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逼孩子分享,说孩子小气”,如果你也这样做过,一定要看这篇文章

“逼孩子分享,说孩子小气”,如果你也这样做过,一定要看这篇文章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2.1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场景:爸爸下班回到家,又饿又累,看到桌上的盘子里有一些饼干,随手拿一块放进嘴里。3岁的儿子立马又哭又闹:“你为什么吃我的饼干?你还给我!”哄了半天才好。爸爸很郁闷:盘子里还有那么多,我就吃了一块,宝宝就这么不依不饶的,他怎么这么自私,这么小气呢?

场景:爸爸下班回到家,又饿又累,看到桌上的盘子里有一些饼干,随手拿一块放进嘴里。3岁的儿子立马又哭又闹:“你为什么吃我的饼干?你还给我!”哄了半天才好。爸爸很郁闷:盘子里还有那么多,我就吃了一块,宝宝就这么不依不饶的,他怎么这么自私,这么小气呢?

爸爸妈妈们有没有觉得这个场景很熟悉?有没有因为类似的情况批评宝宝“小气”?有没有故意逗宝宝要拿走他在意的吃食或玩具?

在深入谈论这个话题前,我们先来看看娃儿们的发展特点。

无论是婴儿期还是幼儿期,宝宝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婴儿期自不必说,他们还没有明确的自己和他人之分,对于他们来说,“我周围的世界就等于我”。

进入幼儿期,宝宝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并飞速发展,开始进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阶段。他们不停地强调“我的”,他们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和感受考虑问题和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他们有自己的主意,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逼孩子分享,说孩子小气”,如果你也这样做过,一定要看这篇文章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心灵理论”(Theory of Mind),简化的解释就是,根据环境解读他人的情绪和想法,并猜测他们为什么会有某种特定行为的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发展,但需要很多年才能成熟完善,有些人甚至到成人期都在这方面存在不足。而孤独症的宝宝则在这方面存在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缺陷。

所以当宝宝进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阶段,他们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还没有发展成熟,他们更多强调物体的个人归属,而不太擅长灵活调整。

看到这里,各位爸爸妈妈是不是释然了呢?原来娃儿们这种“护食”的表现不是吝啬和自私,而只是一个必经的发展阶段呢!

“逼孩子分享,说孩子小气”,如果你也这样做过,一定要看这篇文章 第2张

◆ ◆ ◆ ◆ ◆

当然,父母家人在尊重宝宝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宝宝“心灵理论”的成长,体会分享的快乐。

大家可能会发现,宝宝有时候也很喜欢和大人一起分享的,比如,很小的时候,他们会把玩具递给我们;他们会把他的水杯送到我们的嘴边示意我们也喝;在蹒跚学步的时候,他们会拿着一块饼干,轮流走到每个家庭成员面前,让每个人都咬一口……

仔细观察,妈妈们就可以发现,通常这些分享行为都出现于比较温馨的氛围里,宝宝吃饱喝足精神状态好的时候,并且发生于和宝宝比较亲密的人之间。这些条件形成一个共同的特点:宝宝很放松,有足够的安全感。

反之,当人际链接没有很好地建立,或者某些事情的发生让宝宝想起了某些他们觉得受伤的事件,宝宝的分享行为就会被压抑。

比如此文开头的例子,爸爸回到家,还没有来得及和宝宝互动,没有让宝宝在互动中明白自己肚子饿的状态,就直接拿了宝宝的吃食,宝宝出现“护食”行为就非常可以理解的了,因为宝宝感觉自己的领土被侵犯了。如果爸爸换一种方式,回家抱抱宝宝,亲亲他,说说话,再告诉宝宝自己肚子好饿,很大可能宝宝会主动将饼干“奉献”出来的。

“逼孩子分享,说孩子小气”,如果你也这样做过,一定要看这篇文章 第3张

简单地说,在宝宝得到的同时,他们会更乐于分享。有研究发现,2岁以前的亲子链接更好,安全感更强的宝宝,更容易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

原因有两个方面:

1.榜样的作用

有一句英语俚语“monkey see, monkey do”,最初的意思是:在不理解原因和/或不明白后果的情况下,一味地模仿,就像猴子一样,看到人做什么动作,就会模仿。后来比较多地用以形容幼儿的模仿学习。

亲子链接好,安全感强的宝宝,必然和他的主要照料者之间互动颇多,主要照料者也会频繁为宝宝提供他所需要的各种物体,这个过程中,宝宝会对主要照料者的给予行为进行模仿。

“逼孩子分享,说孩子小气”,如果你也这样做过,一定要看这篇文章 第4张

2.安全性的积极的自我形象

安全感强的宝宝更可能有安全性的积极的自我形象,他需要更少的物体来确认自我价值。

所以,研究发现,和主要照料者之间存在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宝宝,他们更少地依恋某一个特定物体(比如,某个特定的毛绒玩具,某个已经旧了的小毛毯等),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照料者的拥抱更容易得到。

反之,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宝宝,他可能过度依恋某种安慰物品,比如一个毛绒泰迪熊公仔,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他都要带着这个泰迪熊,这个泰迪熊在这个阶段已然成为宝宝的一部分。这种情况下,你能想象,他会轻易地把他的泰迪熊公仔分享给你吗?

