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大写的服!那些高情商的父母,原来是这么一招招练出来的

大写的服!那些高情商的父母,原来是这么一招招练出来的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2.1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大写的服!那些高情商的父母,原来是这么一招招练出来的

尖叫君语:

尖叫童年专栏:家长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本栏目的主持人黄敏,美国Parents And Children Education Club 资深志愿者,在13年间沉淀了丰富的 EQ Parenting实践经验,对于家长情绪处理、亲子关系技巧有着独到深刻的见解,建有美国留学妈妈圈(id:USAmamaquan)。注:尖叫君对本文做了部分删减和改动。

大写的服!那些高情商的父母,原来是这么一招招练出来的 第2张

(一) 对于交流,我们要磨利好多把“刀”

很多与孩子的冲突来源于我们与孩子交流的方式,正确的交流方式会避免很多的冲突。

关于如何与孩子交流,推荐以下几本书:

? 父母和孩子有效交流的参考书目

- Between Parent and Child,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如何听孩子才肯说

-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earn 如何说孩才肯学

- Siblings without Rivalry 如何说 兄妹才能和平相处

- 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The Heart of Parenting,孩子, 你的情绪我在乎

EQ Parenting 的理念就是建立在这几本书上的。《如何说孩子才肯学》中讲了吸引孩子合作的七个技功,举个例子:

大人:地板上乱七八糟的,是谁干的?

代替上述提问和批评,你可以:

1.描述问题。

“我看见地板上都是湿油漆。”

2. 提示。

“油漆没干之前比较容易擦掉。”

3.提供选择的。

“你可以用湿抹布或湿海绵擦。”

4.用一个词或者一个手势来表达。

“油漆!”

5. 描述你的感受。

“我不想看见地板上溅满了油漆。”

6. 游戏方式(用另一种声音或者腔调)

用西部乡村方式演唱:“瞧地上的油漆,真是不堪入目,拿出抹布,帮助做点小家务。”

7.写字条。

艺术家们请注意:

离开房间前请将地板恢复到原状。

谢谢!

管理处

大家可以尝试以上技巧,当然了,没有任何一个技巧适用于所有孩子所有场景。我们需要积累我们的“工具箱”里的工具,知道不同场景用不同的工具。(尖叫君:就像下厨一样,需要不同的刀具,这样才能切砍得当不是?)

【案例分享】 “最简单的泡碗习惯,不能念叨出来“

我用得较多的是“陈述事实”或“用一个词”。

比如第二天早上发现儿子晚上吃点心的碗没有放到洗碗池里,我没有数落“我都告诉你多少次让你把碗放到洗碗池里泡着,你怎么老做不到?” (尖叫君语:经常说这种话的人举个爪?)

而是用“陈述事实”法告诉儿子“碗里粘的东西如果不放在洗碗池里泡第二天很难洗”。

如果上面的话已说过几次,我就用“一个词或者一个手势”法指着餐桌上的碗说“碗!”。

这样的方法让孩子很愿意与我们合作,但我们千万不要用“好使”或“不好使”来评价一种方法,因为这种心态是期望几次就立马见效、孩子百分之百就达到你的要求,这种对孩子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一个匆匆忙忙、充满焦虑的育子过程不可能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的完整的孩子。

交流是一门艺术,与孩子的交流更是如此,需要用孩子能接受的语言和方式与他们交流。

有效地沟通不是想说就说、想做就做,而是要考虑说什么、怎么说、什么时候说。很多家长容易犯的错误是想到什么说什么,不考虑时间和场合,没有组织好语言,结果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多时候还更坏了事。特别与青少年沟通,交流方式更要注意。

如果自己或孩子今天情绪不好,应量避免直接交锋;每天最多只选择一件你对孩子不满意地方来与孩子进行交流。如果接下来这天你看到孩子还有不令你满意的地方,请管住你的嘴!过几天再找个合适的时候跟孩子交流。一个青少年调研结果表明,家长的交流方式中最让孩子讨厌的是父母的唠叨。虽然父母是出于好意,但唠叨使人感觉“很烦”, 也是让孩子不听你话或发火的原因。

很多家长比较喜欢用命令、要求式的,即我要你(孩子)某时某刻某地做这件事,孩子没做,家长就来气。这种方式使得孩子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怪很多家长埋怨孩子对事情持无所谓不负责任的态度。

大写的服!那些高情商的父母,原来是这么一招招练出来的 第3张

【案例分享】 给孩子一些“甜味”的决定权

我更喜欢用的是倾听、引导以及孩子参与式,比如有些事,我会先问问儿子,看他对这件事有什么想法。

如果不是太重要的事,我会提出我的想法和建议,儿子有决定权。

如果我认为是重要的事,我会和儿子交流做此事的重要性及我的要求,即他一定要做此事,然后给定一个时间范围,但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具体什么时候做、怎么做他可以有自主权。

比如每天用洗碗机洗碗这件事,我要求儿子当晚一定得洗,但他可以决定当晚什么时候洗。做了一段时间后,儿子一定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会与儿子再沟通一下,可以提我的建议。

有些家长试了几个星期就放弃了,因为他们没有马上看到他们希望看到的理想结果。孩子需要时间和经历去摸索应该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在执行的过程中很重要的是多鼓励、多包容、适当的沟通。任务安排了,就别老盯着孩子,更不要婆婆妈妈啰里啰嗦的老提醒。啰嗦是个大敌,每天说一次甚至隔几天说一次有时会比一天说几次更有效,不信你试试?!

