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孩子犯了错,什么样的批评才不是伤害?培养品行端正小孩的正确打开方法

孩子犯了错,什么样的批评才不是伤害?培养品行端正小孩的正确打开方法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2.98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50多个国家的父母表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成就,而是品行。

善良有爱有1/4-1/2是由基因决定的,因此有可培养的空间。


8岁左右,是孩子开始形成个人品质概念的关键时刻。
夸赞孩子的行为和品质都能让孩子更加善良有爱。但夸奖品质显然更有效,能够帮助孩子将这部分内化为自己的个性。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责骂会让他感觉羞愧,表达失望会让孩子感到内疚。感到羞耻的幼儿是逃避者,而感到内疚的幼儿是修正者。
当然最重要的是身教,以身作则比言传更有效。

研究表明,在美国,来自欧洲、亚洲、拉丁美洲、非洲社区的父母都关心孩子的道德多于孩子的成就。这样的模式被全世界推崇:当问及生活原则的时候,50多个国家的人们表示,最重要的不是成就,而是品行。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发现了孩子积极的品质,如何夸赞才能让他保持?当发现了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如何批评才能帮助他纠正错误,而不伤害到他呢?

有爱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

教会孩子关心他人并不是简单的任务。一项在以色列近600个家庭中展开的研究表明,重视友善和同情的父母,却往往没能养育出有同样价值观的孩子。

孩子犯了错,什么样的批评才不是伤害?培养品行端正小孩的正确打开方法

(Clipart Kid)

难道孩子们天生善良,或者天生邪恶么?在过去的十年中,我研究了很多在没有外界的压力下频繁帮助他人的人。作为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的父亲,我越来越好奇这种慷慨的天性是如何形成的。 对双胞胎的研究表明,有爱的确有1/4-1/2是由基因决定的,因此有可培养的空间。孩子们会公然反抗哪怕是最善意的父母的行为,那么,父母如何养育友好、富有同情心的孩子呢?有证据表明,正确的方法是:赞美好的行为,对不良行为做出反应,并传递价值观。 两岁左右,孩子正在体验一些道德情感(由是非触发的情绪)。研究人员指出,为人友善是正确的行为,夸奖比实物奖励更有效果。实物奖励会让孩子觉得只有待人友善才能得到好处,但夸奖传到的信息是:分享本身具有价值。但是当孩子们表现出慷慨,我们应该如何夸奖他们呢? 怎么夸孩子才能事半功倍?

许多父母认为,应该夸奖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觉得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学会重复这种行为。

但这真的是正确的方式么?研究者E. Grusec和Erica Redler做了一个聪明的实验,研究当我们夸奖孩子慷慨的行为而非品质时,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7、8岁的孩子在弹子游戏中获胜后,捐了一些给贫穷的孩子,实验人员称赞到:“哇,你分享了这么多。”

孩子犯了错,什么样的批评才不是伤害?培养品行端正小孩的正确打开方法 第2张

(Scary Mommy)

实验人员把孩子们随机分到不同的组,接受不同类型的夸奖。对有些孩子,他们夸奖行动:“你把你的弹子分给了那些可怜的小朋友,这真是太棒了。对,这是件很棒很有帮助的事情。”对于另一组,他们夸奖行为背后表现出的品质:“我想你是那种非常乐于帮助其他人的孩子。对,你真是非常善良、非常友善的人。” 几周之后,当面对更多可以给予和分享的机会时,那些品质得到称赞的孩子比行为得到称赞的孩子表现得更加慷慨。夸奖品质帮助他们将这部分内化为自己的个性。孩子们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认识他们自己:我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这与由心理学家Christopher J. Bryan领导的新实验相吻合,他发现对于道德行为,名词的效果比动词好。让3到6岁的孩子帮忙,鼓励他们“来做帮手”,比起邀请他们“来帮忙”,效果更好22%-29%。作弊行为被分为两组,一组被告知“不要作弊”,另一组则被告知“不要成为一个作弊者”。当我们的行为折射出个人品质时,我们更倾向与道德和慷慨的抉择。假以时日,这会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称赞在孩子发展强烈的个人特性认同感时非常关键。当研究者Joan E. Grusec和Erica Redler赞扬5岁大的孩子,出现的任何好处都没有持续性的影响:他们也许太小了,没有办法把道德特征内化为一种稳定的自我意识。当孩子10岁之后,称赞行为和称赞品质之间的差异消失了:两者都有效。将慷慨的行为和个人品质联系在一起最关键的时刻,大概是8岁左右,是孩子开始形成个人品质概念的时候。 羞耻或内疚,后果大不同

