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你知道自己打孩子时的样子有多丑吗?这个街头实验看了让人想哭~

你知道自己打孩子时的样子有多丑吗?这个街头实验看了让人想哭~

来源:亲亲育儿家    阅读: 2.9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打孩子发泄了家长一时的愤怒,但是你知道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吗?

当我们暴躁、愤怒、怒不可遏地向孩子伸出手的时候,在孩子眼中,我们的表情有多可怕吗?

这是一部街头表演的哑剧,没有一句对白,却让所有观众震惊、害怕。

这位妈妈正在讲电话,儿子在身后用手指戳了戳她,似乎想说些什么,但是她完全没有反应。

你知道自己打孩子时的样子有多丑吗?这个街头实验看了让人想哭~

男孩沉默地低下了头。

你知道自己打孩子时的样子有多丑吗?这个街头实验看了让人想哭~ 第2张

讲完电话的妈妈回过头,满脸狰狞。

你知道自己打孩子时的样子有多丑吗?这个街头实验看了让人想哭~ 第3张

你知道自己打孩子时的样子有多丑吗?这个街头实验看了让人想哭~ 第4张

男孩本能地护住自己的脸,似乎非常害怕挨打。

你知道自己打孩子时的样子有多丑吗?这个街头实验看了让人想哭~ 第5张

妈妈的表情越来越可怕,扬起手要打下去。

你知道自己打孩子时的样子有多丑吗?这个街头实验看了让人想哭~ 第6张

看到这里,观众里的一个小女孩害怕地抱住自己的妈妈。

你知道自己打孩子时的样子有多丑吗?这个街头实验看了让人想哭~ 第7张

女孩想把作业给爸爸看,爸爸却一手推开她。

你知道自己打孩子时的样子有多丑吗?这个街头实验看了让人想哭~ 第8张

女孩再次小心翼翼地递上作业。

你知道自己打孩子时的样子有多丑吗?这个街头实验看了让人想哭~ 第9张

爸爸突然发怒,表情非常可怕!

你知道自己打孩子时的样子有多丑吗?这个街头实验看了让人想哭~ 第10张

女孩很害怕,紧紧捂住自己的脸。

你知道自己打孩子时的样子有多丑吗?这个街头实验看了让人想哭~ 第11张

直到有人拿起一旁的宣传单页,这个表演才停住。

你知道自己打孩子时的样子有多丑吗?这个街头实验看了让人想哭~ 第12张

你知道自己打孩子时的样子有多丑吗?这个街头实验看了让人想哭~ 第13张

也许打孩子对于我们而言,只是一种教育方式,或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但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那一幕幕可怕的经历会给孩子年幼的心灵和未来漫长的人生带来怎样的伤害和影响。

在这部短片中,两个小剧场的脚下放着宣传卡,当一个围观者被吸引,从脚下拿走一张宣传卡的时候,剧场中的暴力嘎然而止,时间仿佛凝固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围观者驻足,一张接一张的卡片被传送,家庭暴力剧场也停止不动。

实验方通过这样一种特别的形式,表达出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一员,家庭暴力不是忍受或者看看就能忽视。

其实并没有坏孩子,只有不会好好说话的父母

不妨仔细回想一下:平日里我们都是怎么跟孩子交流的,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1、心不在焉地听孩子说话

孩子在跟父母倾诉的时候,父母若是心不在焉,孩子是能感受到的,一次两次,他可能会问你“你在听吗?”三次四次之后,等你再想听的时候,孩子已经不再向你倾诉了。是的,孩子就是这么敏感的小动物。

改善方法:孩子找到父母倾诉的时候,父母马上放下手头的事情,认真听孩子说,这个动作和过程本身,就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是被尊重的,他们自然会更愿意倾诉。有的时候,父母什么都不用做,他们同情、认可的态度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支持和安慰。

2、过多反问与建议

一个小姑娘找到妈妈,说有人偷了自己的笔,妈妈的反应是:“你敢肯定不是自己弄丢的吗?”“自己的东西随便乱放能不丢吗?”“不是跟你说过贵重东西要放抽屉吗?”

孩子丢了东西,本来心里就很难受,想找妈妈给点安慰的,结果却被妈妈左一个建议右一个提问把孩子给惹急了。

父母的想法是好的,但导致的结果是孩子要么不思考、全盘接受父母的建议、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要么就是厌烦、叛逆,出现“你别管我”的情况,由此亲子交流宣告失败。

改善方法:当孩子向父母讲述自己的遭遇,父母的反应可以只是简洁地回应:“哦”“嗯”“我知道了”“能体会你的感受”,其实对孩子是莫大的安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孩子的认同和共情,这种反应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消解情绪的作用,待孩子情绪平复,父母稍作引导,孩子自己就会有能量去分析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否定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小乌龟死了,伤心地找到爸爸:

“今天早上它还好好的呢。”

爸爸呢,安慰孩子:

“不要伤心,不就是一只小乌龟吗?”

“明天我再给你买一只去。”

孩子的原意不是想要另一只,而是想要倾诉他的感受、寻求理解来的,可父母明着安慰孩子、舍不得孩子伤心,事实上却也在否定孩子的感受。结果孩子的合理情绪宣泄演变成了父母眼中的无理取闹。

改善方法:为何父母不能去肯定孩子的负面情绪呢,比如就是共情一句:你很伤心……并且给孩子一个抱抱?

4、过多的解释与逻辑分析

有时候,孩子的愿望无法满足,若是父母过多解释,反而是火上浇油,等于给孩子制造发泄的借口。如:家中薯片吃完了,妈妈解释说“上次不是都被你吃了吗?”孩子可能会跟你掰扯“你也吃了啊,你赔我。”

这是因为孩子内心明明知道无法实现,但情绪上却无法接受,他的受挫情绪需要找个发泄的出口。

改善方法:认识到孩子的情绪需要被关注之后,事情就比较好处理了,可尝试借助想象来满足孩子的愿望。其实,孩子有这样一种神奇的特性,能通过想象获得内心的满足。如果妈妈适时说:“我知道你非常想吃,真希望我们家有这东西。”或者顺势拿起手边的一个东西,假装那是薯片,并且借机和孩子玩假装吃的游戏,孩子的注意力就能迅速被转移。

从以上父母常见的做法中我们发现,否定孩子的感受,无异于火上浇油,反而让孩子感觉更糟糕。自然,孩子不会愿意听我们说话。相反,若是父母愿意耐心倾听孩子的感受、认同孩子内心的伤痛,并愿意听孩子聊一聊他的困惑,这个过程本身就会给孩子极大的心理安慰,孩子也会更有力量和能力去面对他的感受和问题。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就影响力来看:沟通的内容只占7%,沟通的动作占55%,沟通的方式占38%。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其实才是最重要的:是否重视孩子的感受,是否感同身受,是否理解、尊重孩子等……

不要让仅有的这几年和孩子朝夕相处的时间,变成相互折磨的痛苦;坚持和永不放弃的坚韧是我们可以给孩子的,相信他,相信他的现在和未来!

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需求,才能更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也才能有良好的亲子沟通。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