(二) 运用同理心 才知道宝宝心里苦

交流最基本的基础是运用同理心,即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不要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

比如我们让孩子每天弹一小时的钢琴,有时孩子不想弹,我们就发火。咱们试着换位思考一下,假设你的另一半强迫你每天花30分钟到一个小时做一件你不太喜欢,但对你有好处的事,你有何感想?我承认我做不到,我每天坚持20分钟锻炼都觉得需要些毅力才行,而且这还是没人逼、自己想做的事。大人如此,何况孩子呢?

如果理解了孩子的苦处,我们对孩子小小年纪就能大部分时间坚持练琴的毅力应该表示敬佩才对,不是吗?有了这种同理心,我们的态度才会从指责转换为鼓励和帮助。

我们对孩子的一个行为想发火时,往往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比如,他拖拖拉拉,我们要迟到了,让我很恼火。如果运用同理心,我们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比如前面提到的,考虑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不成熟,考虑孩子的性格个性等等,我们也许可以预留更多的时间出来,不需要太赶。

【案例分享】 苹果带来的教训

孩子与大人看问题的角度确实不一样,举个我小时候的例子吧。

那时物质很匮乏,我还记得我们家有个大苹果,父母把它放在一个篮子里挂着很高的地方。一天几个小伙伴到我家,我就把这个大苹果分给小伙伴了。

父亲后来发现苹果没了,质问是不是我拿了苹果,我说是。

还没来得及解释,一个巴掌就打了过来。我当时感到非常的委屈,这件事对我的印象非常的深刻。

未征得家长的同意在家长的眼里就是偷,而在我的角度就是拿好东西分享给小伙伴,没做错什么啊。

可见孩子看事情是与大人看事情完全不一样的。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很多事我们就容易理解孩子了。

(三) 麻麻,用镜子多照照自己的坏毛病

我们老把发火的原因推给孩子,埋怨孩子的不是,但我们是否审视过在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上是否有问题。其实不难发现,尽管我们的用意是好的,但由于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法不妥,我们无意中造成了孩子的“问题”,或者加深了孩子的“问题”。

《关于培养好习惯,最值得一看的文章》指出“几乎所有行动慢吞吞的孩子背后,都有个心急火燎、动作麻利的家长;所有不爱吃饭的孩子背后,都有个喜欢一勺接一勺往孩子嘴里喂饭的家长;所有不自觉学习的孩子背后,都有个对作业和分数过分计较的家长……如果想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先打量一下自己有没有坏习惯。”(尖叫君语:以人为镜,孩子的毛病其实反射出来你的问题。)

大写的服!那些高情商的父母,原来是这么一招招练出来的 第4张

(四)一般的家长会发火 不发火的家长不一般

发火埋怨无济于事,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

通过经常的沟通,把一些好的做事习惯和办法教给孩子。比如儿子小的时候,我与儿子一起读“The 7 Habits Happy Kids”。书中有“First thing first”一句话,读完书的一天,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书包拿到厨房,边从书包掏书边口中念念有词的“First thing first”, 老妈在一旁看得又惊又喜。

【案例分享】 最短的时间内把这三件事都做完

在我初中时,母亲开始告诉我华罗庚的统筹学,例如,烧水,做饭,拖地,怎样安排才可以达到最合理的优化。

华罗庚的统筹学让我今后的生活和学习非常受益,也成为我的习惯。

我经常告诉母亲这些,非常感谢她,因为我终身受益。

我也开始把这个概念教给儿子。比如一天晚上儿子要做三件事,打10分钟乒乓球、用烤箱热15分钟披萨、1分钟吃药,

我让儿子想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三件事都做完,即怎么安排做这三件事的秩序以达到最大效率。

告诉孩子什么是错的不能帮助他们,但是给他们演示什么是对的却很有用。

有些家长因为孩子想按自己的方法不想接受家长的方法而发火。难道家长一定知道什么方式是最适合孩子的吗?

