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不靠“富爸爸”也能出类拔萃?寻常家庭养出一门菁英的6大养成术

不靠“富爸爸”也能出类拔萃?寻常家庭养出一门菁英的6大养成术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2.9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没有富爸爸,资源也有限的平凡家庭,如何培养出优秀子女,人中龙凤?《时代》(Time)杂志最新封面故事深入探访9个家庭,发现这些家庭共有的六大特点,他们凭借哪些信念,如何透过日常生活的点滴,培养出孩子赢战未来的全方位能力。

二十年来,吉娜的父亲每晚都会趁她与两个姊姊睡着后,在她们耳边轻唤这六字箴言:“我可以,我也会!(I can and I will !)”去年获得金球奖最佳电视女演员的吉娜.罗吉奎斯(Gina Rodriguez)解释,“我父亲说,这是在和我们的潜意识对话;还说我们小时候每当见到镜子里的自己,就会骄傲又自信地说:‘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我可以,我也会!’”

“长大后,我们的确也以行动去实践这股精神,”吉娜开心强调。她的大姊艾维利丝(Ivelisse)毕业于哈佛商学院,现为私募股票投资企业的共同合伙人,而二姐瑞贝嘉(Rebecca)目前也在美国一流的家医诊所担任医疗主任。

《时代》杂志在挑选个案时,摒除兄弟姊妹间从事相同产业、职务,以及来自富二代的背景,并锁定这9个出类拔萃的手足家庭,深入调查他们童年的共通点,此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厘清平凡家庭的教养秘诀;同时,针对“成功”的定义,更以领导、社会服务与贡献度做为探讨面向。

或许“基因”主导了卓越表现的先天优势,但是“父母的教养术”更是子女后天发展的关键。《时代》杂志归纳出他们成长历程中的6大共通点:

1.异乡移民

70年代后期,来自印度的斯瑞尼瓦桑(T. P. Srinivasan)携家带眷、远渡重洋赴美任教于美国堪萨斯大学数学系后,他们对3个女儿的教养就藏在“家务事”中。

曾是美国雅虎的创始员工,目前在斯坦福大学担任董事的瑞尼加.斯瑞尼瓦桑(Srinija Srinivasan)是家中的么女。她回忆道:“小时候爸爸常会问我们,看看妈咪在做什么?她需要帮忙吗?这时,我们就会凑过去妈妈身边,‘仔细观察、主动帮忙’就是我们从家务里学到的一课”。

不靠“富爸爸”也能出类拔萃?寻常家庭养出一门菁英的6大养成术

“另外,我们也没有零用钱,而是直接从客厅抽屉里取用零钱。假设今天我多拿了美金20元,那妹妹晚上的电影就泡汤了。“我的父母深信,‘懂得选择’将比‘定量供应’更有意义,”在加州医疗体系担任主管的二姊瑞佳(Srija)补充说道。

除了斯瑞尼瓦桑一家五口,另外8个家庭也皆为海外移民,对他们而言,这些毋须言传的家庭准则,就像是空气和水般的自然。除了增添彼此的默契,更清楚地体认到家庭价值永远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这对身处异地的移民家庭来说,无疑是生存的不二法门。

2.教育家庭

来自波兰的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史丹利.沃斯基(Stanley Wojcicki)与妻子常常邀请学生和亲朋好友到家里作客,纵使教授的3个女儿在聚会上总是玩得比谁都疯,却也得以在最自然的氛围下,提早接触抽象的物理理论。

“虽然我跟妹妹们并不喜欢在寒暑假期间,还必须和父母一同参加枯燥无味的学术研讨会,不过却也在耳濡目染下,让我提早理解复杂的概念、也变得敢于发问,更不会因为某人德高望重,就怯于和他们交流答辩,”现为YouTube执行长的长女苏珊(Susan)说。

由于家中常有大量书籍可供阅读,更有来自周遭学术环境的刺激,三个女儿养成严格的自我要求,并专注在课业上的表现,只为了不让身为教师的父母失望。在这9个家庭中,有6个家庭的家长不是从事教职,就是拥有教学的经验,他们一致肯定“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

3.政治参与

来自以色列的依曼纽(Emanuel)夫妻不只热衷参与政治活动,更活跃于社运界,有时甚至忙到忘了回家。因此家里的三个儿子想不接触政治都很困难,“光是吃顿饭,席间的话题都绕着时事打转;即使我们没跟父母一起出门参加,议题就直接摊在餐桌上,”现任首位芝加哥犹太裔市长的家中次子瑞姆(Rahm)笑着回忆道。

