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行为心理 > 宝宝撵着那块脏兮兮的小枕巾才能入睡,是不是病?

宝宝撵着那块脏兮兮的小枕巾才能入睡,是不是病?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2.9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美国著名漫画《花生》里的小男孩莱纳斯有一条蓝色毛毯,这条毯子对他极其重要,就像生下来就在一起了一样,离开它甚至无法呼吸。有人问他为何离不开这条蓝色毛毯,他用哲学家的口吻回答:“当生活变得不舒服时,它能让你紧紧依偎”。

美国著名漫画《花生》(如果说里面有一重要角色是“史努比”,你或许就不陌生了)里的小男孩莱纳斯有一条蓝色毛毯,这条毯子对他极其重要,就像生下来就在一起了一样,离开它甚至无法呼吸。有人问他为何离不开这条蓝色毛毯,他用哲学家的口吻回答:“当生活变得不舒服时,它能让你紧紧依偎”。

豆瓣上甚至有“莱纳斯的安全毛毯”小组,很多成年人在上面讲述着自己跟莱纳斯类似的一些依恋物“癖好”。

宝宝撵着那块脏兮兮的小枕巾才能入睡,是不是病?

美国著名漫画《花生》剧照,但凡有莱纳斯出现,画风都是这样的↑↑↑

一条无可替代的小毛毯

很多孩子都有这样一件迷恋的物品,可能是毛巾、毯子、奶嘴或是一个毛绒玩具。还记得,在我家乐姐百日宴那天,亲戚家一位3岁多的小孩全程都拿着一条脏兮兮的毛巾,一旦拿走就哭闹不止,这引起了很多大人的注意,纷纷劝说要纠正,一些家中有幼童的长辈则暗自“引以为戒”。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很负面的现象,也完全不用刻意地避免,我也并没有把他的忠告放在心上,我家乐姐差不多在4个多月断母乳时,成功迷上了一条枕巾,每天睡觉都一定要找到它,如果哪一次出门没有带,那睡眠会成为一件特别头痛的事情。差不多在3岁左右,她开始有了一个新宠,是一个小企鹅玩具,那是我带她在海洋馆看好企鹅之后买的,目前已经破旧不堪,但对于她极其重要,到哪都要带着。

早在约六十多年前,英国儿科医生唐纳德·温尼科特将这些被孩童所依恋的小物件定义为“过渡性客体”,一般它们都有这样的共同点:柔软温暖,可以移动,它们的作用是替代母亲给予孩童温暖和安全感。

身边遇到过很多家长,因为孩子的“恋物”而头痛不已,其实孩子的“恋物”是非常正常的心理现象,是每个个体心理发育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这些过渡性客体能帮助孩子们对抗焦虑、寂寞,给孩子以安全感,帮助他们安然入睡。

孩子为何如此需要这些“小物件”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我要先解释一下何为客体与自体。自体即“我”自己,客体则是与自体对应的,与“我”建立关系的外部世界的万事万物。对于一个小婴儿来说,母亲的爱是最早的客体。

宝宝还未出生时,生活在妈妈的子宫里,这时的宝宝是跟妈妈一体的。心理学家梅兰妮·克莱因认为,婴儿在子宫内处于一种完美的状态,但出生的那一刻,对婴儿来说是第一次创伤。——这个创伤就是分离,婴儿开始认识到母亲并非完全属于自己的,她也会疲劳,也会暂时离开自己。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能够充当母亲替代物的物件或玩具来寻求安慰,它们可以在母亲暂时离开的时候,替代母亲的角色给儿童提供温暖和安全感。

所以说,这些被宝宝们迷恋的柔软小物件,是母亲的“替身”,它们能代替母亲给宝宝以温暖的关怀与抚摸,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何大多的过渡性客体,都是柔软的毛巾或毛绒玩具——因为当宝宝们抚摸着它们的时候,就像妈妈抚摸着自己一样。

这些柔软小物件,往往带有一些母亲的气味或联系,这其中的联系非常微妙,比如我家乐姐最爱的小企鹅毛绒玩具,或许是因为她特别喜欢我带她去看她小动物的这么一个过程,我还特地回忆了一下,那一阵子正好是我工作特别忙碌的阶段,对她的陪伴确实少了一些。所以有时候,依恋物品,这也是一种潜台词,即宝宝希望获得妈妈更多的陪伴。

