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3岁 > 幼儿教育 > 当孩子不乖时,家长们的“爱”去哪了

当孩子不乖时,家长们的“爱”去哪了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孩子很多时候让家长又爱又恨,当孩子不乖时,家长们的“爱”去哪了。下班后见到宝宝的那一刻,来,妈妈(爸爸)抱一下,忍不住在宝宝脸上亲一口,对宝宝说:妈妈(爸爸)爱宝宝,宝宝和大人脸上那发自内心的笑容让整个家里都充满着温馨和谐的美好。

这样的场景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我们爱孩子,我们会表达自己的爱。

事实上,我们八零后九零后的父母确实要比我们自己的父母要表达爱多一些,这是我们的进步。

而当你遇到以下场景呢?

你怕他受凉,几次劝说后,他还是会不管不顾的光着脚丫子在地上跑;

给他报了钢琴班,他硬是不肯去;

幼儿园老师给你打来电话说:别人家的孩子都会十以内的加法,只有你孩子不会;

……

这些时候,你还能做到温柔淡定吗?是不是早已忍不住开吼了!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想说:我吼孩子也不能否认我爱孩子啊!

是的,不能否认。

但至少它不是爱的表现,因为你吼孩子的时候,孩子感受到的是害怕,害怕之余会担心妈妈不爱他会离开他,这就是为什么越小的孩子,你越吼他他反而越黏你的原因,因为比起你的吼叫他更忍受不了你不爱他因而会离开他的现状,所以他只能死死抱着你,只求你不要离开他。

我相信所有的爸爸妈妈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愿意为其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唯有一点做不到的就是控制不住对宝宝发脾气,这令很多父母感叹道“相爱容易相处难”。

当孩子不乖时,家长们的“爱”去哪了

我想这个问题需要从什么是爱来思考。爱是什么?

小憨我也说不明白,就像我老公总问我榴莲那么臭,你为什么喜欢吃一样?对没吃过榴莲的人,我实在表达不清楚榴莲那独特的味道,除非他亲自吃一次。

我们试着先来想一个问题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不是经常会说:你再这样做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这句话在我们和孩子的对话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这句话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孩子听到这句话时就会觉得妈妈有时候是爱我的,有时候是不爱我的,妈妈爱不爱我不是取决于我本身,而是取决于我的行为,只有自己的行为符合妈妈的意愿,才能得到妈妈的爱。

大家看出问题了吗?

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折射出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你穿鞋快点我才爱你,你不挑食我才爱你,你听话我才爱你,你学习好我才爱你等等。

或许我们是不是该考虑一下我们所爱的真的是眼前的这个孩子吗?我们爱的难道不是自己想象中那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吗?

这样想或许能想通为什么我们频频对孩子开吼的原因了,当眼前的孩子乖巧、懂事的时候,是和我们心里预设的孩子是重合的,这个时候我们是爱的,是接纳的,当眼前的孩子哭闹、有“坏行为”的时候,和我们内心预设的孩子是分离的,所以我们会不自觉的收起我们对他的爱和接纳,对待他的当然只剩吼了。

现在再试想一下,孩子在这样不稳定的爱里如何才能拥有稳定的安全感,事事要被妈妈允许才能去做,这样的孩子不仅迟早会失去自主探索这个世界的欲望(现实中这样的孩子还不多吗?),还会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爱去学会讨好父母,这难道不是最可悲的吗?

我知道这虽然不是我们的本意,但这就是我们不经意间对孩子犯的错误。

记得《旋风孝子》真人秀里面,郑爽爸爸让郑爽多吃点东西时,我们的爽妹子直接哭了,当时我还纳闷怎么就哭了呢?就听到爽妹子一边哭诉自己的压力,一边说如果吃胖了大家就不喜欢我了。

我对这个情景始终记忆如新,我并不算是爽妹子的粉,但此刻却感触着她的纠结。

她在意别人的眼光多过自己的感受,认为只有自己足够“完美”才值得被大家爱。这一点也同样在之前和张翰谈恋爱为其整容这件事得到印证。

只有自己足够“完美”才值得被爱,是他的父母留在她身上的烙印。

其实,我们身边不乏有这样的朋友,甚至包括我们自己都属于这个行列,总是会在意别人的看法和眼光,内心始终缺乏对自己该有的自信,自我价值好像总需要靠别人的评价来决定,而别人的评价我们怎能掌控,所以难免生出许多不该有的自我怀疑和烦恼,不只被搅了好心情,还阻碍了自我成长的路。

我想,我们做父母的本意应该是:只要是我们自己的孩子,不论他是丑是美,是乖巧还是淘气,是学习好还是学习一般,我们都会爱他,只不过我们的父母或许并没有教会我们爱的方式,所以我们总习惯用原家庭错的方式自然得对待我们的孩子。

只要经常的反思和学习(就比如是经常看我写的文章),我们会慢慢的放下以吼这个错误的方式来表达爱。

我知道这个很难做到,我也会经常犯错,但只要我们坚持每天改变,我们的孩子一定会知道我们爱的是他这个人,不论他做什么我们都爱他。

这个时候他内心是安全的,是满足的。在我们面前他就可以自由的表达他的喜悦、生气、甚至是愤怒,因为情绪本没有对错好坏,都是对待事情身体所产生的自然反应。

自由表达情绪之后,给孩子带来的是对各种不同情绪的认知,而后慢慢的学会更好的控制情绪和选择更好的方式来发泄情绪。

爱孩子,就请接纳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的内心需求,等孩子平静下来和孩子一起探讨刚才不太好的行为造成的损害,最后商讨出一个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新行为。

我相信,我们对孩子的这份尊重和接纳,时间久了,自然也会内化为孩子日后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尊重和接纳。


幼儿健康
幼儿营养
幼儿教育
幼儿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