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就该听我的!

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就该听我的!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2.0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教育孩子,很多家长有这样的误区: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就是欠我的,你就该听我的......

儿子:“爸爸,你怎么老不陪我玩呢?”

爸爸:“还不是为了你?!你一个星期上五个兴趣班,你以为你的学费是天上掉下来的吗?我每天上下班来回三个小时,白天累得要死,回家还要加班挣外快,都是为了你啊!你还不珍惜,不去好好学习,还在想着玩?

这个爸爸的话就是激发孩子内疚心理的第一种典型言行:

对孩子历数自己的付出

你看他把自己为孩子的付出都像摆功劳一样,一条一条地摔到孩子脸上,意思很明确:“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不想着怎么报答我,就只知道玩,还埋怨我不陪你玩,你就不内疚吗?”

但你大概也听出来了,这个爸爸的话有问题:一星期五个兴趣班,多半不是孩子要求的,而是父母给他报的。所以孩子多冤枉啊,他又不想上这五个兴趣班,可现在爸爸却觉得都是他的错,要求他为上这五个兴趣班的后果负责。

就像曾经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虎妈猫爸》里的一个片断:

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就该听我的!

女儿:“我讨厌妈妈!”

妈妈:“你知道这家里谁是真正为你着想的吗?谁真正关心你,你知道吗?妈妈为了你,连工作都不要了,每天想着你吃什么、学什么,你就和我讲这样的话,你有没有良心啊?!”

在虎妈看来:“哎,我为你工作都不要了,每天就操心你的学习和生活,你还不感恩?”可从她女儿的角度来看,她压根就不要妈妈整天盯在家里,把她安排成一个全自动机器人。

这是激发内疚的第二种典型言行:

不是孩子的错,却让孩子以为是他引起的,要他负责

再比如,夫妻吵架后,有的妈妈会对孩子说:“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离婚了!你以后一定要对妈妈好啊!”这其实也是一种激发内疚,因为你要不要离婚,那是你的事。你考虑到孩子的因素,决定不离婚,那也是你的决定,你凭什么就觉得孩子因此欠你的呢?

很多父母的心里其实是觉得:“我不管你要不要我牺牲,反正我觉得我做出了牺牲,所以你就欠我的。”

可是,我们把孩子生出来,本来就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本来就是父母自己的决定,所以孩子真的不欠我们任何东西。你需要把孩子抚养大,这本来就是你的义务,在你决定生孩子的时候,你就相当于已经做出了承诺,所以要为你后来的那些所谓的牺牲负责的,不是孩子,而是你自己。

如果我们经常激发孩子的内疚,就会让孩子怀疑自己的价值。比如前面那个爸爸,和儿子历数自己为儿子如何劳累工作,那就会让孩子想:“原来我不是让爸爸更快乐了,而是让爸爸更苦、更累了。”那个为了孩子不肯离婚的妈妈,会让孩子想:“原来我不是妈妈欢乐的源泉,而是她的累赘、负担。”

如果孩子觉得自己总在给别人惹麻烦,那以后就会活得战战兢兢,压抑自己的想法,随时想的是怎样不惹别人讨厌,或者干脆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你们不是都嫌我麻烦吗?那我索性就多惹点儿麻烦,让你们嫌个够!这就是叛逆。但是这些孩子在叛逆的时候,心里其实是很苦涩的,因为他们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

但是虎妈们还不肯就此收手,她们还经常会对孩子使用第三种激发内疚的方法,就是直接告诉孩子——

你应该感到内疚。

比如《虎妈猫爸》里的虎妈对女儿说“你有没有良心啊”,又比如:

(儿子考了75分)

妈妈:“我每天天还没亮就起来给你做早饭,把你送到西边的学校,再挤一个小时公交车到东边上班,晚上陪你做作业到11点,你就考个75分?你对得起妈妈吗?”

这是直接告诉孩子,你应该感到内疚。它和第一节的否认感受是同一个意思。否认感受是孩子没觉得冷,可妈妈觉得你应该冷;这里是孩子没觉得内疚,可妈妈觉得“你对不起我,你怎么还不内疚呢?”

