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了解这些帮助爸妈防止掉坑,还孩子一个正确的敏感期

了解这些帮助爸妈防止掉坑,还孩子一个正确的敏感期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2.9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我的孩子是不是进入了书写敏感期、认字敏感期、画画敏感期等。妈妈们的私信里传递出深深的焦虑,不是担心错过敏感期,就是询问错过了该怎么弥补。

渐渐地,我发现目前有关敏感期的概念在国内的传播和使用过于宽泛了,已经偏离了敏感期最初的定义,并且引起了很多父母毫无必要的焦虑。有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在婴幼儿期间有很多敏感期,生怕宝宝错过了,所以小心翼翼的,宝宝一对什么感兴趣,就觉得是敏感期到了,于是上心“培养”。
比如,一岁多的宝宝用手探索世界,手的精细动作正在发展,吃饭的时候,他们喜欢抓握勺子或者食物。妈妈们觉得这是吃饭敏感期。到了两岁多,宝宝的兴趣会变,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更多了,某段时间可能不喜欢自己吃了。这个时候很多妈妈会很焦虑,觉得自己错过了吃饭敏感期,没把孩子培养好。这都是没有必要的。
另一方面,对敏感期的误解可能会带来消极态度。因为觉得反正有“吃饭敏感期”,有些妈妈看到自己的宝宝不爱吃饭,就想着肯定是吃饭敏感期没到,于是就消极等待。宝宝不爱吃饭并不一定是没到吃饭敏感期,原因可能多种多样。爸爸妈妈应该积极地去寻找原因, 对症下药,这才能够帮到孩子。

所以不管走向哪个极端,对宝宝的发展都没有好处。为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究竟什么是敏感期,它又是从何而来的。

了解这些帮助爸妈防止掉坑,还孩子一个正确的敏感期

发展心理学提出了更为灵活的概念——“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敏感期的定义是,某一时期就生理上来说是最优发展期,因为生理上已经准备好,以便一些能力的产生和发展,这个时候外界对个体的影响最为敏感。如果这个时期环境给个体提供了恰当的影响,某些方面的发育和发展就能以最优方式发生。
敏感期并没有关键期那么极端敏感期和关键期不同的是,敏感期并没有严格的边界定义。如果在敏感期环境没有给予恰当的影响,发育和发展仍然有可能发生,只不过,很可能达不到最佳的效果。
这就是发展心理学中敏感期的定义。必须承认,当孩子处于某一方面的敏感期时,如果外界给孩子提供了合适的发展环境和刺激,确实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正是家长们担心错过孩子发展敏感期的原因。但另一方面,我们要科学解读敏感期的概念。下面就让我们从三方面来深入地了解敏感期。
第一,敏感期不像关键期那么极端,它没有严格的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边界定义。即使错过了,可能达不到最佳发展,也并不意味着“要么发展,要么无法弥补”。
第二,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敏感期的“窗口”远比我们想象的大,不是大家理解的“只有几个月或一年的时间”。孩子的发展期没有那么容易就错过了,更不是稍纵即逝。
第三,发展心理学中的敏感期,并不是像字面理解的那样——宝宝喜欢什么,就是对什么敏感,就是“××敏感期”。孩子的成长,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有的规律和特点,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并不是每一阶段都可以笼统称为“××敏感期”。
我们以宝宝学说话为例。研究表明,学会母语有敏感期。正常的宝宝一出生就具备了学会语言的生理条件。不过要想学会语言,还必须生活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因为在人生最早的几年宝宝对语言的输入很敏感。所以说在人生的头几年,周围的环境必须给他们提供学习语言的环境。但是,这并不表明,错过了人生的头几年,孩子就永远无法学会说话了。即使在婴儿时被剥夺了语言环境,到六七岁时才生活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他们也依然能学会说话。7岁之后,儿童学不会母语的概率才会逐渐增加,这和“7岁以后,就再也不能学会母语”的论断是有差别的。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学习母语的敏感期非常长。
所以,一个生活在正常环境里的宝宝,他们能够和周围的人正常互动,能够获得足够的语言刺激,错过语言敏感期的可能性是相当微小的。只有像狼孩那样,或者是被关在壁橱里的孩子,完全与人类社会隔绝才有可能无法弥补。
自从敏感期这个概念开始流行,很多人泛化、夸大了这个概念,又自创了很多相关概念,比如,婚姻敏感期、写字敏感期、画画敏感期,甚至还有吃饭敏感期等。这些概念很多都没有什么意义,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所以父母们没必要对“敏感期”草木皆兵。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解释,相信你们已经理解“敏感期”的本来含义,并且在自我审视中有所收获——把敏感期当成一个万能筐,什么问题都往里面装,对促进孩子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所以,我们警惕不要掉进“敏感期”的坑里。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