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3岁 > 幼儿教育 > 孩子自我认知有偏差怎么办

孩子自我认知有偏差怎么办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1.8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自卑就是自我认知迷局,孩子身陷迷宫却已准备逆袭,看你如何援助。自卑之心,人皆有之;自卑之局,却并非人人能破,我们无思无考的教育将其抛至迷局,而令其无法自拔。

孩子自我认知有偏差怎么办

有一次,我们带着五岁的儿子和与他年纪相仿的表弟到楼下“做生意”。

儿子抱着插满泡泡器的箱子,在小区门前不停地吆喝着“卖泡泡器啦,五元一个”,还时不时地冲到带着小孩的大人跟前,上门推销自己的商品。

在出门之前,儿子就兴奋地跟弟弟相约一起去卖泡泡器,可是下去之后,弟弟却总是跟在哥哥后面一言不发。

我蹲下身子问他:你想到哪些好办法能卖掉这些泡泡器?

他低头不语。

我指了指不远处一个小孩和他的家人,起身准备牵他的手,说:走,咱们一起去问一问他们要不要泡泡器?这个小家伙回避了我的牵手,想往我身后去。

这件事忽然让我想起一位美籍华人在一次演讲中说的一句话——

我感觉6岁的我与14岁的我之间一直在斗争,一个想征服世界,改变现状;另一个却害怕被拒绝。然而,每次都是那个6岁的我赢了。

有过一段特殊的经历——

曾经连续100天在偌大的城市里向陌生人提出诸如“借100美金”、“来一个汉堡的‘续杯’”、“索要奥运五环甜甜圈”、“把花种在你家后院里”、“自荐当星巴克迎宾”、……、等等不同寻常的请求,挑战“被拒绝感”。

之所以这样做,恐怕是源自6岁时在学校的一次“只要有同学发现并表扬他的优点,就可以归队”的游戏,他最终落单了,并以自己刻骨铭心的眼泪收场了那次的遭遇。

自那以后,他的自卑感上升,做很多事情变得畏手畏脚。

直到有一次听了比尔·盖茨的演讲,14岁的他写信告诉父母,要在25岁之前创建自己的公司,并且收购微软。

尽管这一宏图伟愿并未如期而至,但后来成为了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市场经理。

当年近30的他有意再创业时,他又想起找寻那个写信的14岁的他。

把他“被拒100天”的视频发到了网上,赢得了超高的点击率,有网友甚至留言告诉他:你做的事情真是太棒了!

尽管自卑之心人皆有之,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出自卑的迷宫。

很多人会想,喝了那么多心灵鸡汤,看了不少心理学书籍,自卑总是在该来的时候就会如期而至。

回溯自卑,我们必须穿越光阴,回到我们的童年。

这是因为——

尽管我们已经无法清楚地记得童年所经历的林林总总的事情,但总有很多事情在我们的意识深处烙下刻骨铭心的情感印记,踏出足以让你习以为常的“习得性思维模式”。

我接触到的很多父母都会被这种不明就里放大的人生早期的自卑感所担心和困扰,更是面对孩子胆小、在意别人的评判、不敢当众发言、不敢正视他人、贬低他人抬高自己、不愿社交、遇到小挫折乱发脾气、被人关注时做事情注意力欠缺、……等等自卑的表现心急如焚,束手无策。

面对此情此景,有的父母甚至会过分强迫孩子如何如何,给孩子造成负面情绪印痕。

其实,我们对孩子自卑的恐惧,就是我们对自卑本身的无知。

人是社会性的族群,人的一切认知、思考、心理等意识层面的活动都会受到“社会性”的制约,继而会影响他的行为。

面对这一普遍规律,孩子自然也不例外。

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需要成年人的照顾和帮助,这种“社会层级地位”的差异决定着他们的认知、思考、心理层面的习得性活动。

换句话说,年幼孩子们内在意识与情感的活动受“社会层级”位差的影响。

最初的自卑感,也正是发端于此。

不仅如此,随着孩子思维能力的不断进步,他们会不自觉地进行各种不切实际的主观比较。

例如,时至今日我还清楚地记得三岁多的儿子第一次看电影回来,晚上躺在床上忽然言语低沉地对我说:爸爸,今天二姨带我去看电影,但我怎么也看不懂?

听了儿子这样说,我的心里首先泛起的是对眼前这个小家伙的同情。

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认知与情感活动,有这样的情绪体验,所以每一个孩子都想迫切地证明自己。

但是,身处童年的他们却无法明白——凡是需要证明的强大,实际上都存在无法回避的瑕疵。

因此,如果不够“幸运”,这种“习得性思维模式”会让他们始终在自卑的迷宫里徘徊,并一次次强化这种无法逃遁的自卑感,然后继续表现出“胆小、在意别人的评判、不敢当众发言、不敢正视他人、贬低他人抬高自己、不愿社交、遇到小挫折乱发脾气、被人关注时做事情注意力欠缺”等行为。

据此,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这样一种现实——

自卑的诱因在环境,根源却在我们以及孩子的意识世界。

之所以这样认为,反观故事就足以说明一切。

因为这个世界永远都是如此客观的存在,只是你先前大脑中的“习得性思维模式”错误地认知了这个世界和错误地判断了你自己。只要你鼓足勇气改变了想法,一切皆有可能。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不能指望一次就能成功。

说到这里,我们大概就会清楚,自卑人皆有之,并不可怕,或许它还是一件好事,不至于让我们过分的自我膨胀。

毕竟,只有当我们在自卑与自大中不断徘徊时,我们才有可能找寻到趋于二者中间那个理性的认知坐标。

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的自卑倾向时,外在的强迫或是放任都无法逆转孩子的内在世界。

我们需要通过行为,向孩子的心灵注入更多饱含引导、接纳、认同与鼓励的情感印记,在点滴之中另辟蹊径地引导孩子习惯于走出另外一条“习得性思维轨迹”。

当然,这需要我们尊重孩子,具备耐心,以及能够引导帮助孩子跳出具体的细节重新审视这个问题,体察形成这一问题背后的成因及过程,开阔他们的思维。

记得有一次,儿子放学回来之后闷闷不乐,晚饭时给我们说起他上音乐课因为没有遵守纪律与音乐老师发生冲突,并大哭一场的事情。

当时他告诉我们说,这个音乐老师用指挥棒“打”他的乐器,他很不喜欢这个老师,以后再也不想上音乐课了。

当时,我和孩子他妈都很认真地听完他的讲述,之后我也很认真地祝贺他说:儿子,爸爸和妈妈恭喜你非常幸运地遇到了一个好老师。这个老师非常棒,明天你去学校要是见到这位老师,一定要感谢她。

儿子顿时一脸狐疑,问我“为什么”。

我告诉儿子,不是每一个老师都会如此负责任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如果班里有小朋友上课不认真,老师不管也可以照样领到薪水,可是这样小朋友什么都学不到,还会像没有人照顾的小树苗一样长成一棵歪脖子树,将来没有本领风一刮就倒了。

之后,我又问儿子你喜欢那种老师呢?

后来,我发现儿子对音乐老师布置的作业也开始变得上心起来。

事实上,自卑只是自我认知的一个迷局,每一个人都会或深或浅地有所经历,引导孩子在童年时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将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但这是一个关注细节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失去了这一过程,一切将只能是空中楼阁。

能否让孩子不困在自卑的迷局之中,这其中的功力自然就在于父母智慧。

讲到这里,又让我想起老子早在千年之前说过的一句话——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每一个孩子都各有优势与劣势,没有人会是万能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父母、老师和一切教育者能否有“知人之智”,继而引导孩子拥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