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挫折教育"可能是个伪命题

"挫折教育"可能是个伪命题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3.49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挫折教育”是个伪概念 “挫折教育” 是被国内从事早教和教育工作的人们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通过给孩子设计很困难的任务,让孩子体验到很多的失败,促进他们的成长。其背后的设计理念,是认为 “一个孩子从小体验过很多的失败,长大以后他抗击失败的能力就会变强,因为更加容易获得成功。”
遗憾的是,在心理学的专业视角看来,我认为这种简单的因果关系是毫无根据的,而且十分荒谬。
一个人经历的失败数量,和他抵抗失败的能力,以及未来获得成功的能力之间,并不存在任何线性的因果关系。虽然我们经常会在一些文艺作品中看到,主角在经历过一番挑战挫折之后,最终获得了伟大的成功。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恰恰是这些挑战和挫折,“制造”了他后来的成功。
举个最简单的反例,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更多数量的人,在经历过一次或多次的失败打击之后,就放弃、妥协,甚至荒废了自己的整个人生。就像我们父母那一辈人,多少人在经历了文革中央的重大苦难之后,就(不幸得)再也无法重拾他们年轻时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了。

"挫折教育"可能是个伪命题
人为制造的挫折可能反而会害了孩子 过度的挫折教育,尤其是通过人为给孩子“制造”挫折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抗挫折性,是一件南辕北辙的傻事,会严重地影响我们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
其实,不管是对于孩子还是对于我们成年人,生活的挫折无处不在。跑步没有小兰快、算数没有小红好,小白只和小黑玩不理我……这些不开心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实打实的挫折,都需要孩子在生活中自己去面对、忍耐、坚持、控制、寻找方法解决,或者,学会对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坦然接受。
正是因为外面的世界有这么多的挫折,所以家庭的温暖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宝贵。来自亲人的支持、鼓励、安慰,可以帮助我们在家中恢复气力,更好更快地重新出发,去面对外面的挑战和失败。
遗憾的是有些父母误以为,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外面的世界,就把家庭内部搞得和外面一样冰冷,等于就是把孩子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孤零零的“没有家人”的境地。

"挫折教育"可能是个伪命题 第2张
是什么在影响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我们一般认为,一个孩子在婴幼儿时期(三岁以前)被照料得较好,在一个有爱的互动的环境下成长,那么这些孩子的一般心理健康能力就比较扎实,他们长大以后,对挫折也就具备了更好的忍受和抗击能力。
一个人对于挫折的耐受度,或对于未来的保持信心的心理基础,是在他1岁以下的时候就大体形成了的。简而言之,每当一个婴儿感受到饥饿,产生焦虑,哇哇大哭的时候,如果他总是能够得到及时哺乳和照顾,那么他的焦虑就会很快消失。反复如此,这个婴儿就会在内心中建立起 “这世界上所有糟糕的事情终将会过去,我总会好起来的”的基本信心。这就是,为何良好的母婴关系总是会被我们如此重视,反复强调。
到了3岁以后,许许多多的偶发因素,都会对孩子的这种抗挫折力产生影响作用。比如所在家庭对于挫折的一般态度、父母家人的榜样作用,中小学或青春期期间,身边是否有良好的模范人物(比如老师、邻居、亲友长辈),这些因素都会在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方式方法下,对于孩子包括抗挫折力在内的人格特征起到影响作用。

"挫折教育"可能是个伪命题 第3张
如何帮助孩子拥有更高的挫折商? 1.家长自身对于挫折的高耐受性,是孩子最好的身边榜样。
同样是汽车轮胎漏气等待救援,有的家长气急败坏,有的家长只会低头玩手机,但也有家长可以趁机和孩子一起快乐地研究路边的植物,收集各种各样的树叶和草籽。
2.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给予陪伴、指导和帮助。
只是要求孩子“要坚强”,不如去问问他究竟卡在哪里?
孩子们的有些焦虑通过倾诉就可以自行消退,而另外一些焦虑则是因为他们缺少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有的一年级的孩子拒绝去上学,是因为他害怕前排的孩子抢自己的橡皮,但是亲子关系不好的家长,很少有机会了解事情的真相——孩子会觉得跟你说了也没用,你只会要求我“不害怕”。
3.把坚持变成一种游戏。
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不需要一定是全程扳着脸进行。同样是爬山,孩子理解为全家人的一次外出度假,就要比明确告诉他“这是为了培养你的意志力”要好的多。
学龄前的孩子,可以在家长的带领下体验坚持的过程,而不需要被灌输一个坚持的目的。

最后,让孩子(也包括我们自己),要明白一点:在和挫折的接触过程中,我们不可能永远都是胜利者,也一定会发现自己的局限性。有一些事情,就是我们永远做不到或者特别难做到的。但是,如果我们发现了自己的局限性,并不影响对自我的喜爱,能够依然觉得不完美的自己还是挺可爱的。这样的一个能力也是特别美好。

"挫折教育"可能是个伪命题 第4张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