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剥开孩子情绪的“壳”

剥开孩子情绪的“壳”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2.4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传统教育的缺憾怎么弥补?怎么说孩子才愿意听?怎样玩才能释放孩子的天性?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哀、乐等几种。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的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如喜会是手舞足蹈、怒会是咬牙切齿、忧会是茶饭不思、悲会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绪

情绪是信心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信心中的外向认知、外在意识具有协调一致性,是信心在生理上一种暂时的较剧烈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剥开孩子情绪的“壳”

已经快两点半了,猛妞还在磨磨唧唧不肯睡午觉。我一本一本的给她讲故事,可是她总有下一本在等着我。
我很累了,也有点急躁。就把书塞给她说:你抱着它睡觉吧。然后我就闭上眼睛假装睡觉。迷迷糊糊的,我竟然做起梦来。
感觉好像过了很久,我被她叽里咕噜的自言自语吵醒,她一声接一声的喊妈妈,我努力的睁开眼睛,看了一眼表,马上三点了。原来她又自顾自玩了半个小时。
正想拍拍她,让她赶紧跟我一起睡觉。却看到她制造的满是碎纸片的“第一现场”。是的,她把书撕了。而且她的表情特别得意,她很满意自己的“杰作”。
我顿时一股火气窜上来,大声的问:“你把书撕了?为什么?”猛妞愣了,然后变得不知所措。她紧张的说:“妈妈,宝宝撕了…”我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嘶喊:“不要这么轻易的过去,一定要让她长记性!”我又看了一眼碎纸片,猛的举起手来拍了她的腿一下,她被我的举动吓坏了,开始尖锐的大哭。纵使一万个理由告诉我不可以动手,我还是没有忍住。
她用全身的力气尖叫着宣泄着自己的委屈,我就这么看着她,能感受到她的难过,也能感受她到的困惑。我很想抱住她,用温和一点的方式去安抚她,却发现她开始麻利的下床,我猜她要去求助爸爸和奶奶,因为她一向“好汉不吃眼前亏”。他们都在休息,我不想让他们参与进来,就用手拉她,结果她开始愤怒,然后,奶奶推门进来了。我和她的交流失败。

剥开孩子情绪的“壳” 第2张

奶奶抱着痛哭流涕的小人儿离开了我的房间。留给我一段安静的时间来梳理这件事情。
我很后悔打了她一下。这个举动在她意料之外,所以她才会有如此大的反应。
我打她是因为愤怒,但是愤怒的原因真的是因为她把书撕坏了?我要给她一个教训?(不至于,她以前也撕书,我都是拿胶带请她跟我一起补好。)那么,还有什么原因让我有情绪呢?我重新去感受这个过程,从哪里开始我有不爽的感觉了呢?从一开始她总不睡觉,我开始有了焦虑;再后来自己实在太困,她依然一遍一遍得让我读书,我开始力不从心的烦躁;再到后来,我在睡梦中被她吵醒,我很郁闷!我开始愤怒!
哦!原来问题是在这里的,没有前面的铺垫,我可能不会因为她很平常的一个撕书的举动而如此不理智。而且我发现了我之所以愤怒,最根本的原因是我的自己“想休息”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我找到情绪的节点之后,接着又有很多的问题涌上来了:
1.她不想睡觉有错吗?那是她的自由。人最基本的权利就是决定自己的生理需求,是否要吃?是否要睡?所以我的焦虑源自我的控制欲。跟孩子无关。
2.她想要读书,而我想要睡觉,需要出现时,可以表达自己的需要,而我并没有尝试表达我很累很困给她。她也许并不知道,所以才会一本一本得让我一直读下去。
3.她自己用撕书的方式自娱自乐,并且玩了半个小时,其实说明她自己具备的游戏力。这是最值得鼓励的,在她所处的年龄段,撕书是一种很正常肌肉发展和空间探索方式,不具备“记住教训”的条件。如果我真的爱惜书,不想让她撕书,就可以在下次她自己玩的时候,提供其他的材料给她就可以了。

剥开孩子情绪的“壳” 第3张

一点一点的梳理下来,我渐渐的变得很平静,打已经打了,再多的自责都是无谓的,无论是刚才那个暴怒的自己还是那个先无辜后愤怒的孩子,都应该被拥抱和接纳。一句一句的自我倾听,一层一层的解剖和发现,在真正的原因面前,都得到了理解。
我解放了自己的自责,也开始耐心的等待奶奶怀里的那个眼角带泪的小孩儿醒来。
谁知道,她睡醒后一睁眼,第一个要找的还是妈妈。
“妈妈刚才忍不住打你了,你一定很害怕也很委屈,对不起啊…”
“嗯…”小姑娘使劲儿的抱了抱我。

打已经打了,再多的自责都是无谓的,无论是刚才那个暴怒的自己还是那个先无辜后愤怒的孩子,都应该被拥抱和接纳。一句一句的自我倾听,一层一层的解剖和发现,在真正的原因面前,都得到了理解。

我很喜欢云霄的这段独白。父母首先是一个正常人,正常人就一定有情绪,当我们带着情绪的时候,瞬间会发生那些让我们后悔和后怕的事情,但是愧疚感是不会给我们任何帮助的,毫无意义的情绪。云霄很快走出来,知道得到3点有关事件的深度思考。不得不佩服这个妈妈的觉知力。

妈妈和孩子之间的连结之深,恰恰也从孩子醒后是否要妈妈得到了验证,爱的力量一直就是强烈的、有力的,尽管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了,但是,孩子和母亲始终还在往这份爱的容器里填充着爱。妈妈信心给到孩子,当放下自己的愧疚和自责,带着欣赏的幸福眼光,只要一眼,这个孩子就会忘却伤痛,会回到妈妈的怀抱里来。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