宝宝撵着那块脏兮兮的小枕巾才能入睡,是不是病? 第2张

恋物不是什么坏事,别干预

宝宝的恋物,跟成年人的“恋物癖”不是一码事,所以我们完全不用把宝宝的恋物看成一件不好的事情。过渡性物件能给宝宝暂时的安全感,缓解妈妈不在身边的分离焦虑,同时,它能给孩子形成独立的自我空间。

比如安抚奶嘴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依恋物件,有不少心理学的研究都支持宝宝使用安抚奶嘴,因为它能更好地帮助宝宝度过口欲期。在母乳断乳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安抚奶嘴来帮助宝宝度过离乳时的焦虑。

我们也可以发现,依恋物件往往会在宝宝面临分离、丧失的时候出现,比如离乳、分床、入园、亲人离开等阶段。

对于刚刚离开父母,开始独自睡小床的宝宝来说,依靠“过渡性客体”比如一个毛绒玩具或一条毯子,能够减缓没有母亲陪睡而产生的焦虑感。

这样看来,这些小物件,是不是还挺有用的?

刚才我解释了过渡性客体的出现,是因为婴儿发现母亲会暂时离开,所以过渡性客体相当于孩童自己发现或创造的“第一所有物”,它是完完全全属于孩童自己的,是不会消失的。妈妈的乳房会消失,陪睡的妈妈也会消失,但依恋物件是可控的,是安全的。所以,依恋物并不是坏东西,强制夺走孩子的依恋物,或千方百计戒除,才是最致命的。

乐姐的奶奶在她1岁多时,曾好几次试图拿走她心爱的小枕巾,但每一次都会引起一场不小的哭闹,被我发现之后,便停止了这种无意义的强行戒除。相对于给宝宝带去坏情绪、愤怒,继续使用这些小物件显得根本不是什么事,因为长时间的哭泣若导致宝宝缺氧,那这样的强制戒除,又有什么意义呢?

宝宝撵着那块脏兮兮的小枕巾才能入睡,是不是病? 第3张

这些小物件,会伴随孩子一生吗?

那有些家长可能会问,这个依恋物究竟会依恋到什么时候呢?会一直依恋到成年吗?

答案是会!很多成年人依旧会离不开孩童时期的依恋物件。当然,大多数对过渡性客体的依恋会在2~5岁时消失,因为随着孩子长大,关注点和兴趣会逐渐丰富并转移,到时候对依恋物件可能就不那么痴迷了。

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入园阶段,或暂时离开亲密养育着出远门时,会特别依赖依恋物件,因为这个时候,依恋物件能给孩子一种父母还在身边的感觉。

这种童年早期的记忆,确实会延续到成年之后。美国的儿童发育行为学专家芭芭拉·霍华德发现,多达25%的女生在上大学时会带上儿时的“过渡客体”。我刚进大学,搬进寝室的第一天,我隔壁床的同学J就抱着一只破旧的兔子布偶来寝室。

印象中这些依恋物件总是因为使用时间很久而显得破破烂烂或脏兮兮的,有些家长就好奇,我能偷偷把依恋物件用同一款式的新物件来替代吗,或是拿去清洗干净?这方面,有专家建议,这些物品即便很脏或有气味,都建议不要去清洗它,因为清洗会破坏婴儿体验的连续性,损毁这个物件对婴儿的意义。
有时候这些陈旧的依恋物件,已经破旧不堪,甚至打上布丁,但还是无可替代,我们在焦虑不安的时候,总会去寻找记忆深处的安慰。

宝宝撵着那块脏兮兮的小枕巾才能入睡,是不是病? 第4张

有时,“物质补偿”成了伴随一生的“小物件”

对于现在很多家长来说,因为忙碌而快节奏的工作,错过了太多陪伴孩子的时间。真正高质量的陪伴,是给予100%的关注,而不是“孩子玩着IPAD,我玩着手机”。

我最不愿看到的,但是也经常看到的,是身边有些家长,因为不能陪伴孩子,而用一些物质作为补偿,比如买一件新玩具给孩子,这样孩子就能安安静静地去玩玩具,避免了“打扰”,家长就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了。这时,作为“补偿”的玩具,也是一种过渡性客体,孩子无法在家长身上获得陪伴,一件件新玩具、新礼物,就成了代偿的“陪伴”、家长的“替身”。

你是不是这样的父母,或者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父母,因为没有时间和耐心陪伴孩子,就用一个新玩具“打发”孩子。对于一些中小学生,或许就是用手机、笔记本电脑来“补偿”。幼年早期的过渡性客体,是幼童的一种适应性行为代偿,但是当孩子逐渐长大,还需要不断地去寻找各种过渡性客体,家长是否需要自我检讨?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