在美国宾州大学担任全球倡议副教务长的长子利奇(Zeke)也说:“参与政治会让你知道:只要愿意行动,世界将有所改变,不论是透过抗议,或是激荡出新的思维皆然。我们深知情况无法立即改善,但你我都有责任让世界变得更好,这是父母带给我们兄弟最重要的启发”。

不只依曼纽一家,其他8个家庭的父母虽没有涉足政治,却也相当鼓励子女们透过行动来参与。无论是社区再造,或是筹组工会、争取校园和住宅周边绿化的空间、要求减免中低收入户的学杂费等等,参与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学习如何伸张自己的权益,更能加入小我之力,谋求社会正义。

4.乱中有序

在美国纽约皇后区长大的赛门(Simmons)和依曼纽两家子,街头斗殴对他们从小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粗暴的言语和无礼的态度更是司空见惯。为了强夺衣物和电玩,也常与兄弟们上演全武行,但他们的父亲并没有刻意阻止,反而尊重他们在街头上所学到的一切。

“对我们兄弟而言,小时候彼此的斗争更像是‘互相漏气求进步’,我认为手足的较劲更能驱使人们向上,长大后你就会发现‘赢得诺贝尔奖’比打扁自己的兄弟来得更加带劲,也更加文明!”利奇.依曼纽(Zeke Emanuels)笑着说。

不只是这两家兄弟而已,沃斯基和斯瑞尼瓦桑家的姊妹们也大方公开曾恶整自家人。对他们而言,手足间的“斗智与对决”能让彼此变得坚强,同时又能深化他们不求完美、勇于挑战、保有高度韧性的人格特质,更重要的是,孩提时的他们虽然打闹不断,却鲜少与父母爆发冲突。

5.死亡考验

对安多夫(Antonoff)一家人来说,小妹莎拉(Sarah)在13岁那年不幸因脑瘤去世,从此便改变了一家人对待生命的看法。

“自从小妹离开后,我们总会不时提醒自己:死亡是如此的靠近。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就是当期待已久的电影即将上映,脑海里突然闪过‘啊,活着真好!’的念头,”在纽约担任时尚设计师的二姊瑞秋(Rachel)微笑说明。

曾获葛莱美音乐奖项的大哥杰克,正与瑞秋共同庆祝他32岁的生日,他们一口吃着蛋糕、一边分享:“自从妹妹走了以后,无论做什么事情,我都会下意识的从死亡那天回推倒数,因为生命可是有保存期限的,这促使着我随时上紧发条、兢兢业业。”

对许多人而言,失去至亲不仅席卷起巨大的悲恸,更会在心里留下永久性的创伤;然而,不论是对安多夫一家,还是亲眼目睹生离死别的其他8个家庭来说,死亡反倒燃起一股奋发向上的力量。

6.自由童年

来自中国的华裔教授林桓(Henry Huan Lin),在赴美任职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学院后,便举家移民美国。由于他本身在传统中式教育下成长,也曾被迫练习许多困难的才艺,不快乐的学习经验翻转了他对子女的教养原则,那就是“绝对不勉强孩子”。

“所以我跟我妹从小就常在外头嬉笑打闹、有时候写写不成文的诗句或是跑到大学里的陶艺教室乱捏一通,中学上的也是开放课程的学校,一周只需上两天的课呢!”目前是诗人兼作家的哥哥林潭(Tan Lin)说道。

现为知名建筑师兼艺术家的妹妹林璎(Maya Lin,最为华人所知的作品为──越战纪念碑)也接着分享:“我任教于大学的母亲也从不约束我们,她允许我们从玩乐中开放自己的想法。之后我也发现,每当我受限于某个框架时,都会搞得自己撞得满头包”。

在孩子慢慢成长之后,会逐渐活出自己人生的样貌。对这9个家庭而言,他们共通的想法是:当你为孩子做得愈多,他们就愈难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更将无从掌握自己未来的命运。与其照书养儿育女,不如像这些家长一样,从环境开始着手打造,让孩子从中培养关注社会的洞察力、拥抱向上的驱动力和克服困难的决断力,这些方法并不困难,只要你愿意相信“你可以,你也会”!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