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不要这么早就和孩子失去共同语言

不要这么早就和孩子失去共同语言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4.44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我哥朋友圈发了张黄暴的图

我评论:已报警

然后我妈突然冲进我房间说:

我打电话让他删掉

都是亲戚你报啥警

期末考试完毕

在朋友圈吐槽:题目真让我醉了

我爸秒回:熊玩意考试喝什么酒

晚上在朋友圈发美食

附文字:深夜报复社会

我爸让我别发反动言论,叫我删掉

老妈在看电视,突然叫我:“你喜欢的那个穿裤子的发糕来了。”

我带着一丝不安走了过去,就听到了一个嘹亮的声音

“派大星,我们去抓水母吧!”

从网上找到的这些对话带有喜剧色彩,而现实中父母和孩子失去共同语言之后,双方都会觉得非常无奈和痛苦。

不要这么早就和孩子失去共同语言

共同语言是一种什么东西。共同语言是一张门禁卡,这张门禁卡带领你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进入一门学科,也得从共同语言——术语开始。如果没有找到共同语言,孩子就会和我们处于“绝缘”状态,任何信息的输入都受到了阻扰,而且孩子们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不上网的父母当然听不懂什么是“青蛙、恐龙、大虾”之类的词,却只觉得都是些贫嘴呱舌,对其不屑一顾。而孩子们呢?则觉得父母索然无味,只会唠叨瞎操心。孩子给父母提供了门禁卡的密码,可父母却表示不屑,那又怎样能进入孩子的世界呢。

孩子高兴地向你叙述,你却找不到他谈话的兴奋点,很茫然。孩子的感受就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次数多了,孩子自然是不愿意开口说话了。

共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孩子和父母为什么好似来自不同的星球?这是因为父母的固步自封,不愿意以开放,谦虚的心态学习“爱”孩子,甚至自己停止成长,跟不上时代潮流。

父母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有丰富的处世经验,父母教给我们做事做人,可是突然有一天,有一个叫做“代沟”的东西出现了。之前,我们和父母在同一趟火车上,父母还驾驶着火车。后来,我们慢慢地接过了火车。再后来,父母已经脱轨而去,和我们不在同一个火车道上了。

你都和我不在一个频道上了,我说的话,你也听不懂,那我和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如果父母说些驴唇不对马嘴的话,经常将年轻人的意思误解的天翻地覆,胡乱地出一些主意,年轻人的感觉就是交流不下去了。以至于有一些年轻人现在和父母在一起越来越没话说,一说起来必吵架。

不要这么早就和孩子失去共同语言 第2张

有些父母小时候对孩子要求也比较严格。为什么他们对自己比较松懈呢?思想还停留在老时代,说起话来动不动就是“我们那个时候怎样怎样。”那个时候,通常是他们二三十岁的时候。他们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已经开始停止成长的。

对孩子学习之外的生活与情感需要忽视、漠然。这种态度渐渐也造就了父辈与子辈之间不可填补的鸿沟。在某些方面,孩子在成长,父母却落后了:对新的语汇、新的兴趣、新的焦点话题、孩子谈话的兴奋点,父母都很茫然,却仍然每天絮絮叨叨,这必然导致父子、母女之间无话可谈。

有个求知欲强,对世界永远保持新鲜感的父母,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

最近,看到一本好书,向老爸推荐,这本书只在香港和台湾出版了,大陆没有出版,于是,在网上下载了电子版的,发给了老爸。老爸说,这本书早就读过了。

孩子的变化可真大,一个月的时间,就能明显地感觉到智力得到飞速提升,说话的时候,因果联系非常明确。小鹿有些怕打雷,姥姥告诉他“打雷是要告诉我们快要下雨了”。某次,只下雨了,没听到打雷。小鹿就困惑了,问“为什么下雨不打雷。”

有时候,小鹿还会耍些小把戏。前天,对小鹿说,这本书看完咱们就去打针。小鹿将书翻看完了之后,又准备重新再看一遍,嘴里还念叨着:“看完了,就要去打针。”