家长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要求孩子,但每个人的个性和学习方式是不一样,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给他们选择他们的学习方式的机会,甚至应该鼓励孩子想出多种方式,每种方式可以试一段时间,再一起检查总结,看那种方式最合适他。

现在知识更新这么快,我认为学习知识只是学习的一小部分,另一个很重要的学习能力是找到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 因为找对了,事倍功半。我在读研究生时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我对数字记忆很差,但对图像记忆很好。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读教科书时就圈圈点点地记满了我对书中某句话某个定理的理解,成绩明显提高。我经常告诉儿子这个道理,希望他能有意识地摸索自己出一套最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之所以有些家长会对孩子学习上发火,是因为他们太拘泥于学习知识(或更多的是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摸索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多鼓励孩子积极动脑想办法并尝试其方法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调动孩子的内动力,而且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我觉得我们有个怪圈,希望孩子听我们的话,置孩子于被动服从的位置,但同时希望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积极主动性、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做出正确的决定,但如果我们不给孩子做决定的机会,那些能力从何而来?我们不是自相矛盾吗?难怪孩子都不知道如何满足家长的要求了,委屈时还受父母的责骂,这还有天理吗?我都为孩子们抱打不平。

大写的服!那些高情商的父母,原来是这么一招招练出来的 第5张

(五)孩子犯错没啥大不了,聪明妈要懂化“危”为“机”
亲子关系不是以牺牲原则为代价,不要为了不发火而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一个有以价值观支撑的家庭,一定会有建立在这些价值观上的独特家庭文化和行为规范,而行为规范的制定不是为了管制孩子,而是传播我们的价值观,即做人做事的道理。很多家长的错误在于,如果孩子没有执行好制度,家长就会指责,甚至发火。Discipline (行为规范)源于希腊语,意为Teach(教)。当孩子做错事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我如何去教孩子,如何帮助孩子利用这个绝好的学习机会,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进步。

如果我们对待孩子犯错持负面的态度,孩子也会视犯错为大敌,以后做事一定会谨小慎微,缺乏冒险精神,不愿尝试新的东西,因为尝试新的东西就有失败的可能。所以一个有行为规范并给予孩子宽松成长空间的家庭,一个充满爱和鼓励的家庭,是最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

每个家庭一定会有些制度和规矩,我会向孩子讲解定规矩的原因,不希望孩子盲目服从规矩,这样孩子更能与我们配合去执行这个规定。

记得儿子很小的时候,一天在车上讲到学校的一个规定,他说他不喜欢。我刚好遇到红灯。

我说:“我也不喜欢红灯规则,我还得停下来等。 但如果沒这个红灯规则,将会发生什么?”

儿子说:“会撞车。”

我说:“是啊,有些规则也许给我们带来些不便,但是对我们有利的,是保护我们的。”

我也经常告诉儿子,那些不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孩子想做什么父母都允许的家长是不负责任的家长。就因为我爱你,妈妈才一定要做个对你负责的妈妈。类似这样的交流会让孩子知道建立制度的目的不是为管制他们,而是真心地为了他们好。

【案例分析】 “孩子玩游戏偏废学习怎么办?“

曾经一位爸爸在个微信群写到,儿子每天只想玩电子游戏学习只是应付,这很让他头痛。

以下是我的分享:

第一,先要接受孩子的情绪,比如说:“我很理解你想玩电子游戏,因为很有趣,是吗?适当玩玩完全是没问题的,我也希望你有玩的时候。玩、睡觉、学习、责任都很需要,但要学会平衡这些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生活技能,比较自律、管理时间的能力等,这些对你今后的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然后家长和孩子一齐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讨论,让孩子自己制定个规则(当然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协商定出最后大家都同意的版本)。孩子自己定的规则更容易去执行,因为孩子有了定游戏规则的权利而不仅仅是被动执行游戏规则,就会有种自我价值被尊重的感觉,这样内动力就容易被调动。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看家长是否能把“危”转为“机”,抓住这个与孩子沟通的大好机会,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把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告诉给孩子。好的交流不是大部分都听到你在那说,孩子在那听。不,那不是交流,那是在说教,孩子、特别是青少年最讨厌父母这个。交流应该是平等的、双向的,是抱着以“我很想了解对方在想什么”的真诚态度为基础的。

我个人的经验是孩子10岁前,可以稍为严格执行规则,但对青春期的孩子,我认为应该稍为放松点,这是个逐渐由家长主导转变为孩子主导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不会容易,一定是个反反复复的较长的过程。如果你没有理解孩子从“我知道”到“我能做到”是个质的飞跃,而这个飞跃需要以量变做基础而做好打“长期战”的心理准备,你就很难有耐心、有信心地坚持下去。

【案例分享】 “怎么锻炼孩子玩游戏的自控能力?“

比如我儿子说了要停机,还在那玩了20分钟,我会走到儿子面前,说:“你的下步计划是什么?” 大部分时间儿子也觉得“理亏”就马上关了电脑,但也有时候他说:“这个游戏还有5分钟就完了。” 5分钟之后他就自动关机。

