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让孩子“打回去”?请不要把你的快意恩仇寄托到孩子身上

让孩子“打回去”?请不要把你的快意恩仇寄托到孩子身上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1.7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这篇文章看得我好感动。那些被霸凌,受委屈的孩子的故事真的让人好心碎。我们都曾是孩子,我们也曾经欺负过别人,或者被人欺负过。如今,想到孩子们也终将去面临那些成长的波折,多么的不舍得!

这篇文章看得我好感动。那些被霸凌,受委屈的孩子的故事真的让人好心碎。我们都曾是孩子,我们也曾经欺负过别人,或者被人欺负过。如今,想到孩子们也终将去面临那些成长的波折,多么的不舍得!

可是,为什么孩子会被欺负呢,是因为软弱吗?如果孩子是被孤立,又该怎么办?“打回去”即使让孩子免受皮外之伤,得到的真的是他们想要的吗?终于有人说到问题的本质!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希望我们的文章能够传播得更远,让更多的父母读到它,让更多的孩子可以免受欺凌,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上周,湖南一个妈妈替自己在幼儿园被“欺负”的女儿出气的视频火了,关于如何处理孩子被打,要不要替他们出气,要不要让他们打回去,一直是个争议不断的“千古难题”。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我不禁想起了一段时间很火的重庆小男孩的视频:男孩打了嘲笑他光头的同学,并为自己辩护。

“娃儿要刚强,你要让别人惹不过你,你娃像个女娃儿一样,别人就欺负你,你憋屈,别人就一辈子欺负你!”

“你不能一直退,你要用武力保护自己,娃儿不能一直退,娃儿要刚强就刚强!”

“他一直指着我的软处说,如果我今天不反抗,那么所有人都知道我是个光头,我就是要尊严,尊严,尊严!”

“你有孙子不?你有外孙没得?如果你有孙子,别人指着他的软处说,你也是肯定不舒服。”

“娃儿都要尊重,我宁愿挨打,宁愿在这站一天,我都要尊严!”

虽然男孩只有10岁,但他缜密的逻辑,丰富的高级词汇,愤怒但又清晰的表达,特别是他关于尊严、自强的理论更是让群众拍手称快。

先不论男孩通过打人来解决问题到底对不对,视频看下来,对这个男孩我只有一个大写的“心疼”。视频伊始,男孩就在歇斯底里的呐喊,其间还时不时用力地拍桌子,这是他的愤怒,更是他的渺小与无助。

当他用尽全身力气为自己辩解时,视频中不时会有大人的笑声,拉开他的那个保安(据新闻称)也一直翘着二郎腿,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一边看着男孩的“笑话”,一边不痛不痒地说着政治正确但苍白无力的词汇:你说你打人对不对......

就像这个男孩的光头一样,在我们的童年,也许都有这样一个在成人眼里只是如蚊虫叮咬的无关紧要,但在我们内心,却犹如狼撕虎咬的非同小可。

正如男孩所讲,那是我们宁愿挨打受罚也要拼命维护的尊严。

反欺凌的本质,一定是在于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培养“弱者”的自信和勇气,引导“强者”用他们的强大担起更大的责任,维护孩子们看似渺小但却无比重要的尊严。而一直以来,我们的学校和父母在这件事上都有太多的缺失。

让孩子“打回去”?请不要把你的快意恩仇寄托到孩子身上

学校的缺失

记得之前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

美国一位9岁的小男孩也是因为光头被同学嘲笑,刺耳的评论让他难过到不敢进入教室,也不愿意脱掉帽子,站在走廊上大哭。当女教师纳尔森得知后,要求马修在操场上剃光自己的头发,并当着所有同学的面说:“等你将我的头发剃光了,还有同学取笑你的话,他们也是在取笑我。”此后,男孩再也没有被取笑过,老师也获得了同学、家长的信任和支持。

让孩子“打回去”?请不要把你的快意恩仇寄托到孩子身上 第2张
让孩子“打回去”?请不要把你的快意恩仇寄托到孩子身上 第3张

△陪伴,是最好的支持与安慰

还有一个类似的新闻

也是发生在美国。11岁的小男孩为了支持罹患癌症的外公,把自己剃成光头,但没想到他的光头却在学校受到嘲笑。当校长知道这件事后,召集了和男孩同年级的学生,向大家讲述了男孩的故事,表扬了他的勇敢。并告诉大家,如果未来遇到某件你认为对的事,那就应该勇敢站出来,给予支持。如果你相信某人,你也可以为他们发声音,让事情变的不同,我相信你们都能做到。不但如此,最后,他还让男孩当众剃光了自己的头发,给予小男孩更加强大的支持。

