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6岁 > 学龄前教育 > 家长们醒醒!请放弃所谓科学的“惩罚”!

家长们醒醒!请放弃所谓科学的“惩罚”!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2.9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以惩罚为目的,所有不考虑孩子感受的惩罚都是耍流氓!

我有一个外甥女,今年初中毕业。几年没见,已经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昨天在一个家庭聚会上,趁着大家都在打牌玩游戏,她悄悄地跟我说“小姨,你知道为什么我的数学成绩一直不好吗?”我说:“肯定是因为你没好好学呗?”她说:“不是,是因为有一次,我数学考的很差,结果我妈妈竟然没打我。我发现,原来我数学考不好也没事,然后就不学了。结果成绩越来越差,后来也跟不上了,就更不愿意学了。”

我很吃惊,以前那个调皮的小屁孩,每次都得被老妈收拾一顿才能把成绩提上来的小姑娘,现在长大了,主动跟我坦白了她小时候的想法,原来她成绩不好的原因不是别的,竟然是因为妈妈没有继续打她。

想起她上小学那会儿,每次考差了回来都得被姐姐一顿狂风暴雨似的收拾。我看着不忍心,劝姐姐不要打了,姐姐跟我说这孩子你不知道,真的是欠揍,不打她成绩就下滑,非得打一次才能把成绩提上来。

后来的事实好像也的确证明了这点。因为在我辅导她功课时,尤其是数学,只有当我很生气地看着她,批评她一顿时,她才能认认真真思考,然后很快地把题作对。那时的我也认同了这点,不打不成器,学习不好是因为管教太轻。

其实,像我外甥女这样的情况很多,经常听到家长怀念孩子小时候听话的时光,感叹孩子越大越不好管了,惩罚越来越不起作用。

于是,如果从网上搜索“惩罚孩子”,会看到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美其名曰“科学地惩罚孩子”。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出现了不服管教的情况,原因只是惩罚的力度或方法不对,我们家长要做的,是换种方法继续惩罚,直到孩子听话。

在《无条件养育》这本书中,作者指出所谓的惩罚,换句话说,就是让孩子吃苦头,让孩子感到不愉快,通过这种方式让他吸取教训,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说,惩罚涵盖的范围很广,既包括身体上的惩罚也包括精神上的惩罚。

身体上的惩罚:也就是体罚,比如说打孩子,让孩子罚站,让孩子做某种运动,我小时候老师还会让犯错的学生蹲马步。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体罚孩子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学校里如果发生了体罚孩子的情况,那后果是很严重的。

精神上的惩罚:当体罚被唾弃时,很多精神上的惩罚方法就登场了,并且被伪装成了科学的惩罚方法。

暂停爱或撤回爱

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选择不动声色地离开,故意忽略孩子,与孩子保持距离。这种方式等于向孩子宣布:你做了让我不喜欢的事,我就不关心你了,我假装你不在场。如果想让我理你,那就乖乖听我的。或者有的家长说得更严重一些:”你再这样我就不爱你了“。父母把对孩子的爱当作与孩子交易的筹码,孩子为了获得父母的爱,只能乖乖顺从。

自然后果

这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的一种道德教育方法。主张让儿童通过体验其过失的不良后果去认识错误、吸取教训,学会服从“自然法则”,自行改正。如果孩子因为回家晚而耽误了吃饭,那么就让他饿着。如果把雨衣忘在了学校,那么第二天就该让他淋雨。据说这种行为可以教会孩子更加遵守时间、改掉丢三落四的毛病。但就孩子而言,更容易看到的是家长的冷漠,你本来可以帮助我,但你袖手旁观。这对孩子来说是双重打击,在失望自己做错事的同时,也会对你的漠不关心,没能出手帮助更加失望。

提前宣告

“如果你打破……规则,我就会对你……”

家长会认为,我已经提前把规则告诉孩子了,如果孩子明知故犯,那么就不怪我惩罚不当了。这样以来,家长惩罚时就会心安理得。但是,关键问题在于,孩子会怎么想?

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房东跟你说:这个月你再不交房租,我就去法院告你!

那么,你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什么呢?是威胁。

是的,父母提前把规则告知孩子,暗含的意思就是威胁。另一层隐含的意思就是,我不相信你会自己主动地做正确的事,你只有在惩罚的威胁下才能有动力把事情做好。更深一步讲,是父母对孩子的不信任。孩子之所以要遵守规则,不是因为父母定的规则是对的,而是为了躲避做错事后的惩罚。

惩罚带来的短期效果,会让人忽视长期的负面影响。非常多的研究已经表明,惩罚这一手段不会产生任何正面作用。作者在书中尝试分析了惩罚之所以无效的原因:

惩罚令人暴怒

惩罚会激怒受罚者,对于受罚者来说,一方面要承受身体或精神上因惩罚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他会感觉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双重打击。面对强大的父母,他只能乖乖的选择顺从,而一旦有机会,曾经的受害者可能会成为施害者。有时我们会看到孩子报复父母的社会新闻,这虽然是一些极端现象,但毕竟是发生了。

权利使用的榜样

尤其是体罚孩子,不但不会让孩子在痛苦中明白道理,反而会让孩子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孩子早早的就会认为,原来谁块头大谁就是老大,谁就有权利控制别人。

家长们醒醒!请放弃所谓科学的“惩罚”!

最终会失效

孩子长大,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对他们来说,父母的批评惩罚与这个精彩的世界相比已经不算什么了,他们会逐渐对你的威胁变得无所谓。一旦你手中的权利开始减弱,你将一无所有。你永远都不知道该如何影响他们。不能用自己的力量真正影响孩子的人生。

恶化亲子关系

尽管你口口声声地说批评孩子是为孩子好,惩罚孩子是为了让他懂得社会规则,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但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所收到的信息是这样的:这个总说爱我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对待我,难道爱我的方式就是让我痛苦吗?他是真的爱我吗?

如果父母对孩子非常严厉,那么孩子会主动与父母保持距离。对孩子来说,父母就是那个施暴者。而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与孩子顺畅沟通的前提,一旦破坏,则很难修复。

让孩子忽略真正重要的事

惩罚孩子会让孩子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惩罚本身。就像我的外甥女,当她受到惩罚时,她想的不是为什么要好好学习,而是是我下次一定要避免挨打。学习的目的成了逃避惩罚。而一旦惩罚不再,就像她自己所说:妈妈不打我了,我发现也没有学习的必要了。

还有的孩子为了逃避惩罚,会伪造分数,我想,这个小计俩对与很多读者来说并不陌生。很多时候,孩子学会撒谎都是被大人逼的。

让孩子更加自我为中心

许多家长宣称:“孩子需要知道他们的行为会造成某些后果。”关键这是对谁而言的后果?是对孩子自己而言的后果。孩子的注意力锁定在自己所受的影响上,忽略对别人造成的影响上。

批评孩子抢妹妹的东西,孩子会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认为与妹妹争抢的后果是被妈妈惩罚,妈妈的惩罚就是他做此事的代价。当他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时,就忽略了妹妹的感受,不会去考虑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什么影响。孩子会做成本效益分析:在“被抓住后接受惩罚 “ 与”随心所欲做某事的快乐“之间作衡量。这些反应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是有道理的,但是不道德。因为所有惩罚手段从本质上讲都会阻碍孩子有道德地思考问题。

产生恶性循环

惩罚的应激应用:孩子不能服从家长的首次要求后惩罚手段的使用,我们一旦与孩子针锋相对就必须使用它——我们感觉最愤怒、最挫败的时候要极力克制惩罚手段的使用

当父母对孩子首次惩罚不见效果时,父母会质疑自己惩罚力度不够,因此会继续加大惩罚。或者会因为孩子不服从初次管教,而被激怒,继而使用更加严厉的手段。反复惩罚低领儿童,会帮助他成为叛逆的少年,而有人建议是继续对这个叛逆的少年加大惩罚!

这些手段越不起作用,我们就越认为问题出在孩子身上,而不是手段本身。即使停下来反思,我们也会认为问题在于自己执行不力。而不会意识到通过让孩子吃口头来吸取教训这一思想本身就错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会寻找更有效的惩罚方法,寄希望于更多的惩罚让局面峰回路转,而从不思考,是不是惩罚这一方法本身就错了。

很多家长看完这篇文章,还是会存在很多疑问。在这里挑选出几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进行分析。

只有惩罚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这种说法建立在一个假说之上:如果没有胁迫性措施,孩子就会忽视这个世界上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人

是否对孩子产生影响,不在于是否采取胁迫性措施,而在于说话人的身份。哪怕是一个世上最温柔的妈妈对孩子说话,也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

而靠威胁来逼迫孩子注意,久而久之孩子会对你的措施麻木。

这种方式会适得其反。虽然惩罚让人无法忽视,但是也没有任何好处。能让孩子引起注意的是,惩罚手段给孩子带来的痛苦。而造成这种痛苦的人正是他们所依赖的人。

我对孩子施用惩罚是因为我真爱且深爱孩子

相信每位家长对孩子的爱都是真的,但是这样恰恰给孩子造成了极度的困扰。既然你是爱我的,那你为什么还要让我感觉痛苦呢?难道表达爱的方式就是给人造成痛苦?难道爱必须附加条件才能持续吗?

我惩罚孩子理由正当,而且我已经提前向孩子做出了解释

解释不能将惩罚的负面效果降至最低,惩罚却可以将解释的正面效果降至最低。解释所产生的正面意义将会被一扫而空。当孩子对惩罚产生焦虑时,孩子将想不起你给他讲的道理,更多的会考虑惩罚会给他带来什么。



学龄前健康
学龄前营养
学龄前教育
学龄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