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6岁 > 学龄前教育 > 西方教育中的自由与规则,请别再误解“快乐教育”了!

西方教育中的自由与规则,请别再误解“快乐教育”了!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1.9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一提到西方教育,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关键词就是“快乐教育”、“给孩子自由”、“尊重和鼓励”,这些都非常对,但是当我们谈论快乐教育时,还忘了最重要的一条——规则和界限。

自由与规则并存,才是西方快乐教育的真正核心。自由和规则并不是对立关系,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规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每一个人,没有规则的自由,反而可能会使自己受到伤害。

西方教育中的自由与规则,请别再误解“快乐教育”了!

德国是一个非常注重规则的国家,遵守规则已经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默契,而这份默契给予人安全感。我刚刚在德国通过路考拿到驾照,就先给大家讲一讲在德国学驾照的小故事,让大家感受一下德国人深入骨髓的规则意识。

在没有红绿灯和先行权标志的路口,德国遵循“右先左后”的规则。然而一开始,我每次开到这种路口的时候都会左右望一望,确保两边都没车了才开过。这时候德国教练就批评我了,说:“你看左边干什么?你对左边方向来的车有先行权,你只用看右边就行了!”

听了这话,我当时心里一万匹草泥马在奔跑,反问教练:“万一左边来的车没有遵守规则,没有提前停下来怎么办呢?” 教练回答:“你要对别的司机有信心,相信他们会遵守规则!同时确保你自己也遵守规则,在路过右侧路口时一定要减速,因为右边来的司机是不会朝左边看的,他们只看右边!” 听后我心里一咯噔,德国人对别人会遵守规则这么有信心啊?!

类似情况我在学车的过程中还遇到很多,比如在换道时打了转向灯,不知道别人会不会让我,犹豫不决,这时候教练又教育我了:“你打了转向灯,别人知道你要换道肯定会让你的,你犹豫什么呢?要对其他司机有信心!”

开车的时候看到路边有行人,我总会本能地减速,怕行人突然要乱穿马路。教练看不下去了,说:“你为什么看到人总紧张呢?你难道认为路边的行人会突然跳到街上来吗?” 我嘴上笑着说不不不,心里却真是这样想的!

我当然没告诉他,我以前在中国开车的时候,行人是真的有可能会随时乱穿马路的,即使我是绿灯;换道的时候别人是真的有可能不让的;在有先行权的路口也不能不看左右两边就放心通过,因为我无法确定别人是否会真的遵守交通规则啊......

今年年初的时候,我陪朋友在德国自驾游,朋友租车,我坐在副驾驶。我告诉她德国的环岛是有先行权的,然而她每次在环岛上看到有车将要进来,都会犹豫是减速让行呢,还是加速通过?她和我一样,基因里不相信别人会遵守规则。结果人家德国司机每次开到环岛入口处就自觉停下来了,我朋友那叫一个受宠若惊啊,看到对方遵守交规,主动给自己让行,她忍不住向德国司机竖起了大拇指!(估计人家是一头雾水了.....)

朋友说:“这要是在国内,就要看司机的技术了,谁先抢进来谁先过,开车时总是提心吊胆的。”

她不是第一个这么说的人。我认识的很多来德国自驾游的国内老司机都表示,德国交规虽多,但在德国开车给人一种安全感,因为知道大家都会遵守规则,心里有底。”

对快乐教育的误解

的确,这也是为什么在孩子的教育中,德国人极其强调设置规则的重要性,因为规则可以给予孩子安全感,让孩子不至于迷茫失去方向,有了规则的指导才能更安全地到达自由。

德国人的规则教育,从婴儿时期就已开始。从最初的会爬开始,就明确告诉孩子,哪里可以爬,哪里不能爬;哪些东西可以摸,哪些东西不能摸;到日复一日的固定入睡和起床时间,连周末也不例外;再到餐桌礼仪、社交礼仪等,德国人的家庭教育,可以用“严格”二字来形容。

有一次,我带悠悠去德国朋友家玩,悠悠和朋友家的孩子在儿童房里为了玩具争抢起来,德国朋友走进房间淡定地说了一句:“要轮流玩哦,现在该谁了?” 两个孩子都不示弱,还在那拔河,这位妈妈然后说:“你们再抢的话,我就把这个玩具收起来了,谁都不能玩。你们自己商量一下,到底谁先玩谁后玩。”