让孩子“打回去”?请不要把你的快意恩仇寄托到孩子身上 第4张

看完这两个新闻,我突然记起小学时的一件事。

当时班里一位同学A丟了钱,一口咬定是B偷的,A的妈妈是当地教育局的局长,而B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级生不说,还说班里最皮的同学,一直就喜欢捣蛋。当时这件事发生在体育课上,不等B辩解,这个老师就罚他跑10圈,B暴怒拒绝,争执中不小心抓到了老师,接下来令我们震惊的一幕发生了,老师对着才9岁的B拳打脚踢!B一边痛哭叫喊,一边对老师和A进行最恶毒的诅咒,而此时,其他同学只有沉默和发抖。事情的真相当然是B没有偷A的钱,只是因为B是班里唯一一个不对A毕恭毕敬的人,A早看不惯B,所以才一口咬定是B。而最令人伤心的是,事情并没有沉冤昭雪的逆袭。B因为这件事更加自暴自弃,小学没毕业就跟着父母进城打工去了,而A依旧因为家境好,成绩好,一路顺风顺水,过着人们眼中理所应当的“官二代”的生活。

无论是陪学生剃光头的老师,还是体罚学生老师,可能都只是老师里的两个极端。但回想我们的求学生涯,老师关注最多的的确也是那些成绩好,长相好、家境好,或者送了礼的学生。真正对每个孩子一视同仁,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尊重孩子的老师又有多少。对于发生了欺凌或者告密的现象,要不是像开头视频里那位保安一样,教训威胁几句,或者是双方各打一板,最后,再请来家长,把皮球踢出去。

但这里并非痛诉老师的不负责任,孩子对父母来说是唯一,但老师的学生却有数十个,他们每天不知道要接到多少个小报告,可能确实没办法一一甄别。在反霸凌这件事上,学校把皮球踢给家长,觉得孩子必须由家长管教,而家长要不踢回给老师,要不越庖代厨替孩子出气,或者简单粗暴到让孩子动用武力,这才是欺凌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之一。

让孩子“打回去”?请不要把你的快意恩仇寄托到孩子身上 第5张

父母的缺失

前面也说到了,父母在欺凌这件事上也有截然不同的态度,不闻不管、替孩子打回去、让孩子打回去。

不闻不管的情况更多地发生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

记得自己刚上一年级的时候,为了迎接新学期,我还特意央求我妈带我去剪齐刘海的公主头,但不小心被理发师剪成了寸头。因为这件事,我被同学嘲笑孤立,当我回家向大人哭诉时,我妈却不耐烦地说,不就一个头发吗,迟早要长出来的,你这么在意外表,怎么读的好书.......

不止如此,一直以来母亲对我感受的忽视,成为我和她之间至今也破除不了的坚冰。

在父母和老师的“双管”缺失下,当时还是孩子的我们,只能默认学校也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并用“那顶单薄的帽子”来掩盖我们的敏感和自卑,用忍耐和沉默来消化伤害和痛楚。

每一个童年被忽视,被欺凌过,被权威压制过的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像开头视频中那样的小男孩,也渴望着一个能帮助我们的父母。所以当这个小男孩跳出来撕破政治正确的权威,给伤害他的人来了一场痛快的反击,当那位湖南的母亲冲到幼儿园替孩子出气时,下面一堆看客热血沸腾,大声叫好。男孩在为自己辩解,母亲替女儿出气,难道不也是在为当年的我们“复仇”和痛诉伤害吗?

然而,且不说暴力的对错与效用,也不论大人打小孩是一件多么无能又无耻的事,难道我们内心渴望的难道真的是一个能替我们打回去的母亲,或者是当年那个能够痛快打回去的自己吗?

当那位妈妈冲到幼儿园把欺负自己女儿的孩子打了一顿时,她发泄的只是自己的怒气——你竟然敢欺负到“我”的孩子身上,却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她剥夺了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剥夺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磨练,还很有可能会让孩子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这样的母亲,本质上还是那个专治、无能、自私且愚蠢的家长。

那么让孩子自己打回去呢?这也是目前争议最大的反欺凌方式。被欺凌的原因有很多,瘦弱、成绩不好,不好看,转校生........外在的因素千差万别,但欺凌的本质都是挑看起来好欺负的人下手。电影里经常有这样的情节,面临施暴者,被欺凌者越是显的懦弱害怕,施暴者就越兴奋,即便这次放过你,下一次还会来找你。

“一定让别人知道我不是好欺负的软柿子”——这也是大部分支持“打回去”的父母最重要的理由,比起孩子吃亏,他们更怕的是孩子成为那个逆来顺受的软柿子。

但是,简单地说出一句“让孩子打回去”的人,确定不是武侠小说和古惑仔看多了?你的快意恩仇凭什么寄托在孩子身上,并让他们去为很可能非常严重的后果买单。仔细回想我们童年面对欺凌的时屈服遁逃,难道都是软弱?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选择难道不是在当下审时度势下的最优判断?别觉得孩子打架都是小打小闹,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打起架来才是不知轻重,不计后果。而且比起武力欺凌,孤立隔绝、嘲讽中伤,有时候精神欺凌带来的伤害比暴力大得多,面对这样的欺凌,你也教孩子去把不理你的人打一顿吗?

