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爷爷奶奶要惯孩子,那就让他们惯吧

爷爷奶奶要惯孩子,那就让他们惯吧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6.46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姥爷来北京看小鹿了,也是各种惯,孩子表现出一点点想要某个东西的想法,姥爷立马满足。孩子喜欢什么东西,那个东西便会很快出现在小鹿面前。小鹿有一次在外面尿湿裤子了,姥爷立马想要给孩子买上一条。当时是夏天,并不冷,一会就会干了。于是,我也对姥爷说,你太惯着孩子了。

爷爷奶奶要惯孩子,那就让他们惯吧

不要惯着孩子,为什么隔上一代,就行不通了。

自己在新手妈妈状态之下,为一些事情焦虑,比如说孩子能不能吃盐,应该是吃奶粉还是吃母乳,应该给孩子准备什么样的枕头,辅食要怎么讲究?等孩子长大了之后,发现,自己所焦虑的这些事情是多么的可笑。我们发现,之前我们焦虑的那些事情,不论怎样做,都不会对孩子造成影响。所以,也就有了,头胎照书养,二胎照猪养的说法。

老一辈人惯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老一辈人经历的事情,眼里的案例已经非常多,他们的经历告诉他们,惯孩子与不惯孩子,并不会给孩子造成多大影响,甚至无影响。

如果你对孩子设立规则,在老人那里,这个规则行不通,有什么影响吗?

事实上,人们一般不会将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新的去,除非新的情境与旧的情境很相似。人们通常会认为,与其墨守成规、莽撞行事,不如假设新的情境有新的规则,并决定新的规则是什么,这样会更保险一些。

婴儿就已经知道,在一个环境中学到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另一个环境。

发展心理学家卡罗琳·罗夫科利尔做了这样一系列实验,研究婴幼儿的学习能力。婴儿躺在婴儿床里看着挂在上方的悬挂饰物,只要他的脚一踢,悬挂饰物就会摆动。六个月的婴儿很快学会了这一招。过了两个星期,他们还记得。

但如果这个实验的某一个细节发生了变化 ,如把饰物上的挂件换一两人,或者把婴儿床的内衬换成了不同的款式,或者把婴儿床搬到不同的房间去,他们就会一筹莫展地盯着饰物 ,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东西。很明显,婴儿与生俱来的学习机制上已贴上警示条:在某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另一个情境。

一个小孩在家里大声哭,他很容易受到关注。但如果他在幼儿园里也放声大哭,小朋友们就会躲他远远的,不跟他玩。

最近的弑母少女案中,那位少女在家里的表现和在学校里的表现完全不同。

对家人来说,她是问题少女,她抽烟,喝酒,和父亲起冲突时,还将父亲扎了一刀,并将母亲杀死。

在同学眼里,她是“正正经经的学生”,“乐呵呵的”,喜欢诗词文学,喜欢跑步、跳远,性格开朗的女孩,懂得照顾人。“人也特别友善。”“她挺爱笑,笑点很低,一笑会露出小虎牙。随时假小子的模样,却时常有可爱的小动作。”

在家里和学校里,有非常不同的表现,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挺正常。而且,你看,父母都影响不了孩子,何况是他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一离开父母,孩子就变了个样。每一个环境会有每一个环境的行为规范和奖惩规则。很多家长在与老师谈话之后,会难以置信地摇头头,以开玩笑的口吻说:“他是我的孩子吗。”老师谈论的孩子,在家长看来的确如陌生人一般。但更多的时候,孩子在家里的表现超出他们的预料。

有一位母亲,有产后抑郁症,这种症状在产妇头几个月里非常普遍。当孩子在头三个月的时候,也出现了抑郁症的症状。当他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很少笑,面部表情也很严肃,动作无声无息。幸运的是,这个孩子不是所有时间都和妈妈在一起,他有一问她分时间呆在托儿所。老师们没有抑郁症。当这个孩子与托儿所的老师在一起的时候,你可以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婴儿,爱笑也爱动。

宠爱孩子,这是老人感情的自然流露。孩子也会感受到这份爱,而且这份爱的记忆会一直保存到成年之后。回忆起童年,自己是多么的受宠爱,那份自豪感,在长大后已变成了一种稳稳当当的幸福。

我小的时候,和爷爷奶奶生活过一年半的时间,爷爷很宠我。记得当时我很爱吃雪糕。在楼上听到下面卖雪糕的吆喝声,爷爷会将我的小花篮里放上钱后,用绳子给放下去,然后,那个卖雪糕的人将钱取走,换上雪糕,爷爷再将小花篮吊上来。童年的记忆并不多,但那时候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记忆非常清晰,以录影的方式存在于脑海中。那时,我只有两岁。

如果你的丈夫无限宠爱你,你在他面前可以无理取闹,但你并不会傻到在所有人面前都这样。因为这是两种不同情境,你会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因此,如果孩子在你那里和在长辈那里的规则不一样,他会学会两套规则,而不是将你的那一套规则忘记,除非你自己妥协,不再对他设立那个规则。父母们只需要保证两套规则同时存在,在你那里,规则是什么还是什么,在长辈那里,孩子可以使用新的规则。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