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3岁 > 幼儿教育 > “冷暴力”比打孩子更加让孩子伤心

“冷暴力”比打孩子更加让孩子伤心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2.8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打孩子肯定伤人

王朔曾经写过自己挨打的经历:

在美国,打小孩是犯法的。说实在的,全社会最普遍的暴力就是家庭暴力,打老婆都是其次,打小孩很常见。

而且有人居然非常无耻地认为,这是正常的,说是为了孩子好,是爱孩子。我打死你这叫爱吗?你要是爱我就表现出来,让我感觉到你在爱我。你把我往死里打,这叫爱?如果这叫爱,这爱就是罪恶滔天。……

我小时候,我父亲打我一直打到他打不动为止。每次我都想,我以后有孩子了,我绝对不打他一下。我认为打小孩太可耻了。这叫欺负,欺负比你弱小的东西,你可耻不可耻?

王朔的父亲是否真的打他到打不动为止,我不知道。我见过邻居叔叔打他大儿子,打到后来是邻居叔叔落了泪,颓丧地放手坐在椅子上,看起来好像是打到筋疲 力尽打不动了,而当时六七岁的我却能感觉到并不是表面这样的,是他自己内心的变化令他瘫软了下来,也许是意识到自己的借题发挥,也许是可怜自己一片恨铁不成钢的心思吧。

“冷暴力”比打孩子更加让孩子伤心

钱钟书的文章中记录有钱钟书先生小时候挨父亲痛打的情况:

“钟书十四岁和钟韩同考上苏州桃坞中学 ( 美国圣公会办的学校 ),父母为他置备了行装,学费书费之外,还有零用钱。他就和钟韩同往苏州上学,他功课都还不错,只算术不行。

那年他父亲到清华大学任教,寒假没回家。钟书寒假回家没有严父管束,更是快活。他借了大批的《小说世界》《红玫瑰》《紫岁兰》等刊物恣意阅读。

暑假他父亲归途阻塞,到天津改乘轮船,辗转回家,假期已过了一半。他父亲回家第一事是命钟书、钟韩各做一篇文章;钟韩的一篇颇受夸赞,钟书的一篇不文不白,用字庸俗,他父亲气得把他痛打一顿。

钟书忍笑向我形容他当时的窘况:家人都在院子里乘凉,他一人还在大厅上,挨了打又痛又羞,呜呜地哭。这顿打虽然没有起‘豁然开通’的作用,却也激起了发奋读书的志气。

钟书从此用功读书,作文大有进步。他有时不按父亲教导的方法做古文,嵌些骈骊,倒也受到父亲赞许。他也开始学着作诗,只是并不请教父亲。”

打孩子肯定会令孩子又痛又羞,却有时也能激发孩子的反抗心和志气,如钱钟书先生少时,如王朔。

可是,打孩子必然造成孩子与父母关系上的疏远乃至怨恨。 从王朔的话我们听出来怨恨,而钱钟书的“并不请教父亲”,让我们看到一个少年对父亲的主动疏远。

中国有句俗语: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可见,古人认为打孩子是有益的消闲活动。又有名言曰:棒下出孝子。

可见,自古以来打孩子便是被认可的有效育儿工具。我们小的时候好像没有听说过谁家不打孩子的。但可怕的是,大人的诸多不顺心,往往在家里借着打孩子发泄出来。

冷暴力比打孩子更伤人

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儿童教育、家庭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家庭暴力、打孩子等议题被越来越多人关注。

孩子也有人权,打孩子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等已成共识,这是进步。 可惜,有的时候会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曾经有一个家长咨询过我这样一件事:

在幼儿园,老师特别强调,无论如何都绝对不能打孩子。有一天,我接了孩子回家,孩子在路上闹脾气,无理取闹。我用尽了各种办法,都不管用。我已经到了忍耐的极限,就要动手打他了,想起老师的话,只好忍住。我只好不再理他,因为一理他我一定会爆发。过了一会儿,我儿子嚷嚷了半天,见我不理他,哭了起来。他说:妈妈,你怎么不跟我说话?他那种委屈还有恐惧比我打了他还严重……

不理他,让他待一边反省。美国早年的育儿经就是这样建议的,叫做 time out,甚至建议家里设置专门的用于冷静和反省的空间——冷静角。

近几年,心理界的研究发现这样做不见得管用。有的孩子是独自待在那里了,但是没有反省。有的孩子则产生了被遗弃感,被不同对待产生羞辱感,受到的心理创伤更严重。

这种“不理你”的惩罚方式被定义为“冷暴力”。 冷暴力有的时候比热辣辣的一顿揍杀伤力更大。

1)冷暴力意味着切断联系、拒绝沟通。打一顿起码还有身体接触。

2)冷暴力让孩子自我反省,最后自己主动屈服,打一顿是把屈服强加给你,你可以保留内心的反抗与尊严。

3)冷暴力是绝对的我正确你错误,打一顿却暴露了父母的弱点,两人共同分担错误。

4)冷暴力是对孩子的彻底绝望,潜台词是:我都已经不认为你值得我花时间和精力了。

打一顿却往往含着恨铁不成钢的意思在,否则也不花这么大的力气了,反而是对孩子的期望和认可。 当然,这里的“打一顿”,不包括那些借题发挥的、为泄愤而拿孩子出气的等等,不纯然是因为孩子的错误而惩罚孩子的行为。

打还是不打?我们应该怎么做?

当家长实在拿孩子没有办法时,尤其是当孩子确实有错误的言行、有必要让孩子接受教训、做出改变时,打孩子要比冷暴力“好”一些,两害相权取其轻。

家长不是天生的圣人,不可能什么事情都能处理,只要认识到自己需要不断学习,总能找到与孩子沟通的办法。

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之前,选用伤害小一点的办法。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美国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描述过这样一件事:

在她女儿2岁左右刚学会走路的时候,有一天她蹒跚着走到了外面的马路上,那里有车往来,很危险。

保罗把她抱回来,她又跑出去了,她非但认识不到危险,反而认为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游戏——我跑,爸爸抱回来,我再跑。几次之后,保罗意识到这样不行,他自己也确实很恼火,讲道理孩子听不懂,制止又制止不住。

于是,最后一次把女儿抓回来,他重重地在女儿屁股上拍了两下。这下见效了,孩子再没有往马路上跑了。

我们并不是提倡打孩子,但是有些时候,打了也就打了,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1)当你只有冷暴力和打孩子两个选择的时候,记住选择冷暴力的伤害可能更大。

2)打孩子只是因为某件具体的事情,而不是家长发泄自己的情绪。

3)打孩子不是为了惩罚,而是让孩子明白自己做错了事,要承担后果。

4)最好事先有约定,哪些言行的后果是要挨打的。

5)在讲道理孩子没法听懂,而孩子的错误会造成严重后果的时候,可以打。

6)打完孩子,如果后悔了,可以就自己的“打”向孩子道歉,检讨自己的方式 方法,但注意不要让孩子误以为你不应该管他,误以为是在为整件事道歉。

7)我们不是圣人,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不能总用“没办法”当借口来打孩子。 办法一定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