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我们没有剥夺孩子从受苦中获益的权利

我们没有剥夺孩子从受苦中获益的权利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2.9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有一种说法叫“真爱,就是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美国的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也说过“我们不能剥夺别人从受苦中获益的权利。”

我们没有剥夺孩子从受苦中获益的权利

有一种说法叫“真爱,就是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美国的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也说过“我们不能剥夺别人从受苦中获益的权利。”派克的意思是每个人都会在受挫中成长,这是极大的获益,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令自己获得一种价值感,家长对孩子的过多的干涉,剥夺了孩子通过自己体验生活,感受世界,解决问题而获得成长的机会。

如今,越来越多的问题少年出现,而人们都喜欢用“溺爱”来解释背后的原因。什么是溺爱?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弟子问佛:什么是爱呢?

佛回答说:见一个人口渴了,你给他一杯水,这就是爱。

弟子又问:那什么是溺爱呢?

佛回答说:见一个口渴了,你给他一湖水,这便是溺爱,溺爱让人无法吸收,无法消化,无法容纳,它只会吞噬一个人,淹没一个人,葬送一个人。

溺爱从来不是爱,而是一种“控制”,一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的控制。所谓那些问题少年,我想他们心里都有一种爱的匮乏吧?

生活中,作为父母的我们习惯于关注自己所能给孩子的,而不是孩子所需要的。我们习惯于向孩子“表达”我们有多么爱他,你看广场上许多两三岁的娃娃们在歪歪扭扭地跑着,跟在后面的妈妈,一边做出生怕孩子摔倒要去保护的姿势,一边嘴里不停地叨念:“慢点,别跑,别摔了!”在饭桌上,孩子本来可以自己认真地吃自己喜欢的饭菜,可是妈妈却一会儿嘱咐孩子“多吃青菜”,一会儿又生怕孩子吃不进嘴里,急着往孩子嘴里送上一口;孩子不愿意吃,还在那威胁孩子“不吃,妈妈不喜欢你了!多吃鸡蛋,多吃青菜有营养!”曾见过多少孩子因此而一到吃饭就到处跑,不愿意张开小嘴巴。还有的孩子可能害怕妈妈真的不喜欢自己,或是拗不过妈妈,嘴里塞得满满的饭菜,都来不及吞咽。这些父母难道只有这样做,才能证明他们爱孩子吗?孩子需要的是什么?他们有想过吗?或许孩子只是想随便跑一跑,享受着他自己年龄能够体现的,而不是耳边随时听着父母的唠叨。或许孩子并不是很饿,再或者孩子只喜欢吃点稀饭,难道连自己想吃什么,吃多少,他都不能自己决定吗?

父母喜欢对孩子进行爱的控制,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自己害怕。我们害怕陪孩子写作业,孩子会形成依赖,不主动思考;我们害怕孩子都上小学了,还不能分床睡觉而有心理问题;我们害怕……因此我们不停地把我们的焦虑转嫁到对孩子的控制上:要求孩子必须独立写作业,把孩子关进书房,导致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时独自坐在书桌前发呆,父母还责怪孩子磨蹭。强迫孩子自己睡一个房间,导致孩子半夜蜷缩在被子里,因为害怕而久久不能入睡。为了平复自己焦虑的心,我们把孩子放进“温室”里,不准做这,不准干那……剥夺孩子“尝试”的机会。而这些父母却把这些美其名为“爱”孩子,并且因为自己的成长经历(父母对待我们的教养方式)而缺乏觉察,认为理所当然。

生活中,爱的控制案例很多,例如:

一个好友,一次下班后和妻子、孩子一起开车回家,离家较近,十分钟不到的路程。上车后孩子便要把鞋脱下来,好友妻子对孩子说:“脱什么呀,一会就到家了,待会儿又得穿,不要脱了。”孩子因为未能如愿脱鞋而一路闷闷不乐,到家找茬发脾气,不吃饭,好友妻子哄了半个多小时才算结束。

还有一次,晚上八点半多,小女儿吵着要去楼下骑她的小自行车,奶奶说:“天黑了,我们明天天亮了再出去骑好不好?”小女儿吵着说:“不!我就要现在骑””。奶奶说“宝宝感冒刚好,还有点咳嗽,外面又黑又冷,我们不出去了。”惹得小女儿大哭一场。