不要这么早就和孩子失去共同语言 第3张

和小鹿一起夜跑后,回家的路上,我拿着两个梧桐树叶放到头上逗小鹿玩。小鹿指地上我的影子说:“bian xing xing。”当时,我和他爸一直反复琢磨着小鹿到底在表达什么意思呢。回到家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小鹿在说“变星星”,我头上的梧桐树投影在地上,就像星星的形状一样。

这个阶段,小鹿看过的绘本里的词语和情节,会不时地跳到现实中来。如果不清楚孩子读过什么绘本,便不会知道孩子在说些什么。小鹿将床上的毛毯围成一个圈,然后说“防护栏”。这时候,小鹿的爸爸就困惑了。

这种情况经常会发生。在家的时候,我给小鹿讲绘本的机会更多一些。所以,对小鹿在说什么,想说什么,会更清楚一些。当小鹿爸问小鹿“是不是这个意思”。小鹿如果说“是”。小鹿爸就会看我一眼,并得意地笑上一下。小鹿的意思被我们理解之后,小鹿也会开心地笑一下。

和孩子拥有共同语言,能听懂孩子说的话,也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作为孩子,最害怕的是父母固步自封之后,将自己所有的理想和期望都压在孩子身上。徐浩渊博士说,父母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双倍的压力。

如果父母自己也在成长,他们就不容易对适应社会产生恐惧和过分的焦虑。并且如果他们更多地去关注自己的成长,就不会动辄干涉孩子的成长。

一个做了多年学生心理咨询的心理老师说,如果只是孩子的成长问题,其实非常容易解决。但如果孩子问题的背后是父母的问题,那就非常难解决,除非父母们先做出改变。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寻求怎么解决孩子的问题,而不是在自身寻找原因的话,孩子的问题就无法解决。

不要这么早就和孩子失去共同语言 第4张

几个月前,被《读库》张立宪的一句话惊到:“人最可悲的境况就是‘25岁已死75岁才埋’,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他的心智处于停滞状态,一个人只要有摆脱这种状态的欲望和冲动,那么阅读就不会消亡。”

“25岁已死75岁才埋”。回想起自己,工作了十年,最近几年时常存在一种瓶颈感,工作已经非常没有难度,每天的工作很少有新鲜感,更别提创造性和心流。整个行业又都在萎缩,大家都在找出路,苦恼着苦恼着就下班了。

给孩子读绘本读多了,或者说买绘本买多了,发现了一点商机,现在的图书市场只有少儿的书最好卖,要不,我尝试一下给孩子写写故事。写了四五篇,自己都看不下去。不必要非得写故事,自己最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吧。

就这样,龙给注册了公众号“两只小鹿”,听说公众号里有人是日更,每天更新,周六日都不休息。于是,我也想试一下日更。最初只是做到了周一到周五的日更,如今,已经真正做到了每天都更新。

不要这么早就和孩子失去共同语言 第5张

刚开始比较难,找主题,写作的过程都没那么容易。不过,作为一个妈妈,来写育儿有一个特别大的优势,那就是,谈起自己的孩子,妈妈们总是会有说不出来的话。于是你们便会在我的文章中看到不少“小鹿长,小鹿短”的文字。妈妈的天然优势,可以让我从孩子身上发现写作的主题。

另一个写作的主题的发现,就是通过阅读了。不能总是写家长里短,视野得扩大。开始写公众号之后,阅读量算不上多大,每天也就是早晨上班坐车的40多分钟看看,晚上睡觉之前看看,但是只要阅读过的东西,很多会以灵感来源和素材的方式出现在文章中。

因为要每天写,所以思考的会比较多。饭的时候,突然想起来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可以作为明天的写作主题,于是就先停止做饭,把想到的事情记录下来。有时候,会想,已经积累了那么多篇文章了,要不今天就不写了,将之前写的文章再重新修改一下,谁知,修改时新增加的那一段内容越写越长,干脆将那一段摘出来,重新写上一篇吧,就这样,那一天又写了一篇。

“25岁已死75岁才埋”这句话像不断敲响的警钟,一直回响在我的脑海。终于,有一天,我对龙说:“我觉得自己活过来了。”

