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宝护理 > 宝宝呵护 > 家有胖娃怎么办?如何预防儿童肥胖

家有胖娃怎么办?如何预防儿童肥胖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5.64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家有胖娃怎么办,家有胖娃怎么办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老一辈的都喜欢家里有个白白胖胖的孙子(女)但真的好吗?

胖嘟嘟、圆滚滚的宝宝总是给人很可爱的感觉。如果有人说你家娃胖,也许你会欣然接受,老人家听了往往也会觉得是在夸老人家带得好,心里美滋滋的!

可是,如果你家娃儿长成了这样,你还会沾沾自喜吗?

家有胖娃怎么办?如何预防儿童肥胖

家有胖娃怎么办?如何预防儿童肥胖 第2张

2017年5月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指出:1985-2014年,我国7岁以上学龄儿童超重率由2.1%增至12.2%,肥胖率则由0.5%增至7.3%,30年间学龄儿童的肥胖率增加了14倍之多。

肥胖,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还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在中国有很多青少年儿童被肥胖所困扰,该症状主要是由于能量的摄入和消耗之间的不平衡,即营养过胜所致。

儿童肥胖的危害

据研究,儿童肥胖不仅会对其当前的身体发育造成严重影响,而且还将增加成年后肥胖相关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超重、肥胖儿童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分别是正常体重儿童的3.3倍、3.9倍;

肥胖儿童成年后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2.7倍,儿童期至成年期持续肥胖的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体重持续正常人群的4.3倍。

儿童期至成年期持续肥胖的人群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是体重持续正常人群的9.5倍。

除此以外,肥胖还会影响儿童青春期发育,危害呼吸系统及骨骼,对心理、行为、认知及智力产生不良影响,并诱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癌症等。

家有胖娃怎么办?如何预防儿童肥胖 第3张

如何判断孩子是不是超重肥胖

身高标准体重法:同等身高、营养良好的儿童体重为标准体重(100%),±10%标准体重的范围为正常。>15%为超重,>20%为轻度肥胖,>30% 为中度肥胖,>50% 为重度肥胖。(儿童体重标准可以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或本地区标准)

体重指数法:

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

“存在超重风险”指那些年龄别BMI对应的百分位数落在85-95%范围内的儿童。“超重”儿童的年龄别BMI所对应的百分位数大于95%,肥胖儿童的年龄别BMI所对应的百分位数大于85%。

例如:体重45.5公斤,身高138.5cm 年龄10岁的女孩体重指数(BMI)=45.5除以(1.385)的平方=45.5/1.92=23.7(kg/m2)

查表:肥胖,应适当控制饮食,加强运动。

家有胖娃怎么办?如何预防儿童肥胖 第4张

家有胖娃怎么办?如何预防儿童肥胖 第5张

儿童体重问题,光看外表是具有欺骗性的,而年龄别BMI曲线能帮助家长区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正常体重增长和过度体重增长。

如何预防儿童肥胖

敲黑板:

预防是关键!

预防是关键!

预防是关键!

婴儿期是脂肪细胞分化成熟和增生的主要时期,脂肪细胞的数量在这时已基本形成。婴儿期就应该保持孩子的正常体重,以免为将来的肥胖埋下隐患。

青春期是脂肪组织发育的第二个活跃时期,体内脂肪细胞容易脂质集聚,肥大,正直青春早期的学龄期儿童,最容易发胖。

青春期孩子的肥胖特别是中重度肥胖治疗难度极大,父母发现孩子有超重的苗头时,就要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不要等到出现中重度肥胖时再去想尽办法减肥。

要减肥,娃儿好辛苦!!!

给婴幼儿父母的建议:

1、学习合理的喂养知识,克服婴儿也胖越好的错误观念。

2、提倡母乳喂养。

3、不要过早、过多添加淀粉类食物。

4、不要强求小儿把碗中食物吃完。

5、不要让孩子以为只要肯吃更多的东西,父母就会高兴,这样有很大可能导致孩子吃得太多及过胖。

给学龄期儿童父母的建议:

1、提供适量的食物,小儿摄入的能量以保证生长发育为限;

2、不供给过量的高热能食品,不要让孩子养成喜吃甜食和油腻煎炸食品的习惯;

3、少在外面就餐或过多使用速食品,家庭饮食更容易控制能量;

4、注意看不见的油和反式脂肪(薯片、油炸方便面、曲奇、糕点等);看不见的盐(酱油、调味料等);看不见的糖(可乐、饮料、加糖果汁等);

5、使用蒸、灼、焗、少油快炒等清淡的烹调方式;

6、学会看营养成分标签,为孩子选用能量更低的营养食品;

7、在活动方面,不要让小儿过于安静,应鼓励小儿多做体力活动和有益的游戏,加强身体锻炼,既能增强体魄,又能消耗多余的能量。

定期到儿童保健科体检!很重要!

家长要注意定期带孩子去体检,由有经验的儿保医生或营养医师为孩子监测生长发育,及时发现孩子肥胖的苗头。孩子如果已经肥胖,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不要盲目减肥,以免影响孩子的健康。

宝宝呵护
生活护理
急救措施
体检免疫
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