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如何与孩子说说“死亡”这件事呢?

如何与孩子说说“死亡”这件事呢?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1.5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小长假后,我们近距离体验了一场真实的“死亡”场景:一女子在小区跳楼自杀了!悲讯不胫而走,小区瞬间被种种猜测和悲恸笼罩......或因恐惧,人们纷纷退避三舍,因为女儿月儿就读的小学就在小区内,物管及时与学校作了应急备案,但消息很快便在孩子们中间传开了。晚上,我们听月儿聊了她直面这一事故现场的思考:

“我们学校今天没做早操,因为小区有一女的跳楼自杀了(事故现场近学校操场)。”

“我回家时看到现场有警察,还有一块白布,底下或许就是那个可怜的人(顿了顿,继续说)听说她是一位妈妈,有抑郁症。那么,她的宝宝会知道妈妈死了吗?(孩子想了想)或许,我可以给她的宝宝画一幅画,告诉她的妈妈只是去了快乐的天堂,但永远不会回来了,希望她快乐长大吧......”

孩子说完自顾自去画画了,画完还弹了首《真善美的小世界》,对目击这一死亡课堂,我们没有避讳,平和听完孩子诉说她的所见所想,欣慰的是,孩子对生命的归依有着天然的理解,没有恐惧,也没有伤感,颇温暖而平静。

如何与孩子说说“死亡”这件事呢?

我们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故事:一个孩子的父亲去世了,家人怕他伤心就欺骗他说:“你爸爸去国外工作了,要过很久才能够回来。”一个幼儿的母亲去世了,家人不知道怎么跟他谈论死亡,就说:“妈妈出远门了,你要是听话,妈妈就会回来的。”我们的传统礼俗中对死亡话题常怀忌讳,以上回避看似“善意”的谎言,却带有成人自以为是的保护和局限性,谎言下的孩子一度无法了解死亡的真像,也就无从体验生命消逝的意义,唯对生命忐忑和对死亡恐惧便顺理成章了。面对“死亡”,真实的体验并不会导致生命不能承受之痛,真相虽会带来悲伤的宣泄,但惜别后何偿不是一种重生与期盼?!就像游泳,学会后的人都会克服学前对水的恐惧,但不会游泳者是无法感知水中畅游的痛快,我们希望孩子珍惜和尊重生命,便应鼓励他学会勇敢前行。

那么,如何对如此沉重的生命话题作正能量引导呢?根本上来说,生死皆属生命本质,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它藏于天地万物之间,死亡话题无需向孩子主动传授,但父母需时刻准备生命价值观的正向传递,自然而然中引导孩子懂生命的意义。

如何与孩子说说“死亡”这件事呢? 第2张

记得在我女儿月儿一岁多时候,有次雨后走在自家楼下小路上,发现一只或被践踏频临死亡的蜗牛,因踩踏蜗牛外壳基本已碎,生命顽强依旧挣扎前行,小姑娘十分好奇观察许久,并问我:蜗牛会死吗?它死后去哪儿了?......我当时并未正面回答她的问题,而是帮助她捡了一个小树枝,让小小人儿轻轻助它前行,无耐蜗牛伤势过重,爬行十分困难,最后,我们一起用一片落叶将蜗牛捧至一水池边草丛中,那儿既不被打扰,环境也有利蜗牛休养生息,后来较长一段时间,小小人儿总喜欢在蜗牛栖息的那丛草地驻足,虽不曾再看见那只蜗牛,我想孩子内心潜意识已经对生命作了天然的理解......成长总能被捕捉在无意间,顺着孩子的心意,我们开始通过绘本启蒙她对生命的认知,陆续朗读过生命价值的绘本包括:《再见了,艾玛奶奶》、《獾的礼物》、《汤姆的外公去世了》、《爷爷变成了幽灵》等......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生俱来,只要成人不避讳,不干预,孩子自会形成对生命自在流淌的顿悟。

纪伯伦《先知·沙与沫》一语道破:生与死是勇敢的两种最高贵的表现。我们既崇尚生来美好,也坦然死之归依。不难发现,在生活中处处皆可引导孩子对生命的思考,生命价值观总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父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在大自然中和孩子一起探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了解动植物循环生态链,万物生生相息的奥妙;在清明时节扫墓时,和孩子一起带着敬重、怀念与轻松的心情怀念故人,不避讳他们的好奇与幻想,我们无畏恐惧,内心便无比宁静,在生命的真实课堂中传承真善美,与孩子之间的亲密也更加源远流长。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