父母的固步自封还表现在爱孩子的方式上。要以开放,谦虚的心态学习“爱”孩子。

《下乡养儿》一书的作者冯丽丽因女儿“天天”的心理问题,在朋友乔老师的建议下,带孩子下乡,在农村生活了4年。书中记录的是最开始在吴各庄生活的不到一年时间。仅仅这不到一年时间里,通过在乡下亲近自然、种地养鸡、做菜烧饭的生活,7岁多的孩子慢慢疏通了心理郁结,回归到了自然、健康的成长状态,并学会了承担责任和勇敢面对世界。冯丽丽记录了孩子的这一成长过程,写了一本书《下乡养儿》。

不要这么早就和孩子失去共同语言 第6张

书中的乔老师给读者的印象最为深刻。有人感慨自己生活中怎么遇不见这样的好人,有人设想假如天天的父母没有遇见乔老师,孩子的状态还能否好转……《读库》张立宪则表示:“天天的父母有幸遇到乔老师,是因为他们有幸没有像许多其他成年人那样自以为是、故步自封,他们能听得进去别人的话,能认真地检讨自己,有不依常规付诸行动的勇气。”

试想,如果孩子出了问题,不想上学,有哪个父母有勇气不让孩子上学,让孩子每天生活的像个农妇一样,天天写衣、做饭、放羊、养鸡鸭鹅,不读书,不写字,不上课。父母双方放弃了普通人眼中活的最好的方式,在赚够了仅供日常所需的费用之后,将剩余的精力用来陪伴孩子的成长。

下乡的过程是痛苦的。将自己最初并不认同教育观念真正运用到孩子身上时,父母更是痛苦。天天的妈妈认为自己过去将近八年的教育都被证明是失败的,不能回到老路上了,而乔老师的办法在短时间内,已经看到效果了,必须得继续坚持。

“下乡”意味着“父母的自我更新和成长”。乔老师在自己的博客上这样写道:“天天的父母愿意放下自我,以开放,谦虚的心态学习‘爱’孩子。所以他们遇到‘乔老师’,也没有错过‘乔老师’。

“同时期,还有一个小男孩和天天情况类似,但男孩的妈妈愿意付十分高的工资给教师去改变她的孩子,但不愿放下自己一分,让自己有一分的更新和自我成长。她遇到‘乔老师’,但错过‘乔老师’,所以那个男孩,她的孩子的成长失败了。”

固步自封并不是年长者的专利。当初在高晓松醉驾陷入人生低潮时,夕又米对其不离不弃,原本让这段“忘年恋”被看好。而对于两人离婚的原因,外界则是猜测因为相差19岁,两人存在代沟问题。

不管是在《晓说》,或者是《汉字英雄》中,高晓松已经越来越不像娱乐圈的人,反而开始被外界冠上“学者”的称呼。而夕又米则更多是跟普通女孩一样,喜欢自拍,而且对于潮流时尚更有兴趣。两人在精神层面的交流并不在一起。

不要这么早就和孩子失去共同语言 第7张

高晓松说,离婚原因是双方对生活方式和未来规划上产生分歧。夕又米也承认自己不工作、在家专心相夫教子也导致彼此距离越来越远,直言自己19岁结婚时过于年轻,“他教会我认识我这个世界,为我打开很多窗户。”

婚姻当中,一方走的太快,另一方还在原地踏步,导致思想上的差距而以离婚收场的并不少见。

与父母的关系并不会像夫妻关系那样,想结束就结束。我们要陪他们走完下半辈子。年青人要想自己的上一辈跟着自己一起进步,就得拿出他们在小时候教自己学走路学说话的那种耐心劲,以积极鼓励为主。

不要这么早就和孩子失去共同语言 第8张

刚开始龙让婆婆用iPad玩的时候,婆婆用整个身体表示了拒绝,说“我哪会用这个呢”,那个嫌弃劲至今难忘。因为在家里看孩,孩子还小,睡觉的时间比较长,于是龙一次又一次地教给她怎样用iPad玩游戏,玩的时间长了,游戏水平挺高的,回到家还笑自己闺女玩游戏的水平没自己高。婆婆回老家后,想看孙子,出于这种强烈的需求,学会了用微信视频。

为了将来能和孩子能有共同语言,得让自己不断地成长,做让孩子骄傲的父母。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