读到这里,妈妈们可能会说:“徐医生说得太严重了,一个小小的关于分享的话题怎么又扯到那么深层次的心理问题了?”或者说:“徐医生还是赶紧告诉我们具体怎么做吧!”

其实我说这么多,不是要故弄玄虚,而是想传递一个重要信息:宝宝的分享行为受自身认识发育阶段、家庭引导方式、以及亲子链接的影响,所以要促进宝宝的分享行为,除了要尊重宝宝的发育特点外,需要改变的,不只是宝宝一个人!

“逼孩子分享,说孩子小气”,如果你也这样做过,一定要看这篇文章 第5张

◆ ◆ ◆ ◆ ◆

我给妈妈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建议如下:

理解宝宝的发展特点,尊重宝宝的意愿。在宝宝不愿意分享、又引导无效的时候,不强迫,不批评指责,更不要嘲讽宝宝“小气”、“吝啬”,或则“自私”。

我在给妈妈们进行咨询服务的时候,经常听到这些标签式评价。宝宝听到这些评价时,虽然他们可能不太明白这些词的具体意思,但根据大人的表情语气眼神,他们还是明白这些词是一种批评指责或者嘲讽的,这可能会让他们觉得不被尊重,也更易产生逆反心理。

其实,我个人一直觉得:宝宝在某些场合确实有分享的义务(比如公共场所里的公共物品),但也有保护自己物品的权利(比如自己心爱的玩具或吃食),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强迫要求,而应该善意引导。

当宝宝主动和你分享的时候,很欢快地接受,并谢谢他。很多父母会给宝宝准备独一份的吃食,当宝宝主动和他们分享的时候,父母会很开心,但是会拒绝:“妈妈/爸爸不吃,宝宝自己吃吧!”殊不知这样会逐渐弱化宝宝的分享欲望,因为他并没有体验到分享的快乐,反而会逐渐理所当然地认为好吃好玩的都应该是他一个人的,其他人只要碰了就会引起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

还有些父母或者老人喜欢“逗”宝宝,向宝宝讨要他手里的零食或者玩具,如果宝宝不给,会表现得很伤心或指责宝宝“小气”,但一旦宝宝犹豫挣扎后真的给了,他们又不接受,还会说:“妈妈/奶奶是逗你的呢,你自己吃吧!”这样的做法,一开始会让宝宝觉得很困惑,更大的一点宝宝甚至会有被戏弄的感觉,从而在下一次的这种互动中坚决不理不睬。

“逼孩子分享,说孩子小气”,如果你也这样做过,一定要看这篇文章 第6张

正确的做法是:无论是宝宝主动分享,还是你向宝宝要求后宝宝答应分享,我们都应该很开心地接受,然后告诉宝宝:“谢谢你把吃的分享给妈妈,妈妈很喜欢吃,也好开心”,或者说“宝宝将自己喜欢的好吃的(或者具体的食物或物品)分享给妈妈,妈妈好开心!”通过这样的互动,宝宝会体会到分享的快乐,从而强化他的分享行为。

就像前面所说:Monkey see, monkey do. 平时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向孩子示范分享行为,给宝宝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一家人一起分食一份食物,或者爸爸回家了,妈妈提示宝宝爸爸很饿,让宝宝给爸爸找点吃的。

也可以让宝宝扮演“小大人”,为家中成员分配食物,同时和宝宝一起念儿歌:“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爸爸不在留一个。”宝宝的学习能力很强,下次他可能看到妈妈不在家,就会自发地“妈妈不在留一个”啦。

“逼孩子分享,说孩子小气”,如果你也这样做过,一定要看这篇文章 第7张

孩子品尝到了分享的快乐,形成了分享的习惯,他就会逐渐将这种分享意识扩展到玩具和其他用品上,也会将分享行为扩展到家庭以外的关系中。

我总是忍不住在不同的文章里反复强调一点:给宝宝高质量的亲密关系、正面引导和界限设立并重。这里也不例外,前面部分已经说明了宝宝的安全感和分享的关系,显而易见,我们想要宝宝是一个乐于分享的宝宝,就首先要确保他是舒适放松的、自信快乐的!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