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宝护理 > 宝宝呵护 > 乳糖不耐受是什么?为啥中国宝宝自带乳糖不耐受基因?

乳糖不耐受是什么?为啥中国宝宝自带乳糖不耐受基因?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5.92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乳糖不耐受是什么?很多妈妈疑惑关于宝宝乳糖不耐受的问题,宝宝乳糖不耐受,是不是要吃一种叫“乳糖酶”的东西?宝宝吃了是不是就不拉肚子了?

其实,在没有弄清状况时,我们首先要排查一下是不是有其他状况,不一定是乳糖不耐受,也可能是宝宝过敏了。

因为网络一直流传,中国人自带乳糖不耐受基因,所以妈妈也很担忧宝宝喝奶拉肚子,也是“基因”在作祟。

实际上,先天自带乳糖不耐受基因的人很少,大多是后天“自废武功”!

先来说说乳糖不耐受是什么?

乳糖不耐受是指,由于肠道里乳糖酶分泌不足,不能完全消化分解牛奶中的乳糖所导致的。

这么说,爸爸妈妈是不是感觉很抽象啊,没关系,我一步一步给大家分解。首先,我们肯定要知道“乳糖”是个什么鬼?既然不耐受,那就不吃含它的不就行了?

其实乳糖是糖类的一种,是宝宝生长发育的主要营养物质之一,它对宝宝器官、神经、四肢、肌肉等各方面发育都是必需的,特别对爸爸妈妈关心的“智力”尤为重要哦~

所以说,不吃是不行的,因为就连妈妈的母乳里都含有“乳糖”,如果不吃,宝宝的营养哪儿来呢!(不要以为换成配方奶就行了,一样有乳糖~)

既然乳糖对宝宝生长如此重要,可宝宝又吃不得,怎么办啊?

很简单,找“乳糖酶”啊!

乳糖酶是我们肠道里友好的朋友,存在于小肠粘膜表面,尤其是空肠和回肠粘膜刷状缘表面,但是,对于乳糖来说,乳糖酶就是天敌,阻碍它干坏事的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

就像猫和老鼠这对天敌,每次老鼠见到猫跑的比什么都快,一样的道理,乳糖酶就是乳糖的天敌,见一次逮一次,因为它强大的能力分分钟就可将乳糖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使我们的身体顺利吸收利用,这也就意味着乳糖无法在宝宝的肠道里作怪啦!

(葡萄糖是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能量来源;半乳糖则是大脑和粘膜组织代谢时必需的糖,与婴儿大脑的迅速成长有密切联系。)

乳糖不耐受是什么?为啥中国宝宝自带乳糖不耐受基因?

大多数宝宝一生下来肠道里就有乳糖酶,所以,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的情况是很少滴。

因为,乳糖酶先天性缺乏或活性不足发生率与种族和遗传有关,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真正的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发生机率很低,非常罕见,迄今为止报道例数也不多。

当然,听到“先天”这个词,很多爸爸妈妈一下就否决了,毕竟这个是和遗传挂钩的嘛~既然都是正常的,但宝宝就是乳糖不耐受,这个是啥原因啊?

要知道,除了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还有原发性乳糖酶缺乏、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哦~

这就给大家一一道来~

原发性乳糖酶缺乏

这个原发性乳糖酶缺乏,主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的乳糖酶活性就会逐渐下降或消失(大多数人的乳糖酶活性持续至2~15岁),开始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症状。

这种情况的发生率与种族和地区、年龄等因素相关。

在生活中,我们宝宝常常出现的乳糖不耐受并不是这个哦,是另一种。

且来看看它是谁!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

它就是引发宝宝乳糖不耐受的“凶手”啦!

如果宝宝是因肠炎或轮状病毒感染等原因而导致的腹泻,拉肚子就会持续很长时间。

肠道粘膜表面的乳糖酶就会慢慢丢失,最终造成乳糖酶不足。(而且,腹泻症状越重,乳糖酶丢失得也就越严重。)

乳糖酶不足时,那么乳糖这个“小朋友”在肠道里就要作威作福了,经常搞些小动作,使部分乳糖被结肠菌群酵解成乳酸、氢气、甲烷和二氧化碳,只要宝宝吃了奶或者含有乳糖的东西,就无法消化,会出现乳糖不耐受,继而导致腹泻。

乳糖不耐受是什么?为啥中国宝宝自带乳糖不耐受基因? 第2张

这时,如果我们不做其他处理,只是等待肠道自行恢复到能够分泌足量的乳糖酶,使腹泻情况逐渐好转,一般需要2周~2个月。

但是宝宝总不能不吃奶,因此,乳糖不耐受时的饮食指导就非常重要。

请出“乳糖酶”

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们需要让乳糖酶来治治乳糖。

所以,在宝宝喝母乳的时候,先添加乳糖酶,这样乳糖就会服服帖帖不敢闹啦!就像宝宝不听话,一看爸爸妈妈严肃的脸色自然就乖啦!

如果是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妈妈可以在每次配方奶喂养前添加乳糖酶,或者换用无乳糖配方奶(即腹泻奶粉),但爸爸妈妈需要咨询医生,医生会根据宝宝情况给予指导的。

乳糖不耐受是什么?为啥中国宝宝自带乳糖不耐受基因? 第3张

还有就是限制含乳糖的食物

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要注意多回避含有乳糖的食物,这些食物多为乳制品啦!

比如:常规牛奶、低脂乳、常规酸、低脂酸乳、奶油等。

乳糖不耐受是什么?为啥中国宝宝自带乳糖不耐受基因? 第4张

虽说限制乳制品可以避免宝宝腹泻、胀气等,但长期限制乳制品,宝宝会有缺钙的风险,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补充钙营养哦~

宝宝呵护
生活护理
急救措施
体检免疫
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