显然,这个妈妈是把自己的感受凌驾于孩子的感受之上。她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孩子没考好,她想的是自己的付出;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所以孩子应该内疚。她没有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当孩子没考好时,他的感受是什么——他是不是很沮丧、失望、难过,甚至可能也在害怕妈妈的惩罚,这个时候他还没来得及感到内疚呢。

当然,我绝对不是说内疚这种情绪不好,父母在任何时候都应该避免让孩子内疚。绝对不是。内疚是人类的正常情绪,在你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情之后就会产生。一个人如果从来不感到内疚,那肯定道德有问题,不知道要做出多少伤天害理的事情。

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就该听我的! 第2张

那么,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孩子应该有内疚感,但内疚感要自然产生。这里的关键就是要让孩子有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评判体系,这样他做错事之后,自己就能意识到错了,自然就会感到内疚。当然,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但你肯定不能通过心理控制的方法培养孩子的价值观。

第二,我们要干涉的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孩子的感受。孩子没考好,不要急着责备他,而应该和他一起看看为什么没考好,帮他下一次考好些。孩子犯了错误,比如打碎了家里的碗,不要急着骂他:“怎么这么不懂事,你不知道妈妈赚钱多辛苦吗?!”而是让他把碎片收拾好,告诉他这个碗多少钱,他可以通过做哪些家务来补偿。

因为孩子犯错误时,其实更多的是害怕或者困惑,这个时候你逼着他内疚,只会让他更不会处理错误。还不如帮他解决问题,让他知道犯了错误之后该怎么办。他发现自己必须承受后果、必须花大力气补救,自然就会避免犯错误。

第三,父母有时候激发孩子的内疚,是因为太沮丧了。“我为孩子做了这么多,他怎么还是这么不听话呢?还是学习不好呢?还是让我失望呢?”这时候,父母很自然地就会觉得孩子应该负责任,应该内疚。

但是,你不能直接干涉孩子的感受。你自己有负面情绪,可以直接告诉孩子,至于孩子是不是感到内疚,是他的事。

比如电视剧中虎妈的女儿说她讨厌妈妈,虎妈就可以直接说:“茜茜,你这么说让我很伤心,因为我那么爱你,也特别希望你爱我。”

当然,虎妈如果能这么说,就不是虎妈了。但是,这个电视剧里的虎妈是非常夸张的例子,现实生活中的父母其实稍微练习一下,都不难掌握这个技巧:只说自己的感受,不干涉孩子的感受。

比如,孩子来找你玩时,你可以直接说:“对不起,爸爸现在特别忙,因为爸爸也有自己的事业。我今天晚上加班,明天陪你玩好不好?”

又比如,孩子没考好,你可以直接告诉他你的感受:“你考了75分,让我很失望,因为我知道你可以考得更好。”

还有些时候,我们忍不住要把自己为孩子吃的苦都一道一道地摆给孩子听,是为了教育孩子感恩,可你的这种感恩教育,孩子听了却往往会变成内疚教育。区别在哪里呢?就在于你为孩子付出时是不是期望有回报?当然,这个回报不一定是像一百年前那样,要孩子给你养老,而可能是要孩子听话,要孩子好好学习,等等。

可是,你想想,如果有一个人帮了你,但是他有回报的要求,那你对他是感恩呢,而是感觉欠债?孩子也一样,如果他们感觉你对他的付出是有条件的,他们的感受更多的是欠债,而不是感恩。这个时候,如果他又达不到你的要求,比如考得没有你要求的好,不想听你的话,欠债就转变为内疚。

用激发孩子内疚的方法控制孩子,虽然经常会很有效,但却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贬低其自我价值。

而且,激发内疚是把你对孩子的付出和孩子对你的回报挂起钩来:“我对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却只回报了这么少,你难道不内疚吗?”这会让孩子误以为“如果我达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就会不再给我付出了”。

甚至在很多种情况下,这还不是孩子的误以为,很多父母还真的就是这么做的。孩子收到的信号就是:“爸妈对你的爱是有条件的,你要是不听话,我们就不再爱你了!”这是最恶劣的一种心理控制方法:有条件的爱。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