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孩子东西被抢了?!你有试过这么做么?

孩子东西被抢了?!你有试过这么做么?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1.8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孩子东西被抢了?!你有试过这么做么?


于是问题出现了:如何在不让孩子吃亏的前提下妥善处理争抢行为呢?

在提出解决办法之前,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首先,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发现,在儿童社会交往,即和小伙伴玩耍过程当中,无论在哪个国家、哪种文化背景下,进攻性行为都是在所难免的。一些研究也能证明,在游戏中显示出一些进攻性或许是儿童社交发展的必经之路。

“其次,很多家长们过于担心孩子的“自私”行为,孩子们也常会因此到批评。然而,对于两三岁的幼儿来说,“自私”其实是一个正常现象,因为此时的他们正处在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而自我意识中包含着“所有权”的概念,即我的、我的东西。处于这个阶段的他们也并不明白什么要跟别人分享,因为在他们的小脑瓜里还没有掌握“借”与“还”的概念。所以他们认为东西一旦离开手边就意味着丢失,争抢行为出现。

在此基础上,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逐渐规范孩子之间的争抢行为啦。

NO.1

如果ta想玩其他人的玩具,那么家长应鼓励ta去和玩具的主人商量,或者用自己的玩具进行交换,但不可以直接拿来玩,更不可以从别人手中抢夺。

NO.2

当别人想玩ta的玩具的时候,需要经过ta的同意,同意就一起玩,不同意父母也无需过多干涉。

NO.3

当ta因为玩具和其他小朋友之间出现争抢的行为的时候(前提是玩具属于自己的),父母可以出面制止争抢行为,并陪着孩子温柔而坚定地把东西要回来。

在此过程中,家长应当尽力保护孩子“所有权”的建立和发展,孩子只有确认了什么是“我的”、什么属于自己之后,才能逐渐意识到什么是他人的,然后才能做到把自己跟其他人的物品分开。

另外,分享意识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在反复的社交活动中才能够建立。家长不应该批评孩子,也不能盲目给孩子贴上“小气”、“自私”的标签,而应该理解、接纳孩子的不分享,并在社交活动中不断为孩子导入分享的概念。

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自愿分享的小天使~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