以上两个例子,是我们平常生活中再平常琐碎不过的小事,对于脱鞋这件事情来说,好友妻子觉得一会儿就到家,脱鞋没必要,而孩子想要拖鞋,其实满足孩子要求并不困难也没有害处,只是稍稍费一点事而已,下车前让孩子自己把鞋穿上即可,因为脱鞋是孩子自己的行为,他需要为他的行为承担后果就是到家下车前自己穿上鞋,孩子不仅得到满足、感到被重视,而且学会为自己行为承担责任。再或许,孩子尝试后,发现光脚的舒适度也不过如此,而且还要自己穿鞋很麻烦,下次自然就不再要求上车脱鞋了。

好友妻子为什么要拒绝孩子的要求?既然爱孩子,为什么当孩子需要而我们很容易满足的时候却以拒绝的方式结束?也许,好友妻子拒绝只是因为她有一个担心:孩子一上车就养成“脱鞋”这样的毛病,以后出门让人笑话。她在拒绝的是什么?

至于下楼事件,奶奶有个担心,就是这时候下楼有可能在引发或加重感冒。天下家长都是爱孩子的,可问题在于我们的担心是一个可能还是一个事实?如果仅是一个可能,那就是“莫须有”。退一步讲,孩子晚上下楼玩真的会感冒吗?当孩子尝试晚上出去骑车感觉很冷,我想她以后自然不会再晚上提出这样的要求,这应该是她自己习得的人生经验。

还有一类父母,他们因为“懒”而用物质无节制地来满足孩子。其实很多的父母在工作中肯付出很多,甚至加班到深夜,却懒得用心陪伴孩子玩一小时,听过《20美金的价值》这个小故事吧:一个人总是没有时间陪伴儿子,而回到家里,面对儿子的问题“爸爸,您一个小时可以赚多少钱?”时表现得很不耐烦,最后儿子拿出自己的20美元零花钱想买爸爸一小时,和爸爸一起吃晚餐。在工作上,同事能说这位父亲懒吗?可他的确“懒”得陪儿子,甚至懒得回答儿子“无聊”的问题。

有一次,我们班上组织亲子阅读活动,让父母每天能陪孩子阅读,并发照片到班级群里,结果一个小男孩多次妈妈没有陪他阅读后,在课上说:“老师,我妈太过分了,就知道玩手机,看朋友圈,就是不帮我拍阅读时的照片!”孩子能够在班上这样批评自己的妈妈,并不是孩子不尊重妈妈,只是他在表达自己对妈妈的不满,表达他内心的强烈渴望,渴望自己能像其他同学一样和妈妈一起读读书。这位同学的妈妈或许在工作中很勤奋,在生活中也很努力,但是却“懒”得把精力用在孩子身上。又有多少父母错误地认为“爱”孩子就是要给孩子创造好的物质条件,他们打着“爱孩子”的旗帜,整天在外忙事业,忙得连家都不能回,就会用“钱”来满足孩子。又有多少这样的孩子以不良表现来引起父母的关注?其实,从来没有问题孩子,只是父母没有用对方式去爱孩子,没有给予孩子想要的真爱!

什么是真爱?

有一种说法叫“真爱,就是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美国的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也说过“我们不能剥夺别人从受苦中获益的权利。”这种境界似乎更高。我想他所说的“受苦”并不是真的要让孩子“吃糠咽菜”,派克的意思是每个人都会在受挫中成长,这是极大的获益,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令自己获得一种价值感,家长对孩子的过多的干涉,剥夺了孩子通过自己体验生活,感受世界,解决问题而获得成长的机会。

还是上面“小女儿下楼事件”,换作了爸爸来处理这件事,爸爸这样跟孩子说:“下楼玩可以啊,但现在外面很黑而且很冷,出去骑车一是看不清路容易摔跤,二是天气冷容易感冒,你感冒刚刚好,如果感冒了又要打针吃药,爸爸妈妈会心疼。当然,如果你依然选择现在出去骑车,爸爸也陪你一起去,我们多穿点衣服好不好?”这样的做法,尊重孩子的需要,并给孩子选择的自由,又尽到父母引导的责任——提醒他现在出去玩的弊端。我觉得这是适合孩子成长的教养方式。假如孩子因此感冒了,他会从中学习到什么情况才适合外出,他会心甘情愿的接受自己的损失——感冒,并增加对父母的信任。

除了归还孩子“体验”的权力,真爱还应该有陪伴,尤其是精神上的陪伴。其实孩子需要的很简单,一次尽情的亲子玩耍,一次温馨地共度晚餐,一次有交流的亲子共读,一次敞开心扉的交谈……而不是更多的物质。给孩子需要的,让孩子体现到父母的爱!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