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孩子是台碎钞机?你的误解和偏执才是!

孩子是台碎钞机?你的误解和偏执才是!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1.4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我的前半生》里有这么一个片段:上位成功的小三凌玲把两个孩子区别对待:亲儿子去的美国夏令营价值5万元,前妻生的平儿却只能参加8000块的本地活动。

《我的前半生》里有这么一个片段:

上位成功的小三凌玲把两个孩子区别对待:亲儿子去的美国夏令营价值5万元,前妻生的平儿却只能参加8000块的本地活动。

陈俊生大为恼火,凌玲却摆出一副“我不是天使”的姿态,回应得理直气壮。言下之意就是人性本自私,我不可能为你的孩子砸钱。

义愤填膺的同时,我被5万元的夏令营震惊了。

想不到的是几天后,《月薪3万撑不起一个假期》刷爆朋友圈,高管妈妈贴出了自家的账单:

女儿去一趟美国游学,10天20000元;女儿平时在家需要请阿姨照顾,5000元;7月份钢琴考级,每周要上两节钢琴课,200元一节,一共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语、奥数、作文3科培训班6000元,这么几项加起来就要35000元了。

另一位妈妈晒出的是全年补课账单:

英语1.2万元;逻辑数学1.4万元;舞蹈7000元;看图说话1.1万元;绘画6000元……

一年的各类补课费高达5万元,这位妈妈感慨,养的不是孩子,是台碎钞机。

不计一切地为孩子花钱,这是许多家庭的共识和意愿。

因为孩子身上承载着整个家庭的未来,砸出去的钱,是长远的投资,意味着丰硕的回报。

为人父母,谁不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毕竟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孩子是台碎钞机?你的误解和偏执才是!

邻居家的女儿,今年刚上一年级,也加入了浩浩荡荡的补课大军。

孩子名叫果果,长得天真可爱,夫妻俩视若掌上明珠。果果3岁学琴,4岁练舞,5岁加入绘画班,行程排得满满当当。

经常听见小姑娘哭闹,嚷嚷着不肯去上课。妈妈拉着骂着,一路推推搡搡,“全家人为你省吃俭用,你还不知道珍惜?气死我了!”

果果的爸爸是普通职员,妈妈全职带娃,一家人过得紧紧巴巴。

偶尔在路上遇见,果果妈会对我抱怨:“你看我这皮肤,干得要死啦。但我舍不得花钱啊,只能随便抹点大宝完事儿。”

可当我劝她对自己好一点时,她又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不行的呀,培养孩子才是头等大事。”一面说一面叹气,30岁出头的脸上,已略显疲态。

这样的为孩子倾尽全力的父母,并不在少数。

一对月收入不足4000的底层夫妇,花3000元为儿子报了轮滑班。

夫妻俩节衣缩食,却让孩子穿名牌吃大餐,为了是开眼界有格局,不输在起跑线上。

可恕我直言,牺牲全家的生活质量为代价换来的见识,并不见得是成长的最佳营养品。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生出“唯我独尊”的错觉,长成索求无度的自私自利者。

面对超出能力的给予,付出方和接受方都不会太轻松。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会成为一台碎钞机。

出发点当然都是爱,天底下的父母都恨不得捧出自己的一颗心,给孩子吃最营养美味的食物、穿最精致华丽的衣裳、接受最先进科学的教育。

可父爱母爱之外,也有些不容忽视的因素,在支配着这种“碎钞机”式的非理性投入。

第一,对阶层固化的恐慌。

“寒门难再出贵子”已经成为无数普通家庭的魔咒,教育就是拼爹拼妈,亦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

下一代的竞争,通常被解读为父母的格局、认知与财力比拼。

渴望孩子打破阶级壁垒的父母们,不得不孤注一掷,倾举家之力,去“买”一个不一定实现的未来。

第二、“富养”的社会舆论宣传。

近年兴起的欧美游学,打的是拓展孩子眼界的口号,与富养孩子的舆论导向契合,故而大受追捧。

在家庭条件足以承担的情况下,出国长见识是好的。然而,总有不顾自身情况的盲目“富养”,把这个寓意丰富的词汇简单理解为花钱、花很多很多钱。

第三、人云亦云的从众攀比心理。

去幼儿园接孩子,宝爸妈们在门口讨论着的,上了什么兴趣班,花了多少钱。

很多人认为,花钱多少与亲子质量直接挂钩。在这样群体的情绪煽动中,父母便不知不觉地失去了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陷入盲从和攀比的状态。

正如《乌合之众》所言:“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为孩子,尤其是为孩子的教育花钱,这理所应当,而且极其必要。

恩格尔定律表明:“家庭收入越低,生活消费性支出中用于食物支出的比重就越大”。

以此推断,教育投资其实也是家庭经济状况、精神面貌的衡量指标。

一个家庭为其子女所提供的教育,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个家庭未来的样子。肯为子女教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与精力的家庭,不会有太糟糕的未来。

遗憾的是,太多父母忽视了人力与精力,而把爱用财力和物力一言以蔽之。

“这钱呀,花了心疼,不花却无法心安。”这其实也是大部分父母的心态,他们认为努力挣钱用力砸钱,就是做父母的所有义务和责任。

那些滚滚流出的真金白银,或许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孩子缺失的陪伴和关爱。但事实上,砸钱只是最简单省事的责任尽到和爱意表达。

毕竟世上有太多金钱无法买到的东西,比如成长中的浮光掠影、比如真正的优质教育。

不花钱万万不行,只花钱也万万不行。

以下三个“砸钱”原则,或许能给望子成龙的你做个参考:

结合实际,量力而行。

不求量多,但求质精。

理性分析,切忌偏执。

所谓的教育投资,是物质给予、生活陪伴与精神成长交织而成的系统性工程。钱财之外,还需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耐心、耐力以及爱。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