对于良好行为的称赞只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对于不良行为的反馈也同样有作用。当孩子们造成伤害时,他们常体会到两种道德情感中的一种:羞耻或内疚。尽管通常认为这些情绪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但由心理学家June Price Tangney领导的研究表明,它们有不同的成因和后果。

孩子犯了错,什么样的批评才不是伤害?培养品行端正小孩的正确打开方法 第3张

(Alicia Stephen)

羞耻是一种认为“我是坏人”的感受,但内疚是认为“我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羞耻是对核心自我的一种消极判断,其结果是毁灭性的:羞耻让孩子感到自己渺小无用,他们的反应是猛烈的攻击目标,或完全逃避这种状况。相反,内疚是对行为的消极判断,可以被好的行为所弥补。当孩子感到内疚,他们往往会感到懊悔和遗憾,同情他们所伤害的人,并想要改正。 在一项由心理学家Karen Caplovitz Barrett牵头的研究中,家长们在家里评估幼儿体验羞耻或内疚的倾向。幼儿得到一个布娃娃,布娃娃的腿在他们独自玩耍时掉了。有羞耻倾向的孩子回避研究者,并不会主动承认自己弄坏了玩偶。内疚倾向的孩子更愿意修复玩偶,接近研究人员并解释发生了什么。感到羞耻的幼儿是逃避者,而感到内疚的幼儿是修正者。 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友善,我们需要在他们犯错的时候教导他们感到内疚而不是羞耻。在一篇情绪和道德发展的研究综述中,心理学家Nancy Eisenberg表示,在父母表达愤怒,收回他们的爱,或试图通过惩罚威胁来树立自己的威信时,羞耻情绪产生了:孩子们也许会开始认为自己是坏人。害怕产生这种效果,有些父母从来不惩罚孩子,这会阻碍孩子发展出坚定的道德标准。 纠正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

对待不良行为最有效的反应是表达失望。通过Eisenberg教授和David R. Shaffer的独立研究,通过表达失望,并解释为什么这种行为是错的,会如何影响到他人,以及他们怎样能修正这种状况,家长们可以培养出关心他人的孩子。这让孩子们能形成评判自己行为的标准,建立起对他人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以及道德认同感,有助于孩子长成乐于助人的人。表达失望的妙处在于这传达了对于不良行为的不赞同,以及更高的期望和改进的潜力:“你是个好孩子,但你做了不对的事情,并且我知道你能做得更好。”

孩子犯了错,什么样的批评才不是伤害?培养品行端正小孩的正确打开方法 第4张

(Goodreads)

批评不良行为和称赞良好行为同样力量强大,培养慷慨的孩子要做的不仅仅是等待机会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反应。作为父母,我们希望积极主动的向孩子传达价值观。但是许多家长用了错误的方式。 在一项经典的实验中,心理学家J. Philippe Rushton给140名赢的比赛的小学和中学的孩子发放代金券,孩子们可以自己占有或者分享给一个贫困的孩子。他们首先观看一名老师或自私或慷慨的玩游戏,然后听老师向他们宣扬索取或给予的价值,或什么都不说。成年人的影响是显著的:行动胜于雄辩。宣扬的说辞并不会带来什么差别——当孩子看到成年人自私的行为之后分享的代金券更少,无论这个成年人口头上宣扬的自私或慷慨。当成年人表现慷慨时,无论之后是宣扬慷慨还是什么都不说,孩子都给出同样多的代金券——他们给出的比平常多85%。即便成年人在行为慷慨之后,发表宣扬自私的言论,孩子仍然给出比平常多49%的代金券。孩子们学习慷慨大方的方式,并不是通过听他们的榜样说什么,而是观察他做什么。 为了研究这种示范效应是否会持续,两个月之后研究人员再次观察孩子们玩同样的游戏。行为模范或宣言是否会影响孩子的行为,以及他们是否在时隔两个月之后依旧记得? 那些观察老师给予,但之后老师什么都没说的孩子表现最为慷慨。两个月后,这些孩子,比那些观察老师给予也听过说教的孩子,给出的代金券多31%。这项研究传达的信息非常清晰:如果你自己表现不慷慨,那么说教在短期内并不会有帮助,从长远来看,说教的效果比给予之后什么都不说要差。

人们往往相信个性导致行动,但是当谈及培养一个慷慨的孩子,我们需要记住,行为同样也塑造个性。就像心理学家Karl Weick常说的:“如果我没有看过自己做了什么,我怎么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如果我没看到自己走到什么地步,我如何能知道自己的价值?”

翻译:NPC

翻译自:纽约时报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