但就在一个周末的晚上,我问儿子你用了“helper”了吗?(“helper”是我与儿子的语言,即是否用iPad 定了时), 儿子说:“Don't worry, everything is under control.”(别着急,一切尽在掌控中)看儿子很有信心的样子,我说:“很好,你有信心自我管理。那我上楼了,你自己完了上楼。” 谁知45分钟过去了,楼下还没动静,我问了句:“你的计划是什么?” 儿子也觉得自己没有做到好自为管理,立马关机上楼了,我没有批评他一顿,而是说了一句“相信你下次会有进步”。

几个星期后的一天晚上,儿子在楼下玩电子游戏。我在楼上突然听到楼下传来一个悦耳的声音,原来是儿子自己主动用iPad 定了时(他巳经有一段时间没用iPad 定时了),2分钟后他自己咚咚咚地上了楼。我好一阵欢喜,马上迎上去给儿子了一个拥抱,肯定了儿子自控能力的进步。孩子的每一进步都不容易,特别是那些孩子完全通过自己主动努力的结果更加不容易。

(六)咬着牙等待孩子“开窍”,坚持就是胜利! 一个家长曾问:想请教一下,如果孩子还算听话,但做所有的事情都非常被动。比如让他去做一套数学题,他也会去做。但他永远不会自己想着去主动做一套题。一套题做完了,他也不会想知道多少题对了或错了,如果你帮他检查了,让他去改正,他才会去改。
可是问题是并不是我们勉强他去学数学,而是他自己告诉我们他喜欢数学。但同时他又不愿意主动学,或者是练习,而仅仅只是满足于学校那一点简单的东西。这就让我们做父母的非常苦恼了!
不光是学数学,像弹钢琴,还有其它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我们告诉他如果不喜欢就放弃,如果喜欢就得要好好练习。可他既不愿意放弃,又不愿意花时间练习。想请教一下碰到这样的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提高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呢?

我的回答:好象觉得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这样吧?除非是极少数的孩子,或是对某方面特别有兴趣,愿意空暇时候也做(练习);或是一些天生性格好强的孩子,不完全是因为兴趣,还有很大是争强不认输的成分。

高中之前的孩子说喜欢,我倒觉得他们的潜台词是“还好,不讨厌”,行动表现为花了点时间就足以满足,并非是成人对喜欢的定义——你喜欢,你就应该有所表现。当孩子表现出对某事有一点点兴趣时,家长往往第一反映是:宝贝,给你报个班吧。

其实孩子只是出于好奇,只想玩玩,远远没到愿意主动花很多时间练的程度,因为在兴趣还没达到较浓烈的程度,较长时间的练习对绝大多数的孩子来说都是枯燥的。

大写的服!那些高情商的父母,原来是这么一招招练出来的 第6张

【案例分享】 说一套做一套的磨人精

我儿子曾说“我喜欢阅读”,但除了晚上睡觉前看书,平时白天几乎很少看到他拿本书,有很多次我周末带他去书店,他也不愿意去,说:“书店找不到我喜欢的书”。

就算被“强迫”去了书店,我买杯咖啡,刚坐下,才翻了几页书,屁股还没坐热,儿子就问“我们可以走了吗?”

我气没打一处来:“我们才刚到啊”,我心想“你说你喜欢看书,你。。你。。这不是骗人吗?”

可是最近 二,三个星期,也不知道为什么天从西边升了——儿子除了晚上看书看到不愿去睡觉,一大早起来就抱着本书。

有几次,一回家就高兴地冲着书过去,有时在车上也要偷看书(我坚决不准他车上看)。回想我几个星期前还觉得儿子没有喜欢看书,现在倒有点担心他看书用眼过度。

我想说的是,只要你继续鼓励孩子,看看是否能和孩子一起找些与他兴趣相关又容易引起孩子乐趣的事来做,因势利导。

比如孩子说喜欢数学,看看他是不是喜欢玩些数学游戏啊,而不是一定要求做数学题,等等。孩子也是在通过不同尝试的机会中找到兴趣。有些兴趣可能是短暂的,有些也许成为终身的爱好,有些还成为了激情(passion). 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是孩子兴趣的拉拉队,为他们加油。着急不得。像PCE 一句话:要咬着牙等孩子开窍。
当然,平时我也经常给儿子讲勤奋刻苦努力的道理。我家在冰箱上贴着:Grid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 for a long term goals. (坚韧——为了一个长期目标而需要的激情和毅力
Growth Mindset——the ability to learn is not fixed, it can be changed with your effort. (成长式思维心态 -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不是固定的,是可以通过努力而改变的。)
我的原则是:办事在人,成事在天,做好自己,不问结果。特别是孩子的事,不仅急不来,而且急了更坏事。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