如何应对欺凌根本就是一件复杂到根本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那些只会让孩子“打回去”的父母要不是根本没仔细思考前因后果的懒惰虫,要不就是有勇无谋的“一介武夫”。

让孩子“打回去”?请不要把你的快意恩仇寄托到孩子身上 第6张

如何解决

没有尖牙利爪,但我们有脑子啊。暴力只会滋生更多的暴力,用智慧去解决永远是最好的方法。

当孩子被欺负,父母首先一定要弄清楚原因。孩子多大?“欺负”他的人有多大?他们起争执的原因是什么?事件的严重程度如何?…….

4~5岁以下

这里先以年龄为区分。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同理心和社交技能是逐步发展成熟的,2~3岁的孩子虽然开始有一两个比较亲密的同龄朋友,开始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在分享和轮流上有所进步,不过依然可能使用暴力;3~4岁后,即便没有大人的干预,他们也开始明白要分享和“轮流玩”。直至5岁左右,孩子才开始有同理心,和他人建立起真正的友谊。

仔细观察一下便可得知,3岁前幼儿的争执多是因为“自我为中心”和“物权占有”,比如世界就是应该只围绕我转,玩具、食物或是大人的关注都应该是我的。

我2岁的侄女平时就爱扯人头发,一次我给她带去了一个巨大的生日蛋糕和玩具熊,她高兴地大叫转圈,同时也使劲地扯自己的头发......当孩子感到恐惧、孤单、紧张、挫折、悲伤、愤怒、疲劳、兴奋、甚至快乐时,由于缺乏对应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并控制以上情绪的能力,打人就成为他们本能的释放情绪的方式。

因此,对于四五岁以下的孩子,他们之间的冲突推搡并非大人眼中那样“心存恶意”,或者说是“熊孩子”的父母管教不当。

每个孩子生来不同,有的温和有的急躁,有的固执有的随和。常常听到有人抱怨说,这家人怎么这么不会管孩子,3岁多了孩子也能听懂话了,还打人,我家的或者我认识的孩子,别人虽然以前也打人,但教育几次就好了,所以肯定是这家父母没管教。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有的孩子就是“屡教不改”,并且他们的父母在“管教”上也一点没有问题,只是这些孩子在社交和共情,在自我情绪管理上就是要落后一步,真的也许只是“时间未到”而已。

对于这个阶段孩子间的争执,也许大人能做的更多是在旁监护和引导,或者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除此以外,便是耐心等待他们长大。

5岁以上

当一方对另一方造成故意的伤害时才构成欺凌。欺凌的表象不计其数,这里不可能一一给出建议,除了那些教科书般的方法,比如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和情绪变动,查看他们的物品是否有缺失,让孩子同大人敞开心扉,被欺凌后及时告知父母和老师......

但无论是惯犯的欺凌者还是隐忍的被欺凌者,本质都是自卑和缺少关爱的人。所以当发生欺凌时,长远来看,我们需要解决的并非某个欺凌事件本身。

记得刚上中学时,班里有一位女生,近视得很厉害,戴着镜片很厚的眼镜,加上女生十分内向,还有点古怪,只喜欢躲在角落一个人看闲书,形象也不够好,于是成为同学取笑孤立的对象。但到下一个学期,她便成为我班最受欢迎的女生之一。原来是在她向父母述说自己的苦恼并希望转学之后,她爸妈并没有直接答应她的要求,而是先带她去换了隐形眼镜,成为我们学校第一个戴隐形眼镜的学生。不仅如此,爸妈还给她买了更多的书,让她带到学校借给同学看,到后来书越来越多,她便组织了一个图书角,号召大家捐书,鼓励大家借书看书。后来可能是因为考虑到隐形眼镜的伤害,她重新拾起了她的”啤酒瓶底“眼镜,当她戴着这幅眼镜给我们畅谈她关于图书角的计划时,那种自信真的是让我觉得她美爆了。

还有一位男同学也是,又高又胖还满脸痘,本是默默无闻无人问津,却在校钢琴大赛流利地弹出一曲肖邦,不仅如此,他还会弹吉他编曲,顿时成为男生追捧的对象,纷纷向他拜师学艺…..

无论是学校还是父母,尊重孩子这个独立的个体,培养“弱者”的一技之长和自信,而教会“强者”利用他的强大,用来保护弱者,这样带给他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同,远远大于看着弱小者在自己脚下诚服求饶要大的多。学校和父母也必须联手,让孩子知道,学校不是那个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这里有温暖和正义,可以信赖和倚靠,而这种倚靠绝非自己的弱小和无能。

再回头看看视频里那个重庆小男孩,如果那个保安能认真倾听他的辩解,如果在平时,他的父母和老师能够重视他的话语和感受,给予他足够的关爱和尊重,接受他的不完美,并教会他自己也接受这一份不完美,让他从别的角度发展自己的一技之长和自信,那么他还会用打人和呐喊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吗?

在反欺凌这件事上,智慧的本质是爱与尊重。愿这个世界多一份爱和尊重,少一份欺凌。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