没有指责,没有说教,而是把决定权交到孩子手里,这是最高明的教育方式。故事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不重要,因为不论最后孩子做出的决定是什么,他们都从中体会到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如果继续抢下去,就玩不了这个玩具,必须学会承担选择的后果;如果两人做出让步,商量好玩的顺序,学会的则是轮流玩的规则。

还有一次,和幼儿园同学一起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我推着车,悠悠在我旁边跟着走。突然,她突发奇想要把鞋子脱了光脚走路,如果是在家门口的路上我是会允许的,但当时我们正在马路边上,地上各种碎石头,我没有允许她,谁知孩子自己动手脱鞋了......看到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我情急之下一把抱起悠悠往推车里放,她狂踢腿挣扎,导致推车不受控制地朝马路方向滑去,旁边的德国妈妈见状,连忙帮我扶住推车,嘴里还给我打气:“我帮你,你做得很对,态度一定要坚决点。” 本来我还觉得在大街上和孩子这么干有些不好意思的,得到这位妈妈的支持,顿时觉得好感动。

德国教育中的规则虽严格,但一点也不与快乐和自由矛盾。关键在于规则限制的是什么。

禁止孩子踩水洼,这当然也算是一种规则,但它同时也限定了孩子的自由。那么允许孩子踩水洼,但前提是一定要先穿上防水服和雨靴,踩完后还要自己把防水服和雨靴擦干净(在孩子具备该能力的情况下),是否不失为一种更好的规则呢?

给孩子制定规则,是为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赋予TA更多自由,而不是限制自由。

禁止孩子在墙上画画,也算是一种规则,但如果在墙上或门上贴一张黑板纸,告诉孩子想在墙上画画的时候,可以并只能在黑板纸上画,是否不失为一种更人性化的规则呢?

世上虽说没有绝对的自由,但是我们有理由借助工具赋予孩子尽可能多的有边界的自由,满足孩子的发展需求。

禁止孩子吃糖、巧克力等甜食,是一种规则,但喜欢甜食毕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完全禁止是几乎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不妨和孩子一起设定一个吃甜食的时间(如每周一天),又或者制定把正餐都吃光光了,才能吃甜食的规则,在执行规则的同时,还锻炼了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孩子的正当需求需要得到满足,规则的意义在于,适度满足,从不放纵。自由是用遵守规则换来的。

西方教育中的自由与规则,请别再误解“快乐教育”了! 第2张

幼儿园里吃饭必须坐着,不能离桌

比威胁和惩罚更好的方式

快乐教育并不是一味满足孩子,相反,当孩子做得不对时,纠正孩子的问题行为是我们的责任,但技巧在于,到底如何纠正才是恰当的?才最有效?是威逼利诱,还是惩罚?在这点上如何处理是衡量家长是否称职的重要指标。

曾经有一次,去德国幼儿园接悠悠,她拿着幼儿园的娃娃说要带回家,我说不行,这是幼儿园的娃娃,不能带回家。小妞恳求几次无果后,气愤地把娃娃往地上一摔,跑出教室了......看到她既然已经朝着幼儿园大门的方向跑去,我独自把娃娃捡起来,正打算带着孩子回家的时候,目睹了这一幕的德国园长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不能替孩子捡起她扔在地上的东西,得让她自己捡起来,这样她才能明白自己扔的东西要自己捡起来。”

听到园长的这番建议,我又把跑远了的悠悠给追了回来,告诉她要把娃娃放好,小妞还在气头上,没有认错,态度不好,走到园长跟前,我以为园长会批评她的,至少语气会稍微严厉一点吧,谁知园长带着微笑说:“这不是你很喜欢的娃娃吗?你把娃娃扔地上她会疼的哦,娃娃疼了你也会伤心的对不对?来,把娃娃捡起来放好吧。” 看到悠悠没有要捡的意思,园长牵着她的手走到娃娃身边,在悠悠身后蹲下来,轻轻抓住悠悠的手一起把娃娃捡了起来,最后还不忘表扬一句:“你做得很好,你把娃娃捡起来了,她等着你明天来玩。”

德国园长的做法既照顾了孩子的尊严,又同时让孩子体会到了自己行为的后果,不吼不叫地帮助孩子完成了改正错误,最后还加上正面强化,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的感受。

学龄前健康
学龄前营养
学龄前教育
学龄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