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宝护理 > 母婴资讯 > “开明育儿”剥夺孩子心理感知,“过分否决权”让孩子踢打宝妈

“开明育儿”剥夺孩子心理感知,“过分否决权”让孩子踢打宝妈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2.0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因为,5岁的孩子,心智没有成熟,还没有打造好自己的“心理感知”,被赋予的家庭共决权,并不拥有教育意义。但父母,如果用所谓“开明”的方式育儿,会剥夺孩子塑造自己“心理感知”的能力。急于用开明的方式教育孩子,出让…

原标题:“开明育儿”剥夺孩子心理感知,“过分否决权”让孩子踢打宝妈

想象中:

接孩子的时候,母慈子孝,孩子给宝妈的,是灿烂的笑容,和小小的拥抱。

现实中:

5岁女孩,在宝妈来接她的时候,当着老师的面,对着妈妈就是一顿踢打,边打边哭,好像受了多大委屈。

“开明育儿”剥夺孩子心理感知,“过分否决权”让孩子踢打宝妈

这个宝妈是许多幼儿家长,共同的缩影。

分明看了很多育儿书,革新了很多老育儿观,把自己从里到外,武装成一位“开明”的家长,为什么孩子非但没有变得乖巧,反而更加“独断专行”?

书本中的“开明育儿”,不应该是教条的

孩子幼儿园有个好朋友叫灿灿,5岁,在班级表现一直很活泼,受到老师喜爱。

但有一次我接孩子的时候,观察到灿灿对待她的妈妈,行为很激烈,让她妈妈无奈又受伤。

事情很简单,下午4点接孩子的时候,灿灿妈妈排队比较靠后,所以大概是倒数几个接的孩子。

“开明育儿”剥夺孩子心理感知,“过分否决权”让孩子踢打宝妈 第2张

灿灿就为这,跟妈妈大发脾气,她认为妈妈迟到了,因为往常妈妈都是前几名来接她。

孩子一边说,一边哭,还一边踢打妈妈的脚。

好不容易控制下来,妈妈向孩子承诺,以后会按照灿灿要求的顺位,接孩子回家。

这样灿灿才擦干眼泪,跟着妈妈回家。

过分共决权

大家有没有从中,看出什么不妥?

很多家长都会这么做,体现了现代育儿理念的更新。

这些家长,有一个信念:

要和孩子有“共决权”

也就是大部分的事情,孩子要有做决定的权利。

“开明育儿”剥夺孩子心理感知,“过分否决权”让孩子踢打宝妈 第3张

从与过往的育儿观对比,这是家长向着“开明”更新的一个进步。

但这个进步,一下迈步太大,变成了“两极管”,成为了“过分共决权”。

其实,这种“开明”是错误的。

因为,5岁的孩子,心智没有成熟,还没有打造好自己的“心理感知”,被赋予的家庭共决权,并不拥有教育意义。

家长这时所谓的“开明”,实际上是读育儿书籍后,产生的教条主义

举个例子。

仍然以接孩子迟到来说,接孩子的主动权,在妈妈身上,而不是孩子。也就是说,什么来接,可以商量,但不能由孩子决定,因为妈妈会在实际过程中,遇到耽搁,比如排队或者堵车。

“开明育儿”剥夺孩子心理感知,“过分否决权”让孩子踢打宝妈 第4张

妈妈应该对孩子的观念进行干预,让孩子学会判断,而不是武断,理性地知道什么时间来接,是合理的。

可灿灿的妈妈,选择放弃母亲天生的“权威”,赋予孩子“共决”权。

但5岁的孩子,大脑发育、心智发展,都在蒙昧期,可能前一秒还想玩车,下一秒就想吃糖。

孩子决定的时间,在第二天可能完全就不是一个节点了。

父母去遵守这样的“决定”,其难度不亚于在童话世界里,找现实逻辑。

所以,父母育儿,不应该教条,更不应该放弃父母的“权威”。

教条的“开明”,剥夺孩子的心理感知

所谓心理感知,是一种通过思考,对事件有客观评估的能力。

“开明育儿”剥夺孩子心理感知,“过分否决权”让孩子踢打宝妈 第5张

这种评估,不是一时冲动,也不会今天一个样,明天又一个样。

仍然用迟到作为衡量标准,成年人的心理感知,会给家长比较清晰的认识。

比如,私人交往中,迟到有时候会被原谅,最多让朋友不快,甚至会有因为“迟到”,而显得人设有些呆萌的情况。就像《火影忍者》中,总是迟到的卡卡西老师。

可如果在职场经常迟到,要么经常扣钱,白打工,要么干脆开除,让这个成年人,很难与社会相处。

所以,心理感知,不是一件小事。

“开明育儿”剥夺孩子心理感知,“过分否决权”让孩子踢打宝妈 第6张

心理感知,直接决定一个人的道德观,它决定了孩子和社会、生活、伙伴的相处方式。

但父母,如果用所谓“开明”的方式育儿,会剥夺孩子塑造自己“心理感知”的能力。

父母这时候的“开明”,是让孩子用尚未成熟的心理,面对“人生抉择”这个汪洋大海。

就像父母让孩子开车上路一样,仅仅想象就会觉得危险。

父母不应该轻易出让天然的“权威”

父母是孩子的“权威”,这是天性使然。

急于用开明的方式教育孩子,出让这种权威感,会让孩子心理功能发展不健全。

“开明育儿”剥夺孩子心理感知,“过分否决权”让孩子踢打宝妈 第7张

换句话说,孩子的身体逐渐成长,但心理年龄却停留在幼年。

如今90后加入离婚潮,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年轻人“心理未成年”造成的风潮

就像灿灿,她的妈妈想用拥抱、安抚的方式,缓解孩子的情绪,可孩子选择用踢打的方式,使妈妈屈服,并尊重孩子做出的决策。

最终,让妈妈成为了自己的附属品。

在这个过程中,强化了她控制母亲的行为模式:

耍赖和死咬一个决策,就能左右母亲的判断。

“开明育儿”剥夺孩子心理感知,“过分否决权”让孩子踢打宝妈 第8张

从此,孩子的心理感知,就被剥夺了,因为她找到了有效对待妈妈的方式。

适当给孩子一点挫折

我们常常对“挫折教育”产生怀疑。

确实,很多刻意的挫折教育,让孩子自卑,对成长充满不信任。

但当孩子遇到挫折了,家长不要马上变成桥梁,用自己的身躯,铺平孩子遇到的困难。

应该适当让孩子提高“挫折容忍度”。

这种轻微的挫折,是未来孩子进入社会的保障。

“开明育儿”剥夺孩子心理感知,“过分否决权”让孩子踢打宝妈 第9张

现在的父母,逐渐更新育儿理念是好事,孩子是未来,是希望。

但不要掉书袋,要辩证地“开明”。

至少,孩子踢打妈妈的时候,要告诉孩子动手本身是不对的,耍赖也得不到任何正面回馈。

要求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思考。

父母的权威,不是幼儿的枷锁,当孩子长大了,父母仍然要保持权威,才会引起不断的亲子之争。

5岁的年纪,还太早。

宝宝呵护
生活护理
急救措施
体检免疫
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