,接纳孩子当然不意味着你要努力做到接纳孩子的所有行为。做为家长,应该让孩子了解一定的界限和规则的概念,甚至有些方面应该坚持严格要求。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孩子的行为或许有错,但是情绪是没有对错的。对于孩子的一切情绪我们都要接纳。情绪所带来的行为不过是冰山一角,海平面以下则是她未被满足的需求,如果你肯接纳孩子的情绪,聆听孩子的感受,这种孩子内心深处自己也没意识的“需求”就会像剥洋葱一般被发现,满足了这个需求,情绪迎刃而解。

归根到底,我们不可能口口声声地标榜自己无条件接纳孩子,一方面又总是对孩子的各种行为说“不”,孩子自己也会认为,对他这个人是否接纳当然取决于你对他行为接纳的多少啊。所以我们最终还是要扩大对孩子的接纳度。在《正面管教》一书中,作者简·尼尔森认为“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你看,如果你对孩子的行为缺乏正确判断,会产生多少的不接纳呢?因此,尝试摒弃那些“孩子不学好”“孩子在试图控制我”“他是故意发坏”之类的想法吧。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直面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问题,远比你轻易出口的“不”要重要得多。

不管怎样,接纳孩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说有捷径,那就是八字箴言:爱与自由,放下焦